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阳和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作用机制
1
作者 李昊钰 于敏敏 +4 位作者 张梦棣 任英楠 梁爽 秦瑜婧 李静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阳和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潜在靶点及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及文献检索并筛选阳和汤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GLM靶点,对药物靶点与疾...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阳和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潜在靶点及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及文献检索并筛选阳和汤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GLM靶点,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泼尼松龙组(0.005 g/kg)及阳和汤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g/kg),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构建GLM模型,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14 d。记录大鼠体质量及乳腺肿块大小,采集乳腺超声声像图并进行炎症指数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乳腺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IL-1β、IL-6、TNF-α、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p65)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出阳和汤有效成分140种、靶点363个,与GLM交集靶点32个,主要涉及NF-κB、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良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房明显红肿,肿块大且乳腺炎症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1),超声可探及范围较大的片状低回声区,乳腺小叶内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并形成微小脓肿,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乳腺组织IL-1β、IL-6、TNF-α、TLR4、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房红肿均改善,肿块缩小,以泼尼松龙组及阳和汤高剂量组肿块缩小明显(P<0.05),泼尼松龙组及阳和汤各剂量组炎症指数评分不同程度下降(P<0.01),超声可见低回声区范围较小,乳腺小叶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肉芽肿及脓肿减少,泼尼松龙组及阳和汤各剂量组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泼尼松龙组及阳和汤中、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阳和汤高剂量组乳腺组织TLR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泼尼松龙组及阳和汤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阳和汤可减轻GLM大鼠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阳和汤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梦棣 梁鸿艺 +1 位作者 时光喜 李静蔚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61-68,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ystems pharmacology platform,TCMSP)、BATM-TCM数据库等筛选黄芪补肾活血汤主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ystems pharmacology platform,TCMSP)、BATM-TCM数据库等筛选黄芪补肾活血汤主要活性成分以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搜索乳腺癌相关基因并进行筛选,将黄芪补肾活血汤靶点与乳腺癌基因进行映射,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及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将黄芪补肾活血汤复方成分与关键靶点通过Swiss Dock网站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黄芪补肾活血汤有效成分136个,潜在治疗靶点828个,其中76个是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点。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发现TP53、VEGFA、MAPK8、JUN、EGF等可能是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的关键靶点。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发现作用机制涉及的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中的microRNAs、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肌膜、转录因子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核受体活性、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显示,化合物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木犀草素、植物甾醇与关键靶点PGR、ADRB2、NR3C2、PREE1、SCN5A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及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发现黄芪补肾活血汤治疗乳腺癌主要是通过抗癌、抑制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调节免疫等多通路、多靶点实现的,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给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黄芪补肾活血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误诊的乳腺多形性癌1例
3
作者 许继升 梁鸿艺 +2 位作者 王博 张梦棣 李静蔚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9期727-727,共1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因“右乳肿块红肿疼痛半月余”入院,查体:右乳9点钟方向距乳晕2 cm处扪及5.0 cm×3.0 cm肿块,质韧,轻度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差,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局部皮温略高;左乳腺未发现明显异常,双乳头未见溢液,双腋窝及锁骨... 1病例介绍患者女,因“右乳肿块红肿疼痛半月余”入院,查体:右乳9点钟方向距乳晕2 cm处扪及5.0 cm×3.0 cm肿块,质韧,轻度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差,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局部皮温略高;左乳腺未发现明显异常,双乳头未见溢液,双腋窝及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大淋巴结 轻度压痛 皮温 右乳肿块 多形性癌 锁骨上 溢液 乳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4
作者 张梦棣 浦冬青 +1 位作者 时光喜 李静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9期144-151,共8页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系统评价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等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系统评价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等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2年4月,搜集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章。采用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AMSTAR2量表及GRADE分级评价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和证据等级。结果共纳入9篇文章,PRISMA评分为13.5~23.0分,在方案与注册、其他分析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不足。AMSTAR2评价提示1篇文献质量评级为极低级,3篇文献质量评级为低级,5篇文献质量评级为中级。GRADE证据质量分级从中级质量到极低级质量。结局指标共纳入49个,其中11个为中级质量,10个为低级质量,28个为极低级质量。结论现有证据提示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系统评价方法学和证据质量较低,但疗效肯定,与单纯使用化疗药物或安慰剂比较,主要结局指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提示中药注射液防治化疗相关心脏毒性均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 化疗 心脏毒性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系统评价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用药规律及差异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继升 刘苗苗 +5 位作者 时光喜 梁鸿艺 王博 张梦棣 陈翰翰 李静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3期18-21,31,共5页
目的探讨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哺乳期乳腺炎(LM)的中医用药规律及差异。方法筛选自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脓肿期GLM、LM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计... 目的探讨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哺乳期乳腺炎(LM)的中医用药规律及差异。方法筛选自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脓肿期GLM、LM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脓肿期GLM、LM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并比较两者差异。结果治疗脓肿期GLM、LM的方剂中,前10位高频次药物有7味相同,3味不同。两者四气、五味、归经比较,脓肿期GLM、LM的用药均寒温并用,以苦、甘味药为主。脓肿期GLM的温性、甘味用药占比高于脓肿期LM;两者用药归经均以肝、胃、肺经为主;用药分类中均以清热、补虚、化痰、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脓肿期GLM的补虚、化痰、活血化瘀类药物用药占比高于脓肿期LM。进一步分析得到脓肿期GLM潜在药对6个,脓肿期LM潜在药对7个,并各得到一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脓肿期GLM和LM均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为治疗原则,脓肿期LM需加强扶正补虚之功,并佐以化痰、活血之品;脓肿期LM则需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 脓肿期 用药规律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