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是一种幸福的文体--西渡、张桃洲对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西渡 张桃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206,共15页
访谈时间:2020年9月12日下午访谈地点:上海现代民生美术馆张桃洲:各位朋友、各位嘉宾,下午好!我们的活动现在正式开始。我先向西渡请教一个问题:你关于诗的早年记忆是怎样的?有人描述自己,某个时刻读到一首诗犹如被电击了一样,从此爱上... 访谈时间:2020年9月12日下午访谈地点:上海现代民生美术馆张桃洲:各位朋友、各位嘉宾,下午好!我们的活动现在正式开始。我先向西渡请教一个问题:你关于诗的早年记忆是怎样的?有人描述自己,某个时刻读到一首诗犹如被电击了一样,从此爱上了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时间 美术馆 嘉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桃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90,102,共6页
林庚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其创作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到自由诗的过程,通过探索他提出了一个试图涵纳这两种体式和概念的范畴——自然诗——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作为一种诗学理念,自然诗在林庚的诗学探索中占据核心位置,它... 林庚集诗人与学者于一身,其创作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到自由诗的过程,通过探索他提出了一个试图涵纳这两种体式和概念的范畴——自然诗——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作为一种诗学理念,自然诗在林庚的诗学探索中占据核心位置,它并不执于表面的自由或格律之一端,而是力求在思维和来源上融汇新旧、接纳古今,以使自身具有超越一般形式本体的更宽阔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自然诗 自由诗 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梭于地面的技艺——臧棣诗歌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桃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8,共8页
关键词 臧棣 诗歌 语言 艺术风格 修辞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1990年代诗歌的意识与观念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桃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9,共8页
在重新探究1990年代诗歌的过程中,“回到历史现场”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突破那种孤立地看待1990年代诗歌的思维和方式,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之同时放在中国当代乃至20世纪诗歌发展脉络和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尤其是二... 在重新探究1990年代诗歌的过程中,“回到历史现场”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突破那种孤立地看待1990年代诗歌的思维和方式,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之同时放在中国当代乃至20世纪诗歌发展脉络和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尤其是二者的交错关系中。反观1990年代诗歌中的“历史意识”,不仅关于“历史”内涵的理解、对于诗歌与历史关系的认识以及诗歌书写历史的方式,在不同诗人和评论者那里出现了明显分歧,而且某些着意凸显“历史意识”的诗歌文本的效力几乎丧失殆尽;“个人意识”及“个人写作”也是如此,它们被赋予了取向不一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其中“历史的个人化”主张犹如历史与个人间的平衡木,易于滑入惯性驱动的“空转”。就1990年代诗歌的文本构造而言,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戏剧化”,它也许能够重塑对于诗的认识,重新锻造被种种凌空虚蹈所消耗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诗歌 历史意识 个人意识 历史化 戏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聆听的眼——宋琳诗歌中的看与听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桃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一九九四年,时年三十五岁的诗人宋琳为自己的一帧相片写了一首诗。在诗中,他以一种对镜自照的方式,切近而充满内省地审视自己:眉宇间透出白日梦者的柔和,折射内心微妙的光束,平静的目光落向一个地点。颧骨略高,但鼻梁正直,面颊... 一九九四年,时年三十五岁的诗人宋琳为自己的一帧相片写了一首诗。在诗中,他以一种对镜自照的方式,切近而充满内省地审视自己:眉宇间透出白日梦者的柔和,折射内心微妙的光束,平静的目光落向一个地点。颧骨略高,但鼻梁正直,面颊的阴影燃烧着南方人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宋琳 白日梦 诗人 内省 正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歌集》与1920年代新诗的听觉诉求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桃洲 于晓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4-21,共8页
1928年出版的赵元任《新诗歌集》,是一次将诗歌和音乐结合的大胆尝试。它们在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的同时,也将其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特性赋予了那些作为歌词的新诗作品;那些作品借助于曲调,同样给予接受者另一向度的听觉感受。这种诗... 1928年出版的赵元任《新诗歌集》,是一次将诗歌和音乐结合的大胆尝试。它们在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的同时,也将其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特性赋予了那些作为歌词的新诗作品;那些作品借助于曲调,同样给予接受者另一向度的听觉感受。这种诗与乐的结合,促动诗人们郑重地重新思考新诗的音韵问题,探掘语言中"乐"的成分。这部独异的诗歌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920年代诗人们为新诗音律所作的努力及其达到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的探索写下了可贵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元任 《新诗歌集》 听觉 格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桃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0-95,共6页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样态;研究的范式从充满锐气的批评逐渐转向内敛稳健的学术探讨,一些针对新诗历史和现象提出的命题得到了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现代主义 新诗史写作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渡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声音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桃洲 《艺术广角》 2008年第2期48-53,共6页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声音问题素有研究,他曾指出:“一首诗中有活力的部分是以某种方式同语言风格和文句意义缠在一起的音调……音调是诗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音调语言便会失去活力,诗也会失去生...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声音问题素有研究,他曾指出:“一首诗中有活力的部分是以某种方式同语言风格和文句意义缠在一起的音调……音调是诗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音调语言便会失去活力,诗也会失去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声音 语言风格 弗罗斯特 现代诗人 音调 句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代”的“代”——对当前青年诗人创作现象的一种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桃洲 《艺术广角》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本文从"中间代"的命名出发,对当前部分青年诗人的创作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个命名之下的诗人们大多以建构、而非抵制或对抗的方式,在文本实践和理论倡导上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以自身的诗学问题(而不是假想的诗歌敌人)加入到汉... 本文从"中间代"的命名出发,对当前部分青年诗人的创作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个命名之下的诗人们大多以建构、而非抵制或对抗的方式,在文本实践和理论倡导上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以自身的诗学问题(而不是假想的诗歌敌人)加入到汉语诗歌的进程,展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代 诗学建构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10
作者 张桃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朦胧诗 罗振亚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读一首现代诗?--以朱湘《雨景》分析为例
11
作者 张桃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7-84,共8页
现代诗的“不可复制”性,使得读一首现代诗既要遵循读诗的一般“程式”,又要考虑每首诗自身的特性。“细读”是读诗的基础,要进入诗作的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同时,要把诗作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和作者本人... 现代诗的“不可复制”性,使得读一首现代诗既要遵循读诗的一般“程式”,又要考虑每首诗自身的特性。“细读”是读诗的基础,要进入诗作的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同时,要把诗作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和作者本人创作的总体格局里,增强其生成的“历史感”和“方位感”。以朱湘《雨景》的分析为例,提出读诗的目的不是通向一个结论式的判断,而是将之视为对词语构造和生命脉动的不断感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阅读 朱湘 《雨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时代的知识累积与读书
12
作者 张桃洲 《今日教育》 2007年第04S期15-17,共3页
教师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乐于求知”“恐于无知”。教书先生要教好书,当然要不断地读书。读书是一个知识分子享受幸福的经历。然而,当人类业已进入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图象时代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意义的读书?读书是否仍旧是... 教师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乐于求知”“恐于无知”。教书先生要教好书,当然要不断地读书。读书是一个知识分子享受幸福的经历。然而,当人类业已进入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图象时代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意义的读书?读书是否仍旧是知识累积的惟一途径?图象时代读书的目的、动力和依据究竟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累积 读书 图像时代 知识分子 知识爆炸 图象 教师 教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暗中的肖邦——如何通过诗歌阅读时代
13
作者 张桃洲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5-11,共7页
通过对一首诗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发生转型的情景和历史动因。现代诗歌总是遭遇阅读的简化,它一再被要求关注现实、抒写时代即是明显的例证。现代诗歌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一种幽闭的结构和层... 通过对一首诗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发生转型的情景和历史动因。现代诗歌总是遭遇阅读的简化,它一再被要求关注现实、抒写时代即是明显的例证。现代诗歌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一种幽闭的结构和层次,一些看似显易的涵义处于自我遮掩状态,朝向多种可能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时代 选择 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新诗教育:在夹缝中寻找道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晓娅 霍俊明 +4 位作者 张洁宇 张桃洲 林喜杰 姜涛 鲁华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51,共5页
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语文教育中应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新诗研究界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中学新诗教育现状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行的中学诗歌教育沙龙中,新诗研究界的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对话会让您对中... 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语文教育中应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新诗研究界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中学新诗教育现状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行的中学诗歌教育沙龙中,新诗研究界的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对话会让您对中学新诗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语文教育 中学 道路 首都师范大学 语文教师 文学体裁 诗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克斯特:矛盾中的真实
15
作者 约翰·威尔 张桃洲 《写作》 2019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在其不长而丰富的一生中,新西兰诗人詹姆斯·凯尔·巴克斯特(1926—1972)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随笔和评论。他的诗歌虽然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对新西兰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积极参与。他的早期诗歌,在展示其运用语言的非凡能力之际,... 在其不长而丰富的一生中,新西兰诗人詹姆斯·凯尔·巴克斯特(1926—1972)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随笔和评论。他的诗歌虽然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对新西兰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积极参与。他的早期诗歌,在展示其运用语言的非凡能力之际,极大地建基于那不明确的、主观的同生活的争吵,这造就了他诗歌中时显时隐的矛盾性。但真实是其最看重的品质,他晚年在耶路撒冷创作的一批重要诗作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在那些晚期诗作中,他毕生追求的个人诚实引导他放弃了修辞。他貌似简单的词汇和短语显示了对语言的精通,它们也摹写了他在自己生命中渴望的简单与自由,他的最后诗篇以绝对的真实表达了一个激烈的、复杂的和忧心忡忡的男人的经验与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斯特 诗歌 耶路撒冷 矛盾 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写作的极致与囿限——读雷平阳的诗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桃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8,共8页
关键词 平阳 诗作 写作 地域 艺术评论 绘画技巧 刘小东 新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