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是一种幸福的文体--西渡、张桃洲对谈录 |
西渡
张桃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2
|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
张桃洲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3
|
穿梭于地面的技艺——臧棣诗歌论 |
张桃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4
|
重审1990年代诗歌的意识与观念 |
张桃洲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5
|
聆听的眼——宋琳诗歌中的看与听 |
张桃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6
|
《新诗歌集》与1920年代新诗的听觉诉求 |
张桃洲
于晓磊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13 |
2
|
|
7
|
论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 |
张桃洲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7 |
3
|
|
8
|
论西渡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声音问题 |
张桃洲
|
《艺术广角》
|
2008 |
3
|
|
9
|
“中间代”的“代”——对当前青年诗人创作现象的一种观察 |
张桃洲
|
《艺术广角》
|
2010 |
1
|
|
10
|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桃洲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1
|
如何读一首现代诗?--以朱湘《雨景》分析为例 |
张桃洲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2
|
图像时代的知识累积与读书 |
张桃洲
|
《今日教育》
|
2007 |
0 |
|
13
|
黑暗中的肖邦——如何通过诗歌阅读时代 |
张桃洲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14
|
中学新诗教育:在夹缝中寻找道路 |
孙晓娅
霍俊明
张洁宇
张桃洲
林喜杰
姜涛
鲁华夏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5
|
巴克斯特:矛盾中的真实 |
约翰·威尔
张桃洲
|
《写作》
|
2019 |
0 |
|
16
|
地域写作的极致与囿限——读雷平阳的诗 |
张桃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