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斜率灰色聚类法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松滨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1年第2期80-83,共4页
本文以灰色聚类法为基础,提出了共斜率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之中。通过实例计算表明,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土壤 环境质量 评价 灰色聚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基准分析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松滨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0年第2期43-45,23,共4页
本文在基准判断打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选择理想状态作为基准点的新的评价方法——基准分析法,并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该方法简单、客观、应用范围广,分辨率较高,特别适合于多测点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 土壤 环境质量 评价 基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奇迹演绎希望之光——评析《贫民窟百万富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松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3-46,共4页
《贫民富翁》的故事套路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其对题材的独特开掘和精心的艺术处理,抓住现代人渴望暂时摆脱惯常生活模式,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极度体验的社会心理,通过对"记忆奇迹—成长主体的形象特征"、"命运奇迹—情感回... 《贫民富翁》的故事套路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其对题材的独特开掘和精心的艺术处理,抓住现代人渴望暂时摆脱惯常生活模式,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极度体验的社会心理,通过对"记忆奇迹—成长主体的形象特征"、"命运奇迹—情感回归的载体"、"影像奇迹—身临其境的幻觉"三方面的开掘,展现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表现了对情感坚守的礼赞,含蓄地批评了现代人拜物主义的风气,歌颂了小人物身上蕴含的高贵品格,间接宣扬了温良的人道主义平等思想,获得了广泛的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迹感 成长主题 幻觉艺术 电影 《贫民窟百万富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松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5-60,共6页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新时期以来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起点,其创作上的许多方面都对当下方兴未艾的民族现实题材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伦理诉求"、"文化反思和艺术探索下的主体追求"、...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新时期以来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起点,其创作上的许多方面都对当下方兴未艾的民族现实题材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伦理诉求"、"文化反思和艺术探索下的主体追求"、"喜剧片和娱乐意识的凸显"等三方面,对这一阶段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征进行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文化反思喜剧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想象与自我观照——新时期以来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范式与文化追求
5
作者 张松滨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86-93,共8页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也有文化"他者"观念化、艺术化的... 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也有文化"他者"观念化、艺术化的文化想象。所以,在处理主题建构与现实表现的相互关系上,在革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创作范式、提升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文化品格上,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生活纪实与写意的电影语言形式探索、情感和道德化表意相结合的叙事追求、传统与现实碰撞下的民族精神写照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现实题材电影 艺术范式 文化追求 心理距离 异质文化 探索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行金刚2:卷土重来》:非理性视角下的全球化文本
6
作者 张松滨 《艺术探索》 2009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变形金刚2》自公映以来,不断刷新票房记录。尽管出现了"叫座难叫好"的局面,但是这部片子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制作者抓住了后现代语境下年轻观众非理性视觉消费的特点,同时运用文化及艺术包装,尽量抹平影片... 《变形金刚2》自公映以来,不断刷新票房记录。尽管出现了"叫座难叫好"的局面,但是这部片子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制作者抓住了后现代语境下年轻观众非理性视觉消费的特点,同时运用文化及艺术包装,尽量抹平影片自身的文化差异性,将其打造成具有普世性的全球化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主义 惊奇感 轻喜剧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趋向
7
作者 张松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2期34-39,共6页
新世纪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电影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究其原因,叙事策略上的寓言化手法,表现技巧上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美学风格上地域风格与个人风格的交相辉映是其主要原因。三者的... 新世纪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电影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究其原因,叙事策略上的寓言化手法,表现技巧上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美学风格上地域风格与个人风格的交相辉映是其主要原因。三者的有机结合,使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在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寓言 文化认同 藏族新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副产品质量的组合指数评价
8
作者 张松滨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89年第1期31-32,共2页
本文提出用超标污染物分指数与未超标污染物分指数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一种新的样品质量评价指数——组合指数模式。该模式具有较明确的卫生学意义,以及结构简单、运算方便,分辨率较高等特点。经实例分析表明,其评价结果与实际... 本文提出用超标污染物分指数与未超标污染物分指数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一种新的样品质量评价指数——组合指数模式。该模式具有较明确的卫生学意义,以及结构简单、运算方便,分辨率较高等特点。经实例分析表明,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副产品 质量组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语式狂欢:《南京! 南京!》的前世今生
9
作者 张松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2,共3页
《南京!南京!》的选材和表现视角非常新颖,但其独语式的想象狂欢,稀释了主题该有的明晰与力度,变成了观众对导演意图强迫症式的忖度与揣测。影片在叙事方面通过强化形式达到了对历史内容的过度想象和阐释,使本来貌似真实、厚重的历史在... 《南京!南京!》的选材和表现视角非常新颖,但其独语式的想象狂欢,稀释了主题该有的明晰与力度,变成了观众对导演意图强迫症式的忖度与揣测。影片在叙事方面通过强化形式达到了对历史内容的过度想象和阐释,使本来貌似真实、厚重的历史在仪式般的狂欢结尾中,愈发不能承受叙事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语式狂欢历史阐释先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改革的思考
10
作者 张松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69,共2页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课程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个性发展 创造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税收机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11
作者 张松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4,共2页
介绍了国内外环境税收的种类及实施的现状,并阐明了环境税收的作用及意义。提出了合理构建我国环境税收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分步、适时征税;理顺环境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率;科学的征收与使用。
关键词 环境税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划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2
作者 张松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7,共2页
阐述了行政区域的内涵,分析了行政区域划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即: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部门实行人、财、物的纵向管理,地方政府配合工作的机构体系。
关键词 行政区域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点分析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松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8,共2页
以基准分法为基础,经合理赋权,提出了选择理想状态点作为基准点的新型评价方法——赋权标准点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之中。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客观、应用范围广、分辨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多监测点的环境质... 以基准分法为基础,经合理赋权,提出了选择理想状态点作为基准点的新型评价方法——赋权标准点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之中。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客观、应用范围广、分辨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多监测点的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分析 环境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回“悲情”与超越“在地”——中国台湾新锐导演戴德胤电影中的“台湾意识”
14
作者 张松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赵德胤是近年来中国台湾电影涌现新锐青年导演,其作品折射出"台湾意识"出现的新变化。独特的华人离散题材勾连起台湾电影日益淡漠的文化血缘与历史意识,为"台湾意识"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他者"审视。凭借题... 赵德胤是近年来中国台湾电影涌现新锐青年导演,其作品折射出"台湾意识"出现的新变化。独特的华人离散题材勾连起台湾电影日益淡漠的文化血缘与历史意识,为"台湾意识"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他者"审视。凭借题材上对移民劳工与第三世界边缘族群的关注以及片中"台湾形象"的彼岸特质,台湾电影显现出一定的文化包容性和自适性。虽然其创作承续了台湾电影日渐式微的"大中国意识",冲击了"台湾意识"中某些排外分离主义思想,客观上也回应了台湾电影中一度甚嚣尘上的对殖民时代历史的修正主义怀旧,但其影片在历史意识的保守思维和对现代意识的矛盾心理,使其试图呈现的"台湾意识"还难以符合华语电影在民族与文化上的"大中国认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乡三部曲” 历史意识 地点的本体性 新写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