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菜园土肥力特征及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 Ⅵ.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和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杨珠 余光辉 +2 位作者 王翠红 冯跃华 黄运湘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于2002和2003年在湖南长沙地区的红菜园土和冲积菜园土两种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氢醌、双氰胺和硫脲3种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和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及小白菜产量、养分吸收和其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硝化抑制剂在试验的各个时期... 通过田间试验,于2002和2003年在湖南长沙地区的红菜园土和冲积菜园土两种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氢醌、双氰胺和硫脲3种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和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及小白菜产量、养分吸收和其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硝化抑制剂在试验的各个时期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和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其中以双氰胺的效果最好.3种硝化抑制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小白菜的产量,也以双氰胺的效果最好,且在红菜园土上的增产效果要比冲积菜园土上显著.另外,3种硝化抑制剂还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强对N,P养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土壤 小白菜 硝酸盐 营养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杨珠 蒋有利 +2 位作者 黄运湘 胡瑞芝 肖永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8-337,共10页
从1982~1994年,对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三因素多水平的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磷的恒温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稻作制和地下水位以及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恒温吸附曲线形状都很相似,... 从1982~1994年,对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三因素多水平的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磷的恒温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稻作制和地下水位以及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恒温吸附曲线形状都很相似,均属于高亲和力的“L”型曲线,所有吸附资料与三个已知吸附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一元Langmuir模型优于Freundlich和Temkin两个模型。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明显大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施用有机肥和提高地下水位均显著增大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除去土壤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显著下降。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除去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量的降低值和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供试土壤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氧化铁的活性实现的。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与Olsen──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制 有机肥 地下水位 红壤性水稻土 吸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杂交稻新型省工高效施肥技术——一次性全层施肥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杨珠 邹应斌 +4 位作者 黄运湘 肖铁光 黄升平 屠乃美 肖应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81-484,共4页
双季杂交稻新型省工高效施肥技术——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张杨珠1邹应斌1黄运湘1肖铁光1黄升平2屠乃美1肖应辉1(1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2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醴陵,412200)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水稻高产... 双季杂交稻新型省工高效施肥技术——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张杨珠1邹应斌1黄运湘1肖铁光1黄升平2屠乃美1肖应辉1(1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2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醴陵,412200)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双季稻 施肥技术 全层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天然养分载体的保肥供肥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杨珠 陈军文 +3 位作者 黄运湘 冯跃华 吴名宇 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2-317,共6页
为更好地开发新型作物控释肥,提供适宜的控释剂和调理剂,以沸石、硅锰肥、硅磷肥、海泡石、麦饭石、风化煤等几种天然养分载体为材料,研究了其本身的养分状况及其对添加氮、磷、钾养分的恒温吸附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养分载体的养... 为更好地开发新型作物控释肥,提供适宜的控释剂和调理剂,以沸石、硅锰肥、硅磷肥、海泡石、麦饭石、风化煤等几种天然养分载体为材料,研究了其本身的养分状况及其对添加氮、磷、钾养分的恒温吸附和解吸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养分载体的养分状况不同,其对添加养分的吸附和解吸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沸石对氮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几种养分载体;供试养分载体对磷的吸附能力以海泡石最大,明显强于沸石、麦饭石和风化煤;在供试的低浓度范围内,养分载体对钾表现为负吸附,其中尤以沸石和海泡石最明显.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氮与磷相比,氮容易从养分载体上解吸出来,而钾的解吸量远大于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养分载体 吸附 解吸 控释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园土壤肥力特征与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 Ⅱ.长沙市郊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肥力特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杨珠 黄运湘 +3 位作者 王翠红 陈萼 冯跃华 黄启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湖南长沙市郊区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立地条件和肥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6个基地的土壤均由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谷阶地和河漫滩的河流沉积物以及分布在红壤丘岗谷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地势平...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湖南长沙市郊区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立地条件和肥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6个基地的土壤均由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谷阶地和河漫滩的河流沉积物以及分布在红壤丘岗谷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地势平坦、开阔,海拔40~50 m之间.土壤质地为轻壤至重壤,砂粘适中,其总体养分状况良好,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均很丰富,尤其是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高,远高于一般高产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是菜园土壤的一大显著肥力特征.其中,以陈家渡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最高,卷塘村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最低;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中,以冲积物发育的冲积菜园土的肥力水平较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菜园土高,特别是全钾、缓效钾的含量差异显著;一般情况下,除土壤pH值外,供试剖面土壤的其他养分含量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园土 养分状况 肥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杨珠 黄运湘 +4 位作者 周清 黄升平 黄见良 李合松 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 ,杂交早稻V40 2和杂交晚稻 V6 44为供试作物 ,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产土壤条件下 ,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 ,杂交早稻V40 2和杂交晚稻 V6 44为供试作物 ,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产土壤条件下 ,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 ,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 ,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 .施磷处理水稻一生中地上部干物质总量和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 .施磷的增产效应系数低是高产稻田土壤的重要肥力特性之一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磷量不应依据施磷效应曲线来确定 ,而应依据水稻生产的目标产量和生产单位重量稻谷的需磷量来确定 .依据本试验结果 ,早、晚稻生产 1 0 0 kg稻谷平均吸磷量分别为 0 .32 6 kg和 0 .35 5 kg.比照早、晚稻稻谷产量分别为 7991 .5 kg/hm2 和775 3.9kg/hm2 ,则早、晚稻施磷量应分别为 2 6 .0 5 kg/hm2和 2 7.5 2 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杂交水稻 高产水稻土 肥效 磷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 Ⅰ.土壤对铜的吸附和解吸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杨珠 刘学军 +3 位作者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 袁正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1-26,共6页
通过恒温吸附和恒温解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广泛分布的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的水稻土铜的吸附—解吸特征以及影响土壤对铜吸附的土壤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铜的恒温吸附曲线属于高亲和力的“L”型曲线,可用一元Langmu... 通过恒温吸附和恒温解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广泛分布的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的水稻土铜的吸附—解吸特征以及影响土壤对铜吸附的土壤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铜的恒温吸附曲线属于高亲和力的“L”型曲线,可用一元Langmuir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拟合度均达极显著水平.由一元Langmuir方程求得的最大吸附量(M),吸附-解吸平衡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红壤性水稻土均高于耕型红壤.供试土壤对铜的最大吸附容量与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红壤旱地改水田后对铜的吸附容量增大主要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含量增高所致.供试土壤的吸附态铜可分为可解吸态和难解吸态两种形态,当平衡液铜含量低时,以难解吸态铜为主,当平衡液铜含量升至40mg/mL后,难解吸态铜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吸附量的增加主要是易解吸态铜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型红壤 红壤性水稻土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主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的剖面变化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杨珠 万大娟 +2 位作者 黄顺红 周卫军 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3-481,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主要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的剖面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水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大致有3种变化模式: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主要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的剖面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水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大致有3种变化模式: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以及亚表层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增大或减少;旱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大致有2种变化模式:大部分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在0~40 cm无明显变化,在40 cm以下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升高;少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无明显的垂直变化,比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垂直变化要小得多.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的相对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为(15.1±6.6)%,亚表层(20~40 cm)为(25.9±11.7)%,表下第三层(40~75 cm)为(34.6±16.3)%;旱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为20.6%;亚表层(20~40 cm)为32.4%;表下第三层(40~75 cm)为48.2%.(2)水田土壤剖面中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仅2种变化模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以及亚表层最大固铵容量均大于表层及表下第三层;旱地土壤剖面中最大固铵容量随深度的变化无一定规律,但同一土壤剖面中上下土层最大固铵容量的差异均较水田土壤小.(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供试水田土壤粒径<0.02 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02~0.02 mm粘粒的水云母含量远高于粒径<0.002 mm粘粒的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均与粒径<0.02 mm粘粒的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以及粒径0.002~0.02 mm粘粒的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明供试土壤的固铵基质主要是粘粒中的水云母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水稻土 旱地上壤 固定态铵 最大固铵容量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的施钾效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杨珠 黄运湘 +3 位作者 邹应斌 黄升平 肖铁光 肖应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05-311,共7页
为研究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不同施钾水平的效应,以肥力水平高,供钾能力较好的冲积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V402(早稻)和V46(晚稻)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间土壤供钾能力比晚稻生... 为研究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不同施钾水平的效应,以肥力水平高,供钾能力较好的冲积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V402(早稻)和V46(晚稻)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间土壤供钾能力比晚稻生育期间强,施钾对早稻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无正效应;而晚稻施钾对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有良好效果,二者均随施钾量提高而提高.但在施钾显著增产的范围内,施钾的效应系数仍不大,这是供钾能力较好的高产水稻土上双季稻施钾效应特性之一.各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均是晚稻高于早稻,在过高的施钾量条件下,早稻成熟期体内钾素有严重的淋失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水稻土 施钾 肥效 双季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型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及施铜效应研究 Ⅱ.土壤中铜的化学形态及施铜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杨珠 刘学军 +4 位作者 李法云 袁正平 肖永兰 黄运湘 周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 )、无定形铁态(11.7% )、晶形铁态(17.2% )和残留态(56.0% )4 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 )和无定形铁态铜(14.6%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 和5.8% ),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 5~10 m g/kg 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型红壤 红壤性水稻土 化学形态 有效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杨珠 万大娟 +3 位作者 黄顺红 彭杰 吴名宇 周卫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8-265,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的固定速度很快,尤其在反应的前8~12h内速度更快,12h后速度逐渐变慢,24h以后,...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的固定速度很快,尤其在反应的前8~12h内速度更快,12h后速度逐渐变慢,24h以后,土壤对外源铵的固定已基本达到平衡。数学拟合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两种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特性,经统计均达极显著水平,抛物扩散方程也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零级方程较差。由一级动力学方程求得的不同土壤固铵动力学参数:理论最大固铵量(A)、反应速率常数(b)以及反应半时值明显不同。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耕型棕色石灰土和耕型石灰岩红壤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分别为212.3mg kg^-1、179.0mg kg^-1、142.9mg kg^-1.13.7mg kg^-1和29.75h、25.96h、27.18h、23.49h;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和红黄泥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分别为86.2mg kg^-1、68.7mg kg^-1,31.8mg kg^-1、19.1mg kg^-1和14.50h、15.10h、15.51h、18.43h。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耕型棕色石灰土和耕型石灰岩红壤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3 h^-1、0.0267h^-1、0.0255h^-1、0.0295h^-1;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和红黄泥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478h^-1、0.0459h^-1、0.0447h^-1、0.0376h^-1.除耕型石灰岩红壤以外,旱地土壤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均明显大于水田土壤,而反应速率常数明显小于水田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耕地土壤 铵的矿物固定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土条件下“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在早稻上的施用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杨珠 肖志鹏 +2 位作者 吴名宇 姚莉 周卫军 《作物研究》 2011年第5期439-444,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普通单质肥和"洋丰"牌高浓度复合肥为对照,研究了"湘珠"牌水稻专用配方肥在湖南省8种不同类型水稻土条件下早稻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供试水稻土条件下,"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对早...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普通单质肥和"洋丰"牌高浓度复合肥为对照,研究了"湘珠"牌水稻专用配方肥在湖南省8种不同类型水稻土条件下早稻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在供试水稻土条件下,"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对早稻的生长发育与养分吸收、经济性状的改善以及产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在施用等养分量条件下,"湘珠"牌水稻专用肥比单质肥平均增产7.96%,比洋丰牌复合肥平均增产5.05%,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产75.5%。"湘珠"牌水稻专用肥主要增加了有效穗数和穗长,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减少了水稻的空瘪粒。"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处理的土壤养分有效性高,有利于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收获后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对肥料氮、钾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为"湘珠"牌水稻专用肥>洋丰牌复合肥>单质肥料,对肥料磷的利用率为洋丰牌复合肥>"湘珠"牌水稻专用肥>单质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稻土 施肥 专用配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辟红壤性稻田不同施肥模式的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杨珠 吴岳轩 +3 位作者 刘学军 何勉先 易最园 曾清如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在江永县圣人山农业综合开发区,以由耕型砂岩红壤开辟的新稻田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华联2号(早稻)和威优.64(晚稻)为供试作物,探讨了新辟红壤性稻田的地力贡献及不同施肥模式对早、晚稻产量及其生育和营养特性以及土壤肥力... 在江永县圣人山农业综合开发区,以由耕型砂岩红壤开辟的新稻田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华联2号(早稻)和威优.64(晚稻)为供试作物,探讨了新辟红壤性稻田的地力贡献及不同施肥模式对早、晚稻产量及其生育和营养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新辟红壤性稻田上早、晚稻的适宜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红壤 水稻 氮肥 磷肥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辟红壤性稻田适宜施钾量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杨珠 吴岳轩 +3 位作者 刘学军 张教文 何勉先 易最园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00-206,共7页
以耕型砂岩红壤开辟的新稻田为供试土壤,以杂交水稻——华联二号为供试作物,研究了新辟红壤性稻田不同施钾水平对早、晚稻的生育和营养特性、产量及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新辟红壤性稻田早、晚稻的适宜施钾量。
关键词 水稻土 红壤 耕作土壤 改良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与耕型红壤对磷的吸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杨珠 袁正平 +2 位作者 肖永兰 蒋健容 钟绶苓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2-19,共8页
以湖南省发育于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耕型红壤及其由这类红壤发育而成的水稀土为材料,用恒温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旱改水对土壤磷的吸持特性的影响以及控制土壤对磷的吸持特性变化的土壤因素,结果表明,在供试起始磷浓度范围内,红壤性水稻... 以湖南省发育于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耕型红壤及其由这类红壤发育而成的水稀土为材料,用恒温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旱改水对土壤磷的吸持特性的影响以及控制土壤对磷的吸持特性变化的土壤因素,结果表明,在供试起始磷浓度范围内,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容量和吸持强度都大于耕型红壤;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旱改水后,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引起土壤中氧化铁的活性增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作土壤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土壤分类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杨珠 周清 +3 位作者 黄运湘 颜雄 盛浩 廖超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31-34,38,共5页
在介绍湖南省3次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详述了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6个分类单元,综述了1965年至今的湖南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探索性研究概况,指出了湖南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存在有待定量化、标... 在介绍湖南省3次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详述了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6个分类单元,综述了1965年至今的湖南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探索性研究概况,指出了湖南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存在有待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等问题,由此展望了开展湖南土系调查与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土壤 土壤分类 发生分类 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黄花菜品种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杨珠 陈涛 《作物研究》 2008年第2期95-100,共6页
于2004年3~8月,在长沙对2001年冬季从湖南黄花菜主产区祁东和邵东两地引进的7个黄花菜品种分别进行定株观察,研究其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7个黄花菜品种叶片数、株高和苗数相差较大,但在整个生育期间出叶速度... 于2004年3~8月,在长沙对2001年冬季从湖南黄花菜主产区祁东和邵东两地引进的7个黄花菜品种分别进行定株观察,研究其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7个黄花菜品种叶片数、株高和苗数相差较大,但在整个生育期间出叶速度、株高变化幅度和苗数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不同品种总生物产量和花蕾产量相差悬殊,二者均以猛子花最高,茄子花最低。不同发育阶段相比,均以花蕾期生物产量最高,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的50%左右,苗期和抽薹期的生物产量相差不大,各占全生育期生物产量的20%~30%。黄花菜全生育期的N,P,K吸收量大小顺序为K〉N〉P,其中花蕾期的养分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50%~80%,苗期和抽薹期吸收量差不多。花蕾期茎叶吸收P,K量明显高于苗期和抽薹期的吸收量,吸收N量则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生长发育 生物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结构对两种叶菜类蔬菜的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杨珠 龙怀玉 +4 位作者 汤宏 颜雄 盛浩 黄运湘 廖超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43-47,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洞庭湖平原地区蔬菜生产基地不同施肥结构对两种叶菜类蔬菜(白菜和甘蓝)的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与不施肥对照和纯化肥处理比较,白菜平均分别增产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洞庭湖平原地区蔬菜生产基地不同施肥结构对两种叶菜类蔬菜(白菜和甘蓝)的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与不施肥对照和纯化肥处理比较,白菜平均分别增产32.2%和18.2%,甘蓝平均分别增产53.3%和7.8%。配施有机肥处理能明显提高白菜和甘蓝的养分吸收量和利用率,其中,配施有机肥的3个处理的甘蓝对氮、磷的利用率平均分别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高21.6%和10.0%,对氮、磷、钾的利用率平均分别比纯化肥处理高17.2%、10.2%、17.9%;配施有机肥的3个处理的白菜对氮、磷的利用率平均分别比当地习惯施肥处理高23.2%和16.1%,对氮、磷、钾的利用率平均分别比纯化肥处理高26.7%、13.6%和22.2%。根据两种蔬菜的养分吸收结果,运用平衡施肥理论,求得了两种蔬菜的平衡施肥参数,白菜N∶P2O5∶K2O的配比为1.00∶0.50∶1.07;甘蓝N∶P2O5∶K2O的配比为1.00∶0.53∶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甘蓝 产量 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红壤分类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杨珠 周清 +2 位作者 盛浩 廖超林 黄运湘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1期29-34,共6页
介绍了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红壤分类方案中红壤的4个亚类、35个土属、111个土种,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分析了该分类系统中存在的与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尽快开展湖南土壤的定量化系统分类研究,建立湖南红... 介绍了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红壤分类方案中红壤的4个亚类、35个土属、111个土种,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分析了该分类系统中存在的与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尽快开展湖南土壤的定量化系统分类研究,建立湖南红壤的科学分类体系的建议。这对于进一步开展湖南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与土系调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发生分类系统 土类 土壤调查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湖南省土壤系统分类研究I.湖南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指标及高级单元初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杨珠 周清 +2 位作者 黄运湘 盛浩 廖超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43-48,共6页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正方案),初拟了湖南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划分方案。该方案将湖南土壤划分为8个土纲、16个亚纲、53个土类、201个亚类,旨在为开展湖南土系调查和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 湖南 土壤 土壤分类 发生分类 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