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金银花抗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
1
作者 秦雪 姜立冬 +5 位作者 张旺东 赵雯博 孟勇成 魏彦明 华永丽 姚万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9,共9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研究金银花抗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金银花抗流感病毒的潜在靶点、途径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共得到24种金银花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的靶点1 640个,186条KEGG信...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研究金银花抗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金银花抗流感病毒的潜在靶点、途径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共得到24种金银花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的靶点1 640个,186条KEGG信号通路。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主要化合物与IL-6、TNF、AKT1等核心靶点在分子对接中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金银花中含有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和绿原酸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TP53、ALB、TNF、IL-6等靶点,影响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抗流感病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局部黏膜淋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祎程 王雯慧 +4 位作者 祁珊珊 何晚红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贝氏莫尼茨绦虫 致病作用 局部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进口紫花苜蓿可培养种带细菌及其对动植物的致病性
3
作者 张振粉 黄荣 +3 位作者 姚博 张旺东 杨成德 陈秀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172,共12页
为了探究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动植物的致病性,本研究从北美和欧洲共收集到紫花苜蓿种子样品34份,所有样品经室内研磨稀释分离培养,共获得39株种带细菌分离物,结合常规表型特征及16S rDNA鉴定方法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 为了探究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对动植物的致病性,本研究从北美和欧洲共收集到紫花苜蓿种子样品34份,所有样品经室内研磨稀释分离培养,共获得39株种带细菌分离物,结合常规表型特征及16S rDNA鉴定方法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在室内采用菌悬液皿内发芽及盆栽接种法和腹腔注射法分别测定了21株代表细菌对供试紫花苜蓿和昆明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1)39株细菌隶属3门15属,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优势门为厚壁菌门;属地位的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马赛菌属、短芽孢杆菌属、欧文氏菌属、泛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肠杆菌属、假芽孢杆菌属、假节杆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土壤芽孢杆菌属和微杆菌属,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2)红球菌属GCKH菌株仅对紫花苜蓿致病;不动杆菌属ZSR17、埃希氏肠杆菌属ZSR25和马赛菌属R1菌株仅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而欧文氏菌属ZF1和ZS3、泛菌属CQ10和ZS6菌株既可以引起紫花苜蓿致病,又可以引起小白鼠发病,是潜在的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病原细菌。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欧美进口紫花苜蓿种带细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危害性,为综合防控这一类通过牧草种子携带的植物和动物独立致病细菌,以及植物和动物跨界侵染共致病病原细菌的侵入和传播奠定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带细菌 多样性 植物和动物跨界共患 病原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芪多糖-1-1的分离纯化及其调节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最佳剂量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董嘉琪 张旺东 +4 位作者 姚万玲 薛姣 刘莹发 魏彦明 纪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94-2811,共18页
旨在筛选红芪多糖-1-1(Radix Hedysari polysaccharide-1-1,RHPS-1-1)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最佳剂量。将红芪粗多糖分别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进行分离纯化得单一多糖RHPS-1-1,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及甲基化和红外光谱法鉴定... 旨在筛选红芪多糖-1-1(Radix Hedysari polysaccharide-1-1,RHPS-1-1)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最佳剂量。将红芪粗多糖分别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进行分离纯化得单一多糖RHPS-1-1,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及甲基化和红外光谱法鉴定其单糖组成与结构。将C57BL/6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愈组和不同剂量RHPS-1-1(12.5、25、50、100、200和400mg·kg^(-1))给药组,每组10只。通过连续14d灌服抗生素鸡尾酒(氨苄西林、新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的方法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处死采样,各给药组灌服不同剂量RHPS-1-1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与自愈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d。应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并观测正常对照组、自愈组和25mg·kg^(-1)RHPS-1-1组主要脏器的器官指数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经纯化得到单一多糖RHPS-1-1,重均分子量为19.420ku,主要由葡萄糖组成,主链连接方式为1,4-D-Glcp,并具有植物多糖的特征吸收峰。灌服抗生素鸡尾酒使小鼠出现了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等优势菌丰度极度减少,变形菌门相对增多,且不能自然恢复;经RHPS-1-1给药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发生改变,25mg·kg^(-1)RHPS-1-1治疗组Chaol指数显著升高(P<0.05),PCA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25mg·kg^(-1)的RHPS-1-1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最接近,有害菌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相对丰度降低,有益菌Ruminococcaceae_UCG-014和Clostridiales_unclassified相对丰度增加。自愈组相比正常对照组仅肝脏指数显著减小(P<0.05),经25mg·kg^(-1)的RHPS-1-1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但正常对照组、自愈组及25mg·kg^(-1)的RHPS-1-1治疗组的心、肝、脾、肺、肾和脑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果证明,所获RHPS-1-1是一种分子量约为19.420ku的植物葡聚糖,治疗剂量为25mg·kg^(-1)时,促进抗生素所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恢复的效果最佳,且可改善肝脏指数下降,本研究为红芪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多糖-1-1 分离纯化 抗生素鸡尾酒 肠道菌群失调 剂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Ig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秀萍 陆佳 +6 位作者 张亮 李敏 朱曼玲 张旺东 何晚红 李建飞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34,共5页
为制备抗双峰驼IgA的抗体,将双峰驼IgA重链恒定区基因克隆至pET-28a(+)上,构建重组蛋白质粒pET-28a-IgA-H,再进行IPTG诱导表达、分析和纯化,以及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用以获得的目的蛋白制备兔抗双峰驼IgA多克隆抗体,并通过ELIS... 为制备抗双峰驼IgA的抗体,将双峰驼IgA重链恒定区基因克隆至pET-28a(+)上,构建重组蛋白质粒pET-28a-IgA-H,再进行IPTG诱导表达、分析和纯化,以及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用以获得的目的蛋白制备兔抗双峰驼IgA多克隆抗体,并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效价及其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目的蛋白大小约为39 ku,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IPTG 23.83μg/mL、诱导时间6 h,且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ELISA检测显示抗体效价达1∶32000,Western blot鉴定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的pET-28a-IgA-H蛋白,并能有效地将双峰驼IgA与IgG区别开来,表明成功获得了双峰驼IgA重链恒定区的重组蛋白及特异性良好的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IGA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FCGR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丽萍 火兴民 +5 位作者 谢飞 张旺东 吴秀萍 李瑞 陆佳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3,共5页
为制备抗双峰驼FcRn的抗体,首先从NCBI收录的双峰驼FCGRT基因序列中选取编码区,经跨膜结构和信号肽预测分析,截取不含信号肽的膜外序列并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cRn,然后在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用纯化后... 为制备抗双峰驼FcRn的抗体,首先从NCBI收录的双峰驼FCGRT基因序列中选取编码区,经跨膜结构和信号肽预测分析,截取不含信号肽的膜外序列并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cRn,然后在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用纯化后的FcRn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双峰驼FcRn的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效价及其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的FcRn重组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34 ku),且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其最佳IPTG诱导浓度为0.3 mmol/L,诱导时间为6 h。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32000,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与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已成功制备了高效价和特异性良好的兔抗双峰驼FcRn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FCGRT基因 FcRn重组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IgM部分重链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敏 吴秀萍 +7 位作者 张旺东 张亮 何晚红 李建飞 李瑞 火兴民 刘丽萍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获取双峰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恒定区的表达产物及抗体,首先在GenBank找出收录的双峰驼IgM、IgA、IgE、IgG重链恒定区基因序列,比对IgM与IgA、IgE和IgG的氨基酸序列,选取一段差异较大的蛋白序列片段,转换成相对应的基因片段,PCR扩... 为获取双峰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恒定区的表达产物及抗体,首先在GenBank找出收录的双峰驼IgM、IgA、IgE、IgG重链恒定区基因序列,比对IgM与IgA、IgE和IgG的氨基酸序列,选取一段差异较大的蛋白序列片段,转换成相对应的基因片段,PCR扩增选取的基因片段,插入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载体,转化进大肠埃希菌BL21,并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后利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获得的血清。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载体pET-28a-IgM,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分子质量为18.7 ku,与预期相符。ELISA方法检测抗血清效价为1∶32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血清能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蛋白,说明双峰驼IgM兔抗血清的成功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免疫球蛋白M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瑞 张旺东 +6 位作者 李建飞 火兴民 张睿 刘晓霞 李沛轩 谢飞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筛选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双峰驼源乳酸菌株,对阿拉善双峰驼十二指肠黏液定殖菌通过MRS培养基的选择性培养、形态特征观察、生化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对其生长曲线、产酸、耐胆盐、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 为筛选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双峰驼源乳酸菌株,对阿拉善双峰驼十二指肠黏液定殖菌通过MRS培养基的选择性培养、形态特征观察、生化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对其生长曲线、产酸、耐胆盐、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的4株乳酸菌B1、B2、B3及C1分别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ns)。其中,4株菌对胃酸pH 3.0的耐受结果为B1、B2和C1高于B3;最佳培养时间均为12 h~16 h之间,而C1在24 h内的累计产酸量最高,对胆盐的耐受性也最高;4株菌最为敏感的抗生素分别为B1和C1为氯霉素、B2为青霉素、B3为红霉素。从双峰驼十二指肠分离到4株乳酸菌,对进一步研究其对肠道黏膜免疫的调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十二指肠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提取方法对郁金散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薛姣 文艳巧 +6 位作者 董嘉琪 张旺东 张亚辉 肖桐 曹玉霞 姚万玲 魏彦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87,共7页
为比较3种提取方法对郁金散中姜黄素、诃子酸、栀子苷、芍药苷、黄连碱、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大黄素等13种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分别以超声辅助乙醇回流、水回流及水煎煮法提取郁金散,制得干浸膏,建立HPLC检测方法,检测各提取物中13种... 为比较3种提取方法对郁金散中姜黄素、诃子酸、栀子苷、芍药苷、黄连碱、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大黄素等13种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分别以超声辅助乙醇回流、水回流及水煎煮法提取郁金散,制得干浸膏,建立HPLC检测方法,检测各提取物中1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1 mL/L磷酸、乙腈-100 mL/L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425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表明,此方法稳定可靠。超声辅助-水、乙醇回流及水煎煮3种提取物得率分别为20.10%、31.39%、21.13%,13种成分含量之和占各自干浸膏的比例分别为30.947%、83.141%、46.690%,且每种成分的含量均为超声辅助乙醇回流法>水煎煮法>超声辅助水回流法。证明超声辅助乙醇回流法最佳,为郁金散新剂型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金散 提取方法 提取物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鼻腔的形态学特点及NALT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翠翠 李建飞 +2 位作者 张旺东 何晚红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9-83,共5页
为探讨鼻相关淋巴组织(nose-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在鼻腔的分布特点,将20只健康成年家兔鼻腔依次分为Ⅰ、Ⅱ、Ⅲ、Ⅳ和Ⅴ5段,通过大体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染色,对每段的形态与NALT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兔鼻腔从... 为探讨鼻相关淋巴组织(nose-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在鼻腔的分布特点,将20只健康成年家兔鼻腔依次分为Ⅰ、Ⅱ、Ⅲ、Ⅳ和Ⅴ5段,通过大体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染色,对每段的形态与NALT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兔鼻腔从前向后依次主要被上颌鼻甲、鼻鼻甲和筛鼻甲所占据;鼻黏膜上皮从前向后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与呼吸上皮,嗅上皮,分别对应鼻腔前庭区、呼吸区和嗅区。特别是在Ⅲ、Ⅳ段鼻腔的腹鼻道底部侧壁的固有层中,存在长度约1.5 cm^2.0cm的长条状淋巴集结,其上覆有一单层网状上皮,上皮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同时,在Ⅲ、Ⅳ段其他位置及第Ⅴ段鼻咽管侧壁,其黏膜固有层内可见孤立淋巴滤泡分布;此外,各段鼻甲骨和鼻腔侧壁的黏膜固有层中,也有弥散淋巴组织和散在的淋巴细胞分布。结果证明,家兔鼻腔有丰富的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且主要成条状分布于Ⅲ、Ⅳ段左右鼻腔的腹鼻道底部侧壁上。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兔NALT的功能特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鼻腔 形态学 鼻相关淋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驼TLR3蛋白的表达与抗体制备及在肾脏的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睿 李沛轩 +5 位作者 刘转霞 刘静宇 房映栋 刘柯江 张旺东 王雯慧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4,共6页
为制备双峰驼Toll样受体3(TLR3)的抗体,分析其在肾脏中的表达特征。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方式,分析、表达和纯化了双峰驼TLR3重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利用制备的多... 为制备双峰驼Toll样受体3(TLR3)的抗体,分析其在肾脏中的表达特征。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方式,分析、表达和纯化了双峰驼TLR3重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抗体效价及其特异性,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LR3在双峰驼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得到的目的蛋白大小与预测结果相符,为74 ku, IPTG最佳诱导浓度为0.2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6 h,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抗体效价达1∶64 000;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TLR3蛋白和双峰驼肾脏组织中表达的TLR3蛋白均能被该抗体特异性识别,TLR3在双峰驼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均有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双峰驼TLR3在肾脏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TOLL样受体3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大鼠HPA轴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嘉琪 姚万玲 +3 位作者 文艳巧 张旺东 张亚辉 魏彦明 《中国兽药杂志》 2021年第1期52-60,共9页
基于分子对接并辅以生物学验证探讨郁金散治疗大肠湿热证HPA轴损伤的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郁金散的主要活性成份,用分子对接观察其活性成分与HPA轴相关激素、蛋白之间的结合力,... 基于分子对接并辅以生物学验证探讨郁金散治疗大肠湿热证HPA轴损伤的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郁金散的主要活性成份,用分子对接观察其活性成分与HPA轴相关激素、蛋白之间的结合力,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药物靶标网络,预测郁金散活性成分作用的主要靶标,并建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进行生物学验证。计算各组大鼠肾上腺指数,观察肾上腺组织变化特征,检测关键靶标及其下游激素的表达量。分子对接与网络分析可以推测CRH可能是调控HPA轴亢进的潜在蛋白,盐酸小檗碱、没食子酸、大黄素可能是郁金散调节HPA轴亢进的活性成分。生物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自愈组大鼠肾上腺指数及血清中CRH、ACTH、CORT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肾上腺出现一定的病理变化。经郁金散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改善,其中以郁金散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佳,验证了分子对接的部分预测结果。研究证实郁金散可能是通过下调CRH的水平调节大肠湿热证大鼠HPA轴功能亢进,为进一步开展郁金散治疗HPA轴亢进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技术 大肠湿热证 郁金散 HPA轴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