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回生时间对板栗淀粉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王纪辉 张时馨 +2 位作者 刘亚娜 胡伯凯 耿阳阳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目的】探究回生时间对板栗淀粉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板栗淀粉加工提供参考数据,也为进一步探索板栗淀粉回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板栗淀粉糊化后置于3℃条件下回生1、3、7、14 d,而后将其置于真空冷冻干燥机中进行干... 【目的】探究回生时间对板栗淀粉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板栗淀粉加工提供参考数据,也为进一步探索板栗淀粉回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板栗淀粉糊化后置于3℃条件下回生1、3、7、14 d,而后将其置于真空冷冻干燥机中进行干燥处理。通过测定回生板栗淀粉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碘蓝值、老化度等理化指标,解析板栗淀粉回生过程中特性响应变化,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板栗淀粉回生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进行表征。通过Pearson系数分析板栗淀粉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板栗淀粉回生期间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14 d时含量较高,分别为73.02%、36.14%;回生期间碘蓝值和老化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经回生处理后,板栗淀粉的水溶性指数和膨胀力均显著低于原淀粉,并在回生过程中呈“N”字型变化趋势;同一回生时间内的体外消化性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回生处理后板栗淀粉的热特性值,包括熔融起始温度(T_(o))、峰值温度(T_(p))、终止温度(T_(c))、晶体熔融的热焓值(ΔH)均显著低于原淀粉,各处理组间的热特性值差异性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化度与回生时间表现为显著性正相关(P<0.05,r=0.96),碘蓝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r=0.97);1~7 d期间板栗淀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逐渐恢复,14 d时淀粉网状结构逐渐变差,淀粉凝胶表面较为粗糙。【结论】板栗淀粉经糊化-回生后其理化特性较原淀粉(0 d)显著降低,不同回生时间处理对板栗淀粉微观结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生时间 板栗淀粉 理化指标 相关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油中脂肪伴随物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胡伯凯 耿阳阳 +3 位作者 刘亚娜 王纪辉 张时馨 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伴随物的影响,为优化油茶籽制油的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脱壳、微波预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茶籽在压榨制油时的出油率、理化及脂肪伴随物等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 探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伴随物的影响,为优化油茶籽制油的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脱壳、微波预处理对不同品种油茶籽在压榨制油时的出油率、理化及脂肪伴随物等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能有效提升出油率,液压压榨工艺的出油率增幅高于螺杆压榨工艺,分别可提升62.50%和40.90%,同时能有效提升β-谷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E的含量,其增幅分别可达38.70%、41.60%和18.73%。以微波预处理油茶籽8 min后液压压榨制油的方法,可较高地保留油茶籽原油中的脂肪伴随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预处理 出油率 Β-谷甾醇 角鲨烯 维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广靶代谢组学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时馨 耿阳阳 +2 位作者 刘亚娜 王纪辉 胡伯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57,共12页
【目的】分析比较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合成前后根系代谢物差异,为探究调控橙黄乳菇-马尾松共生的潜在根系代谢物提供参考。【方法】在纯培养条件下进行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合成,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测定马尾松及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根系代... 【目的】分析比较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合成前后根系代谢物差异,为探究调控橙黄乳菇-马尾松共生的潜在根系代谢物提供参考。【方法】在纯培养条件下进行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合成,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测定马尾松及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根系代谢物成分,利用KEGG和HMDB数据库进行代谢物的定量与注释,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代谢组数据的比较,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共检测出代谢物627种,其中差异代谢物95种,上调39种,下调56种,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和木脂素、植物激素等。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铁载体基非核糖体肽的生物合成、苯甲酸盐降解途径、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莽草酸途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氨基苯甲酸降解等9条差异代谢途径在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成后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可能对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成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结论】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可在整体水平上揭示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成前后的代谢组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明晰橙黄乳菇-马尾松共生机制及橙黄乳菇-马尾松菌根合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黄乳菇 菌根 代谢组 共生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及根系代谢物的调控
4
作者 张时馨 耿阳阳 +3 位作者 周汀 王纪辉 胡伯凯 刘亚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8,共9页
【目的】探究接种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代谢物的影响,为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及共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棚盆栽试验,测定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橙黄乳菇的2种... 【目的】探究接种橙黄乳菇对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代谢物的影响,为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及共生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马尾松和华山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棚盆栽试验,测定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橙黄乳菇的2种松树幼苗菌根侵染情况、地上和地下生长指标、根系构型性状(根长、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分叉数)、形态性状(比根长、组织密度、比表面积)及根系代谢物差异。【结果】橙黄乳菇与2种松树幼苗均形成明显的菌根形态,并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接种橙黄乳菇对2种松树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存在差异,接种后马尾松幼苗株高和地上部分干质量显著增加,华山松幼苗株高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显著增加,2种松树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分叉数均明显提高,根系活力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接种橙黄乳菇明显影响2种松树幼苗根系代谢物含量,接种后马尾松幼苗根系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降低,总三萜、总生物碱和总甾醇质量分数升高,华山松幼苗根系代谢物变化趋势与马尾松相反。【结论】接种橙黄乳菇可改善2种松树幼苗根系形态、提高生物量、影响根系主要代谢物含量,在松树菌根化苗木培育即外生菌根真菌共生栽培方面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黄乳菇 外生菌根真菌 代谢物 生长调控 马尾松 华山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NMR探究板栗失水过程中质构和色差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7 位作者 胡伯凯 刘亚娜 张时馨 黄珊 卢中科 曾钦朦 陈胜群 刘佳慧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行测试,并利用SIRT模型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出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反演数据。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对板栗果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使用物性测试仪分析质构特性,利用色差仪分析板栗失水过程中果肉颜色的变化。结果显示,自然失水改变了板栗果中水分的结合状态,水分发生明显迁移,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的信号幅值随失水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弱。不同含水率板栗的反演峰总面积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核磁共振信号增强,峰面积增大,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图片明暗不同,可直观反映不同阶段的水分含量。板栗果实自然贮藏过程中发生石灰化,果实质地发生硬化,挤压咀嚼时抵抗力增大,失水初期内聚性和弹性变化不显著,后期下降;粘附性前期降低,但后期变化不明显;板栗失水初期果肉发生氧化,颜色逐渐呈暗红色,失水后期石灰化较为严重,果肉颜色变白,亮度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板栗加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机制探讨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水分含量 低场核磁共振 质构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利应用在核桃采收及催熟上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伯凯 耿阳阳 +4 位作者 刘亚娜 张时馨 王纪辉 熊江 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为探讨乙烯利对核桃采收及催熟上的潜在影响,本文选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进行催落和催熟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乙烯利喷施对核桃复叶催落效果较好,且对花芽和叶芽的影响也较小;高浓度的乙烯利会导致核桃次年花芽和叶芽的凋亡,进而影... 为探讨乙烯利对核桃采收及催熟上的潜在影响,本文选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核桃进行催落和催熟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乙烯利喷施对核桃复叶催落效果较好,且对花芽和叶芽的影响也较小;高浓度的乙烯利会导致核桃次年花芽和叶芽的凋亡,进而影响产量;高浓度乙烯利催熟会造成核桃仁农药残留超标,并致使坚果表面发红或发青。本研究可为核桃生产应用乙烯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乙烯利 采收 花芽 催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油茶籽贮藏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及酶活特性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亚娜 耿阳阳 +2 位作者 王纪辉 胡伯凯 张时馨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1-15,41,共6页
为探究鲜油茶籽在贮藏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酶活特性变化,以黔产油茶籽为试验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跟踪鲜油茶籽在贮藏期间的微观结构,利用酶标仪测定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脂肪酶、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最后... 为探究鲜油茶籽在贮藏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酶活特性变化,以黔产油茶籽为试验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跟踪鲜油茶籽在贮藏期间的微观结构,利用酶标仪测定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脂肪酶、乙醇脱氢酶活性变化,最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油茶籽细胞组织结构出现萎缩和坍塌,细胞内含物逐渐减少;酶的活性响应变化各不相同,多酚氧化酶及脂肪酶活性持续增高,脂氧合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协同发挥作用,清除因活性氧代谢失衡产生的自由基进而减缓鲜油茶籽品质劣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贮藏过程中的质量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油茶籽 贮藏 微观结构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的配制研究
8
作者 胡伯凯 刘娅 +3 位作者 税会霞 耿阳阳 张时馨 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6-29,36,共5页
为提高核桃粕利用率,开发深加工高值化产品,研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且易于冲调的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的最适配方。结果表明: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的最佳配方是核桃粉30%、燕麦粉16%... 为提高核桃粕利用率,开发深加工高值化产品,研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且易于冲调的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的最适配方。结果表明: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的最佳配方是核桃粉30%、燕麦粉16%、大豆膳食纤维粉10%、白砂糖20%。通过本试验可得到带有核桃香味、色泽均匀、粉末疏松、口感细腻的核桃燕麦膳食营养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粉 燕麦粉 膳食营养粉 配制 感官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贮藏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胡伯凯 耿阳阳 +3 位作者 刘亚娜 王纪辉 张时馨 曾亚军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通过分析油茶籽在不同包装和贮藏条件下的理化指标、微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等的变化规律,研究油茶籽在贮藏期间理化、微营养成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贮藏前60 d,脂肪含量略微上升;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经贮藏后有所提高,而维... 通过分析油茶籽在不同包装和贮藏条件下的理化指标、微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等的变化规律,研究油茶籽在贮藏期间理化、微营养成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贮藏前60 d,脂肪含量略微上升;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经贮藏后有所提高,而维生素E的含量变化不大;贮藏期间,种仁的硬度高于茶籽,而弹性则相反。用4℃真空包装的方式贮藏种仁可以有效减缓其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升高,同时保持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贮藏 微营养成分 品质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临床药物中筛选抑制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活性物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时馨 彭丽桃 +2 位作者 范明 杨书珍 闫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185,共6页
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是引起水果采后腐烂变质的重要致病菌,有效控制扩展青霉的生长对减少水果采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老药新用"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孢子萌发法,以扩展青霉为靶标菌株... 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是引起水果采后腐烂变质的重要致病菌,有效控制扩展青霉的生长对减少水果采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老药新用"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孢子萌发法,以扩展青霉为靶标菌株,研究了26种以干扰生物体细胞膜功能和能量代谢为主要作用方式的临床药物对扩展青霉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硝酸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纳他霉素、依布硒对扩展青霉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半最大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均低于2μg/mL;其中,成本低廉的联苯苄唑EC50为0.04μg/mL。进一步研究发现,联苯苄唑能够显著抑制扩展青霉菌丝体的生长,且分别在温度25、50、75℃,含K+、Mg2+、Na+、Ca2+和中性、弱碱性条件下联苯苄唑的抑菌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紫外照射会降低联苯苄唑对扩展青霉的抑制效果。体外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联苯苄唑处理可以显著减小‘皇冠梨’果实采后病斑直径(P<0.05),有效控制‘皇冠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发生。因此,从临床药物中筛选适合水果采后防腐保鲜的抗菌剂具有可行性,联苯苄唑在皇冠梨采后病害控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青霉 抗菌剂 筛选 “老药新用” 联苯苄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Orbitrap-HRMS分析油茶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时馨 刘亚娜 +3 位作者 耿阳阳 胡伯凯 王纪辉 何佳丽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5-213,共9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技术,对“黔玉1号”油茶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以促进油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用70%乙醇对样品进行超声提取,通过UPLC-Q-Orbitrap-HRMS结合Compound...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技术,对“黔玉1号”油茶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以促进油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用70%乙醇对样品进行超声提取,通过UPLC-Q-Orbitrap-HRMS结合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对一级质谱碎片进行分析,利用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和文献对二级质谱碎片进行鉴定。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进行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包括黄酮类26种,萜类6种,有机酸类7种,苯丙素类3种,木脂素类2种、氨基酸4种、核苷1种、脂肪酸1种、其他类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发现4个部位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筛选出了19种差异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外果皮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化合物,根皮素是主要差异成分;萜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内种皮中,原花青素B 1和雷公藤内酯甲是主要差异成分;果壳和种仁含有氨基酸、木脂素类等成分,柠檬酸和山茶苷B是主要差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UPLC-Q-Orbitrap-HRMS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青果皮栲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品质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时馨 刘亚娜 +5 位作者 耿阳阳 王纪辉 胡伯凯 何佳丽 杨霞 谭化美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220,共9页
【目的】探究核桃青果皮栲胶提取的最佳工艺及其鞣制效应,提高核桃副产物资源利用率。【方法】以核桃青果皮为试验材料,以单宁含量为评价指标,在浸提剂、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长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 【目的】探究核桃青果皮栲胶提取的最佳工艺及其鞣制效应,提高核桃副产物资源利用率。【方法】以核桃青果皮为试验材料,以单宁含量为评价指标,在浸提剂、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长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试验,优化核桃青果皮栲胶提取工艺,并使用核桃青果皮栲胶对新鲜猪皮进行鞣制,对鞣制后猪皮的质构特性和收缩温度进行测定,评价栲胶鞣制效应。【结果】在乙醇体积分数48%、液固比62︰1、提取温度46℃、提取时长68 min等条件下,通过离心、抽滤、浓缩和喷雾干燥工艺后,核桃青果皮提取液中单宁含量为10.98 mg/g,核桃青果皮栲胶得率为26.96%,与预测值11.125 mg/g相近,回归方程拟合良好,结果准确可靠。4种因素对单宁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长、液固比。此外,核桃青果皮栲胶成品单宁含量为61.75%±2.50%,不溶物含量为4.75%±0.50%,水分不大于10%,pH为3.93±0.10,总色值为28.25±2.87。与新鲜猪皮和浸酸猪皮相比,经栲胶鞣制后猪皮的收缩温度分别提高了14.25、21.45℃,弹性分别增加了71.67%、58.46%,硬度分别增加了6.17、1.41倍,剪切力分别增加了2.93、1.23倍,表明核桃青果皮栲胶具有较好的鞣制效果。【结论】核桃青果皮栲胶具有较好的鞣制效应,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栲胶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果皮 栲胶 响应面 鞣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叶多酚提取及其组成和抗氧化能力探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纪辉 何佳丽 +5 位作者 耿阳阳 刘亚娜 胡伯凯 张时馨 梁美 谭化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基于超声效应提取核桃叶多酚,以多酚得率为评价指标。以不同料液比和处理时间及乙醇体积分数和处理温度、超声功率对核桃叶进行处理,解析核桃叶多酚响应变化,确定多酚较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核桃叶中多酚类物质种类进行鉴... 基于超声效应提取核桃叶多酚,以多酚得率为评价指标。以不同料液比和处理时间及乙醇体积分数和处理温度、超声功率对核桃叶进行处理,解析核桃叶多酚响应变化,确定多酚较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核桃叶中多酚类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通过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氧化应激来评价核桃叶多酚的抗氧化性。经优化后核桃叶多酚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0、处理时间21 min、乙醇体积分数49%、处理温度61℃、超声功率350 W,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实际多酚得率(29.32±1.62)mg/g与预测值(27.77 mg/g)的相对误差小;经高效液相色谱从核桃叶中共鉴定出4种单体酚,芦丁和绿原酸含量较高,没食子酸和槲皮素含量较低;核桃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强于羟基自由基,但清除效果低于维生素C,强于BHT。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优化出的核桃叶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可行,提取到的核桃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效应 核桃叶 多酚 组成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响应法优化核桃雄花多酚提取工艺及其组成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纪辉 曾亚军 +5 位作者 侯娜 耿阳阳 胡伯凯 刘亚娜 张时馨 杨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97-3008,共12页
【目的】采用曲面响应法优化核桃雄花多酚提取工艺,并分析其组成与抗氧化活性,为核桃雄花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干燥核桃雄花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进行雄花多... 【目的】采用曲面响应法优化核桃雄花多酚提取工艺,并分析其组成与抗氧化活性,为核桃雄花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干燥核桃雄花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进行雄花多酚提取工艺优化,确定超声效应下雄花多酚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以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雄花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核桃雄花中多酚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最后通过扫描电镜对核桃雄花超声处理前后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确定超声功率为300 W,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得到核桃雄花多酚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1∶41、提取时间3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52℃,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21.32 mg/g,其中料液比、提取温度及料液比与乙醇体积分数交互作用对多酚提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料液比与提取时间交互作用有显著影响(P<0.05);核桃雄花多酚体外自由基清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抗氧化效果最佳,核桃雄花多酚较佳,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最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从核桃雄花中鉴定出4种单体酚,其中芦丁含量(804μg/g)最高,绿原酸含量(181μg/g)次之,槲皮素含量(41μg/g)较低,没食子酸含量(18μg/g)最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破坏了核桃雄花表面的组织结构,利于多酚物质渗出。【结论】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和预测核桃雄花多酚提取率,雄花多酚提取率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互相作用的复杂结果;核桃雄花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材料来源加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雄花 多酚 数学模型 提取 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浸提下核桃果实不同部位多酚物质响应及其组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5 位作者 刘亚娜 张时馨 胡伯凯 梁美 谭化美 何佳丽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5,共11页
研究不同溶剂浸提核桃分心木及核桃壳多酚物质含量变化及组成,为核桃副产物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超声效应辅以不同溶剂浸提解析核桃分心木和核桃壳中多酚含量变化规律;其次通过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鉴定分心... 研究不同溶剂浸提核桃分心木及核桃壳多酚物质含量变化及组成,为核桃副产物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超声效应辅以不同溶剂浸提解析核桃分心木和核桃壳中多酚含量变化规律;其次通过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鉴定分心木及壳中多酚物质组成,而后通过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观察分心木及壳的微观结构.通过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优化出分心木和核桃壳多酚提取较佳条件为:料液比1∶59(g·mL^(-1))、处理时间31 min、甲醇浓度67%(V/V)、处理温度61℃、超声功率250 W,甲醇浸提分心木多酚得率为(72.7±1.57)mg·g^(-1),建立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为Y=71.12-0.079X_(1)+0.36X_(2)-0.13X_(3)+0.40X_(4)-0.91X_(1)X_(2)-0.17X_(1)X_(3)-0.31X_(1)X_(4)-0.45X_(2)X_(3)+0.23X_(2)X_(4)-0.60X_(3)X_(4)-2.10X_(1)^(2)-1.42X_(2)^(2)-0.68X_(3)^(2)-1.35X_(4)^(2);料液比1∶85(g·mL^(-1))、处理时间29 min、处理温度61℃、超声功率250 W,水浸提分心木多酚得率(58.06±1.62)mg·g^(-1),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53.96+2.19X_(1)-2.31X_(2)+1.25X_(4)-1.08X_(1)X_(2)+0.66X_(1)X_(4)-0.62X_(2)X_(4)-2.68X_(1)^(2)-5.76X_(2)^(2)-2.91X_(4)^(2);料液比1∶60(g·mL)、处理时间31 min、甲醇浓度67%(V/V)、处理温度61℃、超声功率300 W,甲醇浸提核桃壳多酚得率为(20.04±1.32)mg·g^(-1),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19.58+0.047X_(1)+0.35X_(2)-0.096X_(3)+0.55X_(4)-0.42X_(1)X_(2)-0.39X_(1)X_(3)+0.038X_(1)X_(4)-0.52X_(2)X_(3)+0.27X_(2)X_(4)-0.35X_(3)X_(4)-1.74X_(1)^(2)-1.28X_(2)^(2)-0.59X_(3)^(2)-1.21X_(4)^(2);料液比1∶90(g·mL^(-1))、处理时间37 min、处理温度55℃、超声功率250 W,水浸提核桃壳多酚得率达(15.43±1.18)mg·g^(-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3.77+0.45X_(1)-2.18X_(2)+0.36X_(4)-1.08X_(1)X_(2)-0.42X_(1)X_(4)+0.13X_(2)X_(4)-0.29X_(1)^(2)-3.20X_(2)^(2)+0.22X_(4)^(2).HPLC从分心木中鉴定出2种共有单体酚:没食子酸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水浸提下含量较高,儿茶素在甲醇浸提下含量较高;核桃壳中也鉴定出2种共有单体酚:没食子酸和香草酸,水浸提下没食子酸含量高于甲醇浸提,而香草酸含量在甲醇和水浸提下相差不大;分心木中多酚得率明显高于核桃壳,甲醇水溶液提取效果明显优于纯水浸提;超声效应能够显著破坏分心木和核桃壳表面组织结构,促使多酚更多、更快地释放出来,进入浸提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效应 溶剂 核桃果实 多酚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分心木多酚物质响应及组成与抗氧化能力探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4 位作者 胡伯凯 刘亚娜 张时馨 曾亚军 杨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94,共12页
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对辅以超声处理提取核桃分心木多酚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多酚组成并评价其抗氧化性,为核桃分心木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以干燥分心木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解析多酚响应变化规律,并选择料液比、处理时间、乙... 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对辅以超声处理提取核桃分心木多酚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多酚组成并评价其抗氧化性,为核桃分心木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以干燥分心木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解析多酚响应变化规律,并选择料液比、处理时间、乙醇浓度和处理温度4个因素进行曲面响应试验,确定多酚超声辅助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分心木中多酚类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以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对分心木超声处理前后的微观结构经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分心木多酚提取较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80 g/mL,处理时间21 min,乙醇浓度48%,处理温度61℃,基于该条件进行试验得出分心木多酚得率为74.72±1.85 mg/g;分心木中鉴定出4种多酚单体,其中儿茶素、芦丁质量分数较高,没食子酸质量分数次之,槲皮素质量分数最低;分心木多酚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剂量依赖性较强.抗坏血酸(Vc)、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和分心木多酚均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Vc、分心木多酚、BHT;超声处理能显著破坏分心木表面组织,其结构较为松散、塌陷.结果可为研究开发天然的抗氧化剂提供理论基础,在拓宽核桃分心木加工利用途径的同时也为提取农产品副产物中生物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核桃 分心木 多酚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不同水分含量对熟化板栗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5 位作者 刘亚娜 胡伯凯 张时馨 卢中科 曾钦朦 陈胜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水分含量对熟化栗仁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高压蒸汽方法对不同水分含量的生栗仁进行蒸制,结合熟化栗仁的质构特性与色差,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解析熟化栗仁失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分布规律,并借助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水分含量与熟... 为探究不同水分含量对熟化栗仁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高压蒸汽方法对不同水分含量的生栗仁进行蒸制,结合熟化栗仁的质构特性与色差,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解析熟化栗仁失水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分布规律,并借助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水分含量与熟化栗仁质构特性、色差和核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失水过程中熟化栗仁的硬度、胶黏性及咀嚼性变化较大。栗仁含水量在48%~28%范围时经高压蒸汽处理,栗仁发生美拉德反应,色泽逐渐变暗,褐色加深;含水量在28%~18%时栗仁逐渐发生石灰化,蒸制后栗仁色泽较白。栗仁含水量为48%、43%时均会出现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3个组分峰,随着失水程度加剧,结合水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易流动水含量表现为先下降而后逐渐趋于平缓,自由水含量变化最明显。随着栗仁失水程度加剧,蒸制后的可食性口感逐渐不佳。不同水分含量对熟化栗仁品质特性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栗仁品质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水分含量 品质 低场核磁共振 质构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核桃果实副产物多酚物质响应及组成探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5 位作者 刘亚娜 胡伯凯 张时馨 何佳丽 梁美 谭化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80,共9页
以泡核桃青皮、饼粕、壳为材料,解析不同料液比、处理时间、乙醇浓度、处理温度和超声功率处理下多酚物质响应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3种副产物中多酚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副产物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 以泡核桃青皮、饼粕、壳为材料,解析不同料液比、处理时间、乙醇浓度、处理温度和超声功率处理下多酚物质响应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3种副产物中多酚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副产物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泡核桃副产物多酚得率均在60℃出现峰值,不同影响因素处理下多酚得率响应变化有所不同,但较为相似。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提取,青皮多酚得率为(41.22±1.35)mg/g,饼粕多酚得率为(36.75±2.01)mg/g,壳多酚得率为(22.68±1.87)mg/g。3种泡核桃副产物中共鉴定出5种单体酚,分别是没食子酸、丁香酸、对香豆酸、槲皮素、香草酸,其中青皮中鉴定出4种单体酚,分别是没食子酸、丁香酸、对香豆酸、槲皮素;壳中鉴定出2种单体酚,为没食子酸、香草酸;饼粕中仅鉴定出1种单体酚,为没食子酸。3种副产物中共有单体酚为没食子酸。处理时间和乙醇浓度互作在3种泡核桃果实副产物多酚提取含量变化中均呈正相关,料液比和处理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饼粕),乙醇浓度与超声功率表现为显著性正相关(壳),处理温度和超声功率也呈显著性正相关(青皮);相同乙醇溶液处理下,70℃烘干青皮多酚得率>饼粕>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超声处理能较大地强化提取效果,促使多酚更多、更快地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效应 泡核桃果实 副产物 多酚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鲜储过程中水分迁移与质构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亚娜 耿阳阳 +3 位作者 胡伯凯 张时馨 岑露 王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4,共9页
为明确油茶籽采后鲜储过程中水分迁移及质构变化情况,本实验以黔产油茶籽为实验原料,运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探究鲜储过程中水分状态和分... 为明确油茶籽采后鲜储过程中水分迁移及质构变化情况,本实验以黔产油茶籽为实验原料,运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探究鲜储过程中水分状态和分布规律,采用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监测油茶籽鲜储过程中的质构特性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在储藏期间水分含量不断下降,黔玉1号油茶籽水分含量由33.86%±3.03%(0 d)降至8.64%±0.24%(56 d),湘林210号油茶籽水分含量由53.03%±3.36%(0 d)降至10.73%±0.25%(56 d);种仁水分含量下降速率高于油茶籽;不易流动水在油茶籽中占比最高,储藏56 d时黔玉1号降至62.89%,湘林210号降至60.64%。新鲜油茶籽氢质子密度成像图光亮,随时间延长,局部水分流失较快,图像逐渐接近背景色。储藏期间,油茶籽破裂力、硬度不断下降,种仁破裂力、硬度曲折变化;种仁弹性逐渐丧失;黔玉1号种仁内聚性变化较小,而湘林210号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茶籽水分含量与水分总峰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破裂力显著正相关(P<0.05);破裂力与硬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仁水分含量与其破裂力、硬度、弹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本研究为油茶鲜果压榨工艺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核磁共振成像 质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核桃青果贮藏期间生理指标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美 王纪辉 +6 位作者 胡伯凯 刘亚娜 耿阳阳 张时馨 曾亚军 何佳丽 杨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8,共8页
解析核桃青果低温贮藏期间氧化状态.以“泡核桃”为试材,研究在冷藏过程中核桃青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还原糖(RS)、维生... 解析核桃青果低温贮藏期间氧化状态.以“泡核桃”为试材,研究在冷藏过程中核桃青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脂氧合酶(LOX)、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还原糖(RS)、维生素E(VE)、类黄酮、总酚(T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SOD、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走向,贮藏10 d时酶活性较高为[(858.38±27.41)U/g鲜重]、[(142.70±4.29)U/g鲜重],较70 d时降低44.40%、54.02%.CAT、LOX、PPO活性呈现波浪形变化,在贮藏40 d时CAT活性较高为[(809.12±43.20)nmol·(min·g)^(-1)鲜重],在贮藏20 d时LOX活性较高为[(161.74±4.05)U/g鲜重],在贮藏10 d时PPO活性较高为[(66.97±4.81)U/g鲜重];MDA含量缓慢增加,RS含量呈升高-下降的趋势变化,在贮藏10 d时RS含量较高为[(69.39±2.34)mg/g鲜重],在贮藏10 d时VE含量较高为[(619.47±38.46)μg/g].SP含量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变化,类黄酮、总酚(TP)含量变化较为一致均呈“N”字型走向;相关性分析表明,贮藏时间与SOD、RS呈现出极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91、-0.90,P<0.01),贮藏时间与MDA、SP则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94、0.89,P<0.01),部分指标呈显著/极显著性正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D、POD、CAT、LOX等众多生理指标与果实品质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其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上结果可为民间冷库贮藏青核桃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核桃 贮藏 生理指标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