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国家公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1
作者 李劲 程铭昊 +5 位作者 张溢 刘峰 姜庆虎 叶基荣 陈展 张于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42-4854,共13页
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差异对于理解土壤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于揭示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选择海拔相近、分布广泛且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 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差异对于理解土壤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于揭示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选择海拔相近、分布广泛且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和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优势门类中芽孢杆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以及土壤真菌优势门类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华山松林的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锐齿槲栎林(P<0.05)。(2)功能预测显示微生物功能群相对丰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华山松林土壤中化能异养型等功能群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锐齿槲栎林(P<0.001),而固氮功能群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锐齿槲栎林(P<0.05);华山松林土壤的植物腐生菌和木材腐生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锐齿槲栎林(P<0.001),而外生菌根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锐齿槲栎林(P<0.001)。(3)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锐齿槲栎林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在网络节点、连接数、平均度数和模块度方面均高于华山松林。(4)Partial Mantel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和植物Shannon指数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最大(P<0.01),而植物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对土壤真菌群落影响最大(P<0.01),细菌和真菌的功能群最大影响因子是土壤pH(P<0.001);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结果表明,土壤pH可能通过影响速效磷、全氮、有机碳等土壤养分,进而影响植物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因此,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影响,主要受土壤pH、速效磷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树种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豺和赤狐时空生态分布特征
2
作者 黄太福 张溢 +5 位作者 刘晓敏 丛微 余建华 李佳 薛亚东 张于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00-6608,共9页
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和赤狐(Vulpes vulpes)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探究其种间时空生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保护意义。基于2021—2024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 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和赤狐(Vulpes vulpes)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探究其种间时空生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保护意义。基于2021—2024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调查监测数据,使用参数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与核密度法比较了狼、豺和赤狐的种间与种内时空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狼、豺和赤狐AUC值分别为0.966、0.941和0.960,狼栖息地的关键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26.1%)、海拔(14.8%)和距铁路距离(14.0%),豺为坡度(62.1%)、归一化植被指数(23.2%)和距铁路距离(3.1%),赤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29.3%)、海拔(16.5%)和距铁路距离(12.5%)。(2)狼、豺和赤狐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适宜栖息地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53(狼-豺)、0.78(狼-赤狐)和0.63(豺-赤狐)。(3)三种食肉动物的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P<0.05),狼的活动高峰期晚于豺,赤狐明显回避狼和豺的活动。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狼、豺和赤狐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其同域共存的关键因素,为食肉动物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Maxent模型 物种共存 活动节律 食肉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羚羊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0
3
作者 周慧 李迪强 +2 位作者 张于光 易湘蓉 刘毅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5,共7页
该研究采用非损伤性DNA基因分型技术,对可可西里地区10个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个体的mtDNA非编码区部分片段(444~446bp)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T%含量(61.8%)明显高于G、C%含量(38.2%),共发现10种单倍型... 该研究采用非损伤性DNA基因分型技术,对可可西里地区10个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个体的mtDNA非编码区部分片段(444~446bp)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T%含量(61.8%)明显高于G、C%含量(38.2%),共发现10种单倍型,包括48个多态位点,其中转换位点44个、颠换位点1个、插入位点1个、缺失位点2个。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1,单倍型多态性(h)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π)为2.96%。说明藏羚羊线粒体控制区存在着丰富变异,最后从藏羚羊的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两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线粒体D-LOOP区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被引量:55
4
作者 卢慧 丛静 +4 位作者 刘晓 王秀磊 唐军 李迪强 张于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7-204,共8页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能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海三江源地区的6个样地/海拔梯度共78个样方的高寒...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能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海三江源地区的6个样地/海拔梯度共78个样方的高寒草甸样地为研究对象,了解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旨在以空间替代时间的实验系统来揭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统计分析发现,6个高寒草甸样地共有植物21科、51属、74种,且在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高寒草甸以藏嵩草、高山嵩草、矮嵩草等莎草科植物占优势,低海拔地区高寒草甸则以针茅、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等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群。方差分析表明,随着海拔的降低,高寒草甸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呈"单峰"分布格局,而均匀度指数逐渐升高。DCA分析发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沿着海拔梯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具有从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化草甸的逐渐过渡的特征,海拔梯度明显的影响了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此外,CCA结果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含量与全钾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我们推测气候变化极有可能影响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与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植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 被引量:48
5
作者 任佐华 张于光 +2 位作者 李迪强 肖启明 蔡重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32-3238,共7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情况,同时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基本一致,海拔高度不同(3400—4200m)的4个样地,分...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情况,同时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基本一致,海拔高度不同(3400—4200m)的4个样地,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部分生理功能微生物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均含有较丰富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微生物数量多少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样地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与亚硝酸细菌具有弱正相关性外,海拔高度与其它因子均具有负相关性,其中与细菌和氨化细菌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好气性固氮菌和硝酸细菌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因此,温度的升高可能明显的影响了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地 微生物活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川西米亚罗林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周程爱 张于光 +2 位作者 肖烨 张小全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42-4547,共6页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在四川省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以原始冷杉林(M-Y)和由原始林转化成的45年龄云杉人工林(M-60)、25年龄云杉人工林(M-80)和菜地(M-C)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在四川省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以原始冷杉林(M-Y)和由原始林转化成的45年龄云杉人工林(M-60)、25年龄云杉人工林(M-80)和菜地(M-C)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为M-Y>M-60>M-80>M-C,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则为M-60>M-Y。土地利用变化没有改变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垂直分布,各组分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季节变化幅度较小,但枯落物层和表层土壤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深层土壤,而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4 位作者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6,共6页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 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上,土壤微生物是否与大型生物有着相似的分布规律仍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Fierer et 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群落 神农架 磷脂脂肪酸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21
8
作者 丛静 尹华群 +4 位作者 卢慧 宿秀江 杨敬元 李迪强 张于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35,共6页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峰分布格局;DCA二维排序图第1排序轴表达了植被以海拔梯度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格局;CCA协变量矩阵偏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总体上可以对50.35%的植物多样性变异格局进行解释;CCA排序图表明第一轴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水平为0.936),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水平分别-0.714和-0.752),而CCA第2排序轴与土壤pH值负相关(相关水平为-0.775),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DCA排序 CCA排序 环境解释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卢慧 丛静 +4 位作者 薛亚东 杨敬元 陈克龙 李迪强 张于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167,共6页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其碳贮量现状及贮碳能力是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长期作用的结果( Craine et al.,2011),其微小变化都将明显影响大气CO2浓度,因而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Tarnocai et al.,2009...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其碳贮量现状及贮碳能力是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长期作用的结果( Craine et al.,2011),其微小变化都将明显影响大气CO2浓度,因而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Tarnocai et al.,2009)。弄清陆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转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正确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准确评估碳排放的关键(王建林等,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海拔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两种高寒草甸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卢慧 赵珩 +4 位作者 盛玉钰 丛微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0-8087,共8页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揭示青藏高原独特的微生物地理区系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揭示青藏高原独特的微生物地理区系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的土壤原核生物的群落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3145个OTUs,可分为2个古细菌类群和33个已知的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累计超过79%;高寒草甸原核生物的多样性高于高寒沼泽化草甸,两种草甸类型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高寒草甸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距离和较高的模块性,使其比高寒沼泽化草甸网络更能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土壤p H值是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对于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的高寒草甸土壤中具有显著差异,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能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通量测序 原核生物群落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技术及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于光 李迪强 +1 位作者 肖启明 饶力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0-414,共5页
微卫星作为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 ,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有两条常用技术途径 :1)利用已发现的微卫星位点寻找新的位点 ;2 )用经典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特定基因组的微卫星位点 .微卫星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 :DNA的提... 微卫星作为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 ,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有两条常用技术途径 :1)利用已发现的微卫星位点寻找新的位点 ;2 )用经典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特定基因组的微卫星位点 .微卫星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 :DNA的提取 ,PCR扩增 ,扩增产物及大小的检测和数据分析 .DNA芯片技术的出现 ,为微卫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可以通过微卫星技术进行种间、种内、群体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技术 位点 遗传多样性 动物保护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于光 张小全 +1 位作者 曲良建 肖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25-4332,共8页
应用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真菌18SrDNA基因进行了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a龄云杉(Picea likiandensis var balfourianan)人工林和菜地... 应用PCR-RFLP和测序分析对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真菌18SrDNA基因进行了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a龄云杉(Picea likiandensis var balfourianan)人工林和菜地两种类型土壤中,共得到238个阳性克隆,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和RsaⅠ进行RFLP分析后得到56个不同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获得137个阳性克隆和37个OTUs,而菜地样地获得101个阳性克隆和19个OTUs。在两类样地中具有不同的优势种群,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有1个明显优势种群,占总克隆数的20.4%;菜地样地有2个明显优势种群,分别占总克隆数的25.7%和21.8%。对14个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的相似性在86%一99%之间,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在92%~100%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的18SrDNA基因被分为3个主要的簇,其中20a龄云杉人工林样地的克隆都聚集在第一和第三簇中,而菜地样地的克隆都聚集在第二簇中。结果说明,两类土壤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真菌多样性,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真菌 群落结构 18S RDNA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广良 薛亚东 +4 位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杨敬元 王秀磊 李迪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分析了植物群落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α多样性,乔木层在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单峰格局,草本层在较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单峰变化...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分析了植物群落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α多样性,乔木层在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单峰格局,草本层在较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单峰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呈沿海拔先升高而后降低的单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栖息地 群落结构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有机碳降解基因的多样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于光 张小全 +2 位作者 刘学端 肖烨 Wu Liyou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2-1419,共8页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分析了米亚罗林区冷杉原始林(M-Y)和20世纪60年代云杉人工林(M-60)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多样性。该功能基因芯片含有与有机碳降解、碳固定、氮、磷、硫循环和金属抗性相关的1961个基因探针。在M-Y和M-60样地中...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分析了米亚罗林区冷杉原始林(M-Y)和20世纪60年代云杉人工林(M-60)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多样性。该功能基因芯片含有与有机碳降解、碳固定、氮、磷、硫循环和金属抗性相关的1961个基因探针。在M-Y和M-60样地中分别检测到39和62个具有较强杂交信号(SNR≥2)的功能基因,其基因多样性水平指数分别为3.59和4.04,杂交信号强度总值分别为480280和630560。M-Y和M-60样地中分别检测到32个和37个有机碳降解基因,占总基因的82%和60%,这些基因分属于22个不同的基因类群,分别参与木质素、木聚糖、几丁质等有机碳的降解过程。有机碳降解基因在两个样地中存在较大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了大多数的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了土壤有机碳的降解,同时,林型不同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有机碳降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功能基因芯片 林型 基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损伤性方法评估神农架保护区川金丝猴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丽 张于光 +2 位作者 彭红兰 李迪强 李大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340-4350,共11页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遗传结构,并制定有效的保护对策,采集了该保护区2个川金丝猴种群126份样品,其中分布在大龙潭的人工补食种群粪...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遗传结构,并制定有效的保护对策,采集了该保护区2个川金丝猴种群126份样品,其中分布在大龙潭的人工补食种群粪便样品60份,分布在千家坪的一个小种群粪便样品63份、肌肉样品3份。通过应用线粒体DNA(mtDNA)引物和筛选出的9对近缘微卫星位点成功地进行了川金丝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同时使用Y染色体相关标记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结果显示:在24份川金丝猴mtDNA D-loop区401bp序列中,共检测出2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982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29;其中有9对微卫星位点能够在117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2对位点可能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5,遗传杂合度(Ho)为0.745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50。使用Y染色体标记方法,在58个特有的基因型中检测到18个雄性和40个雌性川金丝猴。微卫星标记和mtDNA D-loop区基因序列均表明神农架川金丝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2个取样点川金丝猴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非损伤性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养东北虎的微卫星变异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于光 李迪强 +2 位作者 肖启明 饶力群 张学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0-624,共5页
东北虎是世界上濒危动物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该研究利用10个在东北虎基因组中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基因座(Fca005,Fca075,Fca094,Fca152,Fca161,Fca294,Pti002,Pti003,Pti007和Pti010)对113只饲养东北虎进行了遗传多... 东北虎是世界上濒危动物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该研究利用10个在东北虎基因组中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基因座(Fca005,Fca075,Fca094,Fca152,Fca161,Fca294,Pti002,Pti003,Pti007和Pti010)对113只饲养东北虎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的PCR扩增产物,计算了10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13只东北虎样品中,10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其中Fca152最多;等位基因频率处于0 009~0 767之间。基因杂合度值在0 385~0 707间,平均为0 616,多态信息含量值在0 353~0 658间,平均为0 558,有效等位基因数处于1 629~3 409之间,平均为2 784,表明所选用的10个微卫星基因座在研究样品中均为中高度多态性基因座,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变异。113只样品中包括75只毛发样品,23只血液样品和15只组织样品,不同样品的结果比较表明,毛发、血液和组织样品均可以得到清晰的扩增结果。所以,微卫星基因座与非损伤性DNA分析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濒危珍稀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微卫星基因座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土壤可培养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涛 周慧 +2 位作者 张于光 高必达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71-1979,共9页
云南高黎贡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研究该地区土壤中降解纤维素真菌(cellulose-decomposing fungi,CDF)多样性及分布状况对筛选高效CDF和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刚果红平板和... 云南高黎贡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区域,研究该地区土壤中降解纤维素真菌(cellulose-decomposing fungi,CDF)多样性及分布状况对筛选高效CDF和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刚果红平板和PDA平板,分离培养了高黎贡山海拔960~2900m之间0~20cm深度的土壤样品的好氧CDF,通过液体发酵鉴定其纤维素酶活力,并对其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析,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中低海拔地区土壤CDF数量高于高海拔地区,且数量与样地海拔、土壤含水量、温度、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CDF在样地内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对CDF的数量和分布都有一定影响。在10个样地中共筛选到35株具有较高降解纤维素类物质能力的真菌,其96h液体发酵测量CMC酶活力范围在79.6(菌株6)~228.9IU(菌株3)。这些株菌分属15个属,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葡萄状穗霉属(Stachybotrys)、毛壳霉属(Chaetomium)的真菌共计20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57.1%,是高黎贡山土壤中CDF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土壤 多样性 降解纤维素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在虫草鉴定及系统发育关系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薇 王利丽 +3 位作者 熊莉丽 李迪强 张于光 茆灿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0-682,共3页
冬虫夏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随着天然虫草资源的日益紧张,急需开发虫草尤其是冬虫夏草资源,首要任务便是准确快速地鉴别虫草及无性型菌种、确认虫草的系统发育地位及与其他种属的亲缘关系。由于虫草复性生活史复杂,运用传统的分类学方... 冬虫夏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随着天然虫草资源的日益紧张,急需开发虫草尤其是冬虫夏草资源,首要任务便是准确快速地鉴别虫草及无性型菌种、确认虫草的系统发育地位及与其他种属的亲缘关系。由于虫草复性生活史复杂,运用传统的分类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它进行鉴定[1]。DNA指纹技术为探讨真菌的系统发育及其进化地位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已成为分类研究领域的热点[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 ITS 系统发育分析 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的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海龙 张于光 +2 位作者 朵海瑞 王秀磊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6-180,共5页
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41%(Reynolds et al.,200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干旱荒漠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而且降水稀少,因此不能支撑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植被(Schulze et al.,2005),植物群落通常较为单一... 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41%(Reynolds et al.,200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干旱荒漠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而且降水稀少,因此不能支撑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植被(Schulze et al.,2005),植物群落通常较为单一,不同类型灌木的斑块状分布格局是荒漠区植被的显著特征(Whitford,2002)。昆虫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Lewinsohn et al.,2008),而其中的荒漠昆虫是随着荒漠的出现,适应环境改变演化而来的一支特殊旱生昆虫类群(黄人鑫等,2005),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植物群落 多样性 库姆塔格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晓 丛静 +6 位作者 卢慧 蒋军 李广良 宿秀江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125-133,共9页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南八大公山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阔叶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CA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从暖温带的山西庞泉沟保护区依次向南到亚热带的湖南八大公山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增加的趋势。CCA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都表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不同气候带上植物分布的显著因子。此外,影响暖温带庞泉沟和历山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亚热带神农架和八大公山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湿度、p H和土壤硫。因此,不同气候带上水热分配不均以及土壤养分存在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分布格局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