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儒家自然人性论与礼乐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斯珉 乔清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来节制情感,防止其肆意妄为,进而使人产生道德意识,其作用是由外向内的;"乐"则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的引导人性,使情感油然而发,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礼乐教育从内与外两方面入手,培育并约束情感,借此陶冶人格,实现成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然人性论 礼乐 性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斯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共8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构成了其生态意义,并在“五大文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领域批判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构成了其生态意义,并在“五大文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领域批判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度,强调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立为新的自然观基础,从整体性和生命性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从纯化并凸显传统生态观念、以科学性充实传统生态观念的道德性根基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传统思想的生态举措三个方面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立场”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目标是呼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从生态领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切实提升全民族生态意识,这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人本主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意义 绿色发展 生命共同体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以致圣——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篇解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斯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7,共10页
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旨在坚定士人成圣的信念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成圣途径。为此,他基于自身的为学经历,破除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偏见,将为学与成圣关联起来。针对人们的善性被不受控制的情感所遮蔽的心性状态,他提出了"... 程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旨在坚定士人成圣的信念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成圣途径。为此,他基于自身的为学经历,破除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偏见,将为学与成圣关联起来。针对人们的善性被不受控制的情感所遮蔽的心性状态,他提出了"性其情"的工夫原则,要求学者自觉善性,并以此来约束情感。在具体方法上,程颐坚持"自明而诚""先知后行"的工夫进路,认为工夫包括知道、信道和行道三个次第相连而又浑然一体的环节,并将颜子视为以此种工夫把握道体的典范。他进而指出,颜子与圣人相比只差一个熟化的阶段,因而前者最终成圣只是时间问题。这说明"学以致圣"是完全可能的,学者要做的就是端正为学动机,自觉拒斥俗学。程颐此论所针对的是北宋中期士人追求科举仕进,好为"巧文丽辞"的时代风潮,它确立了宋明理学的修养目标,并勾勒出理学工夫论的基本走向,在理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颜子所好何学论 学以致圣 性其情 自明而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心性:内涵、意义与措施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元 张向葵 张斯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1-205,共5页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是在幼儿教育层面对《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思想的深化。启蒙心性是阳光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它是通过儿童的感知和教师的支持引导力量,点亮儿童道德发展之光,...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是在幼儿教育层面对《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思想的深化。启蒙心性是阳光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它是通过儿童的感知和教师的支持引导力量,点亮儿童道德发展之光,启迪儿童基本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能力。笔者从心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心性教育中所蕴涵的德育思想,指出启蒙心性的教育以道德培养为契机,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协调三性的同时性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模式。最后结合部分已经开展的教育实践工作,介绍了启蒙心性的教育主题、发展特点和教育的方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启蒙心性 阳光教育 道德培养 智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
5
作者 张斯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6,共8页
程颐建构理学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儒家道统论的逻辑下,对传统的儒家典籍进行理学化诠释。他对《中庸》之“中和”思想的疏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程颐将“中”分为“在中”“中之道”和“中者状性之体段”三个层次:“在中”指... 程颐建构理学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儒家道统论的逻辑下,对传统的儒家典籍进行理学化诠释。他对《中庸》之“中和”思想的疏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程颐将“中”分为“在中”“中之道”和“中者状性之体段”三个层次:“在中”指心体寂然不动时呈现的浑然无方向的状态;“中之道”凸显的是“已发之中”,即“和”的无过不及之意;“中者状性之体段”是指至善之性本自中道、无偏塞昏蔽的性状。程颐基于心性论说明了“中”之三义的思想次第:心体未发时能够涵摄性体以构成其“浑然在中”的内在根据;心贯通于未发已发,因而可以由“发而中节”之和探寻性体的中道状态。在工夫论上,他以“敬义夹持”为修养总则,要求未发时以恭敬的态度涵养心性统一体,保持“在中”状态;已发时加上格物穷理的集义工夫,获得判断是非的具体准则并落实之。程颐对“中和”思想具有理学化色彩的诠释,使得《中庸》成为支撑其理学体系的关键文献,也为道学开辟了一条区别于汉唐儒学的经典诠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中和 未发已发 心性 敬义夹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