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P<0.01)。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P<0.01)。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