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瘾性食品的具身化逻辑——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
1
作者 张恩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154,共13页
成瘾性食品日益流行,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借助饮食人类学视角与具身化的理论工具,考察了“瘾”在出租车司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槟榔成瘾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 成瘾性食品日益流行,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借助饮食人类学视角与具身化的理论工具,考察了“瘾”在出租车司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槟榔成瘾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在劳动身体、社会身体、技术身体、医学身体等不同维度的身体动态互动与结构互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身体实践与具身体验。通过分析槟榔成瘾的具身化逻辑,旨在丰富国内人类学的成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化 成瘾性食品 饮食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人在老挝的迁移与适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大鸣 张恩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7,共6页
湖南人先后经历了从湖南到云南再到老挝的迁徙历程,对其迁徙过程以及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家力量和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人在融入老挝社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具有较明显的区隔。
关键词 迁移历程 文化适应 老挝湖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恩迅 申玲玲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86-98,共13页
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三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跨国实践的根本目... 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三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跨国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反哺中国农村经济,这与老一代华侨华人的跨国实践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实践 湖南人 老挝 中国新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族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恩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32-42,共11页
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其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的族群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与民族关系的辨析,到对西方族群理论的持续反思与探索,再到中国族... 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其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的族群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与民族关系的辨析,到对西方族群理论的持续反思与探索,再到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中国族群研究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探讨了三个理论问题:一是如何将西方理论“引进来”的问题;二是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的问题;三是如何结合“本土化”研究经验并“走出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民族 本土化 海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中城”的地方经济网络研究——以佛山西樵镇民乐地方为例
5
作者 张恩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1-16,共6页
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城市化特征由过去的自下而上自发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以中心带动边缘的发展模式。民乐作为曾经西樵纺织业的工业、贸易核心区,伴随当地纺织业转型,其区域角色从中心走向边缘,地方经济网络发生巨大变迁,形成了... 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城市化特征由过去的自下而上自发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以中心带动边缘的发展模式。民乐作为曾经西樵纺织业的工业、贸易核心区,伴随当地纺织业转型,其区域角色从中心走向边缘,地方经济网络发生巨大变迁,形成了与传统的珠三角"城中村"地区截然不同的地方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中城 民乐村 经济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