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酸浆中Withaphysalins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1
作者 周咏梅 石贤明 +1 位作者 马磊 张思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5,共4页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的活性成分。小酸浆的地上部分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粗分,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RP-18等色谱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小酸浆中分离鉴定了5个...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的活性成分。小酸浆的地上部分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粗分,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RP-18等色谱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小酸浆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Withaphysalin P(Ⅰ)、14,18-di-O-acetylwithaphysalin C(Ⅱ)、Withaphysalin Q(Ⅲ)、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1(Ⅳ)、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2(Ⅴ)。化合物Ⅳ、Ⅴ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Withaphysalin T、Withaphysalin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酸浆 化学成分 Withaphysalins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雨花茶茶多酚提取工艺及其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许晨新 杨海东 +4 位作者 张思访 毛贤贤 严宝飞 刘嘉 张海江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1,共9页
目的:优化雨花茶茶多酚提取工艺,并通过HPLC技术和化学模式识别等方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以茶多酚提取量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雨花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建立4个产地12批雨花茶H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和化学... 目的:优化雨花茶茶多酚提取工艺,并通过HPLC技术和化学模式识别等方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以茶多酚提取量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雨花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建立4个产地12批雨花茶H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化雨花茶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5%,料液比1∶30(g·mL^(-1)),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温度40℃;建立了雨花茶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3个指纹峰,其相似度均大于0.990;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一致,可将12批雨花茶分为3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高淳所产雨花茶质量较好。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雨花茶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后续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花茶 茶多酚 提取工艺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栝楼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咏梅 汤琤 张思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2,共7页
采用硅胶、反相高效液相色潽等柱色谱技术,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分析,从三尖栝楼(Trichosanthestricuspidata)干燥根醇提物二氯甲烷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1个hexanorcucurbitane苷类新化合物:kheka-daengoside O (... 采用硅胶、反相高效液相色潽等柱色谱技术,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分析,从三尖栝楼(Trichosanthestricuspidata)干燥根醇提物二氯甲烷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1个hexanorcucurbitane苷类新化合物:kheka-daengoside O (1),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khekadaengoside C-E,K(2~5),葫芦素J-2-O-β-吡喃葡萄糖苷(6),葫芦素K-2-O-β-吡喃葡萄糖苷(7),葫芦素B,J,K(8~10)。利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10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8~10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栝楼 hexanorcucurbitane苷 抗肿瘤活性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