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及其文化限度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彭松 李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5-89,共5页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创造性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理由。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发展,致使社会理想的乌托邦视景消失,从而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趋于工具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创造性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理由。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发展,致使社会理想的乌托邦视景消失,从而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趋于工具理性化,生存模式陷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人类需要考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文化制约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合理性 道德 文化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满足、知足到自足的幸福伦理思考——对“幸福悖论”的一种解答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彭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4,共7页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内在平衡,造成了难以摆脱的&qu... 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内在平衡,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幸福悖论"。考察财富伦理观的历史,在传统与现代之辩的伦理文化探析中,揭示财富之于幸福伦理的多重维度,为现代人自我完善的幸福追求和自由选择提供一种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富 幸福 伦理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手段王国”的幸福伦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彭松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5,共5页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手段王国 目的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彭松 王雪冬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5-49,共5页
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不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思辨想像,但马克思理论仍然包含着社会理想的乌托邦维度,即否定或超越现实的批判维度。缺少这一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终极理想和对未来历史的终极关切就不可能显... 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不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思辨想像,但马克思理论仍然包含着社会理想的乌托邦维度,即否定或超越现实的批判维度。缺少这一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终极理想和对未来历史的终极关切就不可能显现。因此,马克思理论常常被宣称“历史的终结”的现代性鼓吹者指责为空想和不切实际。由于彻底放弃乌托邦社会理想这一维度,现代性才满足于“单面的社会”,看不到人类历史更广阔的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乌托邦 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伦理超越“现代性”道德话语的幸福之路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彭松 袁玖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20-28,共9页
生态伦理肇始于西方伦理文化,在孕育与产生阶段,质疑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及其物化生活方式,探求顺应自然的幸福生活;但进入创立与发展阶段,尽管明确表达了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意蕴,却越来越受制于“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 生态伦理肇始于西方伦理文化,在孕育与产生阶段,质疑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及其物化生活方式,探求顺应自然的幸福生活;但进入创立与发展阶段,尽管明确表达了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意蕴,却越来越受制于“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局限于自然价值观层面的抽象分析,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无法选择的“两难困境”。走出这种困境,需要重建生态伦理的幸福之维,反思“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揭示出它疏离自然也疏离人自身,使人们陷入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逐中难以自拔,追求着幸福最大化的主观幻觉。因此,生态伦理在继承现代道德文明成果基础上,力图超越“现代性”道德话语,从尊重自然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向更为根本的生态德性。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视野下,追求尊重自然与完善人自身内在一致的幸福美好生活,既化解了生态伦理思想面临的“两难困境”,又能从人自身找到保护自然的主体性道德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幸福 “现代性”道德 生态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彭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6-142,共7页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常常被人们以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而终曲,因忽视了他的幸福伦理学的创造性,即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及实践智慧,以至于把幸福完全等同于思辨,却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幸福理念的实践转向过程,为"属人的幸福"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常常被人们以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而终曲,因忽视了他的幸福伦理学的创造性,即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及实践智慧,以至于把幸福完全等同于思辨,却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幸福理念的实践转向过程,为"属人的幸福"而运思。通过梳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德性论对"善的理念"的幸福追寻,到亚里士多德以实践智慧为指引的"属人的幸福"这一演变线索,揭示出亚里士多德所谓"思辨的幸福"不是理性神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自然人性的理性考量,追求属人幸福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灵魂空间及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德性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彭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共5页
在现代性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类必须试图重建一种健康、合理的乌托邦观念,选择超越当下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以此来冲淡人们对现代性价值的固执性迷恋。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因而,它没有... 在现代性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类必须试图重建一种健康、合理的乌托邦观念,选择超越当下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以此来冲淡人们对现代性价值的固执性迷恋。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因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从狭义向广义的延伸及其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彭松 吴燕 《理论月刊》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本文集中讨论了两种“现代性”在时间观... 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本文集中讨论了两种“现代性”在时间观念和乌托邦观念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狭义的“现代性” 广义的“现代性”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