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
1
作者 崔莹莹 丁传扬 +3 位作者 彭超然 张建运 蔡鑫嘉 李铁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4,共11页
随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具有显著癌变风险的口腔黏膜疾病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多次更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概念以替代术语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2021年WHO口腔癌协作中心共识中,口腔潜在恶... 随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具有显著癌变风险的口腔黏膜疾病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多次更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概念以替代术语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2021年WHO口腔癌协作中心共识中,口腔潜在恶性病变被定义为“任何与口腔癌发生风险统计学上增加有关的口腔黏膜异常”,包括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增殖性疣状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病变。由于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早期精准诊疗有助于实现口腔癌的二级预防。本综述回顾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命名、分类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这类疾病的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 口腔白斑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增殖性疣状白斑 口腔扁平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彦瑾 谢晓艳 +3 位作者 洪瑛瑛 白嘉英 张建运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诊断为OKC或与其相关疾病的病例8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特... 目的: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诊断为OKC或与其相关疾病的病例8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分别归类为散发型OKC[发生于颌骨内,不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综合征相关OKC、实性型OKC以及外周型OKC四组,并分析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844例患者中,散发型OKC患者805例(95.4%),综合征相关OKC患者32例(3.8%),实性型OKC患者3例,外周型OKC患者4例。散发型OKC患者平均年龄36.03岁(11~3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1.27∶1,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56.2%),经影像学检查,其中428例(71.2%)为单房性病损,多房性病损占28.8%。588例散发型OKC患者行刮治术后有随访资料,其中118例复发(20.1%),复发高峰发生于术后1~3年,影像学呈多房表现者易复发(39.0%),开窗术后刮治术(43例)和单纯刮治术(545例)这两种保守治疗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征相关OKC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20.97岁)小于散发型OKC,易多发(30/32,93.7%),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41.7%),综合征相关OKC组织学上囊壁中含子囊者较散发型OKC多见(分别为56.3%和17.9%),且更易复发(13/29,44.9%)。实性型和外周型OKC患者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分别为45.00岁和65.75岁),4例外周型OKC摘除后无复发。结论:散发型OKC行刮治术后的复发率为20.1%,影像学表现多房者更易复发,开窗术后刮治术或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注意适应证;综合征相关OKC的发病年龄小、更易多发、刮治后易复发;实性型OKC和外周型OKC少见,患者年龄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囊肿 临床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釉细胞纤维瘤中BRAF突变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尤柱 徐丽莉 +3 位作者 李雪芬 张建运 杜菁 孙丽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F石蜡包埋组织经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两名病理科专家确认病例选取的准确性,按照DNA提取试剂盒使用说明提取组织DNA。对BRAF V600E位点进行PCR扩增,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RAF V600E的突变检测,并进一步分析16例AF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AF患者中包括7例男性,9例女性; 3例发生于上颌,13例发生于下颌;入院年龄为2~67岁(中位年龄14. 5岁)。病变常表现为无痛性肿胀,生长缓慢。16例AF均携带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0%(16/16),均为15号外显子上V600E突变型(c. 1799T> A),导致在氨基酸水平上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从而使胸腺嘧啶转化为腺苷酸。现有病例表明BRAF突变与AF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复发等无相关性。结论:AF中存在BRAF V600E位点的高突变率,提示BRAF V600E突变可能成为AF发生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为AF患者应用BRAF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纤维瘤 BRAF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课堂教学要“九注意”
4
作者 管国菊 张建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注意 新课程改革 学生发展 宝藏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玉兴 张建运 +1 位作者 王佃灿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5,共6页
目的:总结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标本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有效治疗MRONJ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 目的:总结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标本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有效治疗MRONJ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颌骨刮治术和颌骨区段截骨术进行治疗的23例MRONJ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MRONJ病理特点,并结合手术治疗方式,探讨基于病理表现特征下的临床治疗策略。MRONJ诊断标准和疾病分期依据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专家共识进行判定。结果:本组患者5例采用颌骨区段截骨治疗,均为Ⅲ期;18例采用颌骨刮治治疗,其中Ⅱ期5例,Ⅲ期13例。5例颌骨区段截骨术的MRONJ标本病理特征从浅至深分为炎症区、骨硬化区、骨反应带,为更好分析颌骨刮治术的标本病理表现特征,我们将仅包括炎症区的表现定义为Ⅰ类病理特征,包括炎症区和骨硬化区的表现定义为Ⅱ类病理特征,而包括炎症区、骨硬化区和骨反应带的表现定义为Ⅲ类病理特征。18例颌骨刮治术患者病理特征分布如下:Ⅰ类38.9%(7/18),Ⅱ类44.4%(8/18),Ⅲ类16.7%(3/18)。5例患者采用颌骨区段截骨术治疗,术后完全愈合。18例患者采用颌骨刮治术治疗,术后完全愈合的患者中病理特征分别为Ⅰ类2例,Ⅱ类和Ⅲ类各1例;而术后出现MRONJ复发的患者中病理特征分别为Ⅰ类5例,Ⅱ类7例和Ⅲ类2例。结论:MRONJ病变由浅至深的病理表现可分为炎症区、骨硬化区、骨反应带;颌骨刮治术治疗MRONJ复发的常见原因可能为术中未充分去除骨硬化区,而遗留的骨硬化区可能阻断了骨创愈合所需要的血运、营养因子及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颌骨骨坏死 病理特征 颌骨刮治术 颌骨区段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肌纤维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筝 王衎 +5 位作者 张建运 王彦瑾 王亮 蔡志刚 单小峰 张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9-582,共4页
目的:总结头颈部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HE 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病例男女各11 例,中位年龄6. 5 岁,多见于下颌骨( 7 例)、下颌牙龈( 5 例)... 目的:总结头颈部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HE 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病例男女各11 例,中位年龄6. 5 岁,多见于下颌骨( 7 例)、下颌牙龈( 5 例)。影像学表现为近肌组织密度的占位性病变。光镜下可见双相表现,免疫组化: Vimentin(+),SMA(+),Calponin(+),Desmin(-),Caldesmon(-)。平均随访时间21 个月,3例术后复发,局部切除( n = 14)和扩大切除( n = 8)与肿瘤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 P = 0. 15)。结论:头颈部肌纤维瘤好发于儿童,局部病灶切除或颌骨病灶刮治手术预后好。免疫组化染色对肌纤维瘤病理诊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瘤 头颈部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基于曲面体层片的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敏 慕创创 +1 位作者 张建运 李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1000张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的数字曲面体层片,选用ResNet(18、50、101)、VGG(16、19)、EfficientNet(b1、b3、b5)深度学习模型,...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1000张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的数字曲面体层片,选用ResNet(18、50、101)、VGG(16、19)、EfficientNet(b1、b3、b5)深度学习模型,对训练集中的800张曲面体层片经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训练后对测试集中的200张曲面体层片进行鉴别诊断。同时,7名口腔放射专业医生对这200张曲面体层片进行诊断,并将二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87.50%,其中EfficientNet b1准确率最高,为87.50%,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本身之间比较,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训练集)=0.998,P_(测试集)=0.905)。7名口腔放射专业医生(2名高年资医生、5名低年资医生)平均诊断准确率为(70.30±5.48)%,且不同年资医生之间平均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口腔放射专业医生的诊断准确率(P<0.001)。结论基于曲面体层片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对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做出较为准确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曲面体层片 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角化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冰 孙丽莎 +5 位作者 孙志鹏 谢晓艳 张建运 张祖燕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获取相关影像特征,评估肿瘤恶性风险概率,并分为6个等级(1级,正常腮腺;2级,基本确定为良性病变或肿瘤;3级,无明确恶性病变证据但不能确定为良性病变;4级,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但证据不充分;5级,恶性肿瘤影像征象较充分;6级,有恶性肿瘤病理学证据)。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物病例897例次,其中良性病变905例次、恶性肿瘤98例次,影像诊断为2级、3级、4级和5级的病变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别为0.4%、5.7%、35.5%和96.7%,随PI-RADS分级呈逐渐增高趋势(Z=-15.579,P<0.001)。相邻等级[2级与3级(χ^2=12.048,P=0.001)、3级与4级(χ^2=75.231,P<0.001)、4级与5级(χ^2=32.266,P<0.001)]之间的恶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hen’s Kappa检验表明两位研究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κ=0.614,P<0.001,95%CI:0.569~0.695)。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分级方法对腮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崇珂 张建运 +4 位作者 孙志鹏 傅开元 赵燕平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8-114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000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分析各类型成釉细胞瘤的构成比和一般特征。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和...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000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分析各类型成釉细胞瘤的构成比和一般特征。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和影像资料的DA病例28例、实性多囊型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连续病例各50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关键影像特征,包括边界、周围骨质、三维形态、内部结构、牙和牙周膜情况、密质骨等,并比较病变的CT值。结果:1269例颌骨成釉细胞瘤中DA构成比为3.9%,上颌发病率达46.0%,好发于前牙区(62.0%)和前磨牙区(30.0%)。DA在CT中多表现为边界呈扇贝样,内部含有骨化结构的实性肿物。肿瘤平均高度与长轴径比值为0.76,平均颊舌径与长轴径比值为0.63,大于其他两类成釉细胞瘤。根据成骨密度特点,DA可见3种类型:成骨致密型(Ⅰ型)、蜂窝/皂泡型(Ⅱ型)和成骨稀疏型(Ⅲ型);Ⅰ~Ⅲ型CT值分别为:(488.8±164.0)HU、(171.7±102.8)HU和(42.1±8.8)HU,均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成釉细胞瘤。结论:DA在CT中表现为内部含不同程度骨化的实性病变,对于影像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5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江 张建运 +3 位作者 时瑞瑞 谢晓艳 白嘉英 李铁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确诊为FD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口腔颅颌面部纤维性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确诊为FD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的患者10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分别归类为单骨型、多骨型、MAS型及口腔颅颌面部特有的口腔颅面型纤维性结构不良(craniofacial fibrous dysplasia,CFD)四型,对各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05例患者的男女比为1∶1.3,发病年龄0~56岁(中位数为12岁)。本组病例中,单骨型43例(40.95%),其中上颌骨29例,下颌骨12例,颧骨2例;多骨型32例(30.48%);MAS型7例(6.67%);发生在颅上颌部位的FD,经影像学分析确诊CFD型23例(21.90%)。CFD在患者性别、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类型的FD。病理学上,各型FD的形态特点类似,但多骨型及MAS型患者可能出现以纤维成分增生为主的特征。结论:口腔颅颌面部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FD病变,CF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与发生于颅颌面部的单骨型或多骨型FD也有显著差异,应注意区分,以进一步明确CFD在临床处置及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发育不良 面骨 病理学 临床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卢汉 张建运 +4 位作者 杨榕 徐乐 李庆祥 郭玉兴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2-70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GSCC)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因素,以及不同骨侵犯深度是否是LGSCC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初诊为LGSC... 目的:分析影响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GSCC)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因素,以及不同骨侵犯深度是否是LGSCC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初诊为LGSCC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随访3年以上。通过术前影像资料(螺旋CT和曲面体层片)评判骨侵犯程度,分为未侵犯、侵犯骨皮质、侵犯骨髓腔及侵犯下颌管。按照肿瘤中心位置分为下颌骨前段(颏孔前区)和下颌骨后段(颏孔后区)侵犯两类。不同侵犯深度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运用COX回归探讨LGSCC预后影响因素的风险比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随访结果显示,104例LGSCC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4%,82%。本组有34例(32.7%)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下颌骨前段和后段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2/16)和36.4%(32/8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N分期和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下颌骨侵犯程度越严重,下颌牙龈癌患者预后越差;N分期和局部复发是下颌牙龈癌的预后风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原发部位位于下颌骨后段的LGSCC可在疾病早期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应采取更积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肿瘤 鳞状细胞癌 下颌骨 肿瘤浸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