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保申 孙兰珍 +1 位作者 高庆荣 张延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共5页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1),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1),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袋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育,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L783的恢复力强于太106和PH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保申 孙兰珍 +2 位作者 高庆荣 张延传 刘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11-14,共4页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及其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经杂交、自交获得F1(AR),F2,B2(A∥AR),B’2(A∥BR)等世代材料,所有材料连同亲本于1995年秋种植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场,1996年考查其自交结实率并据此分析K型小...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及其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经杂交、自交获得F1(AR),F2,B2(A∥AR),B’2(A∥BR)等世代材料,所有材料连同亲本于1995年秋种植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场,1996年考查其自交结实率并据此分析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F2和B2中极少出现完全不育株,F1、F2和B2平均自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且B’2的平均自交结实率显著低于B2,因此初步认为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3个恢复材料可能均含有一对主效显性恢复基因和众多微效恢复基因,L783的恢复力强于太106和PH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黑胚对发芽的影响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孙兰珍 郑是琳 +1 位作者 高庆荣 张延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62-368,共7页
对6个小麦品种种子的黑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种子黑胚率不同,同一品种成熟期间因大气湿度提高黑胚率显著增加;2.黑胚严重的品种一般易穗发芽,同品种黑胚种子穗发芽率高于白胚种子,已经穗发芽的种子仍具有再发芽能力,但其... 对6个小麦品种种子的黑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种子黑胚率不同,同一品种成熟期间因大气湿度提高黑胚率显著增加;2.黑胚严重的品种一般易穗发芽,同品种黑胚种子穗发芽率高于白胚种子,已经穗发芽的种子仍具有再发芽能力,但其发芽率明显低于正常的未穗发芽种子;3.同品种黑胚种子的千粒重明显高于白胚种子,这与两类种子于同株不同穗和同穗不同小穗中的分布密切有关;4.小麦种子黑胚经鉴定证明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所致,且多于小麦成熟期(开花后25—30天)侵染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 黑胚 发芽 链格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轮选法育成特早熟小麦新品系——“轮早1号”和“轮早3号”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兰珍 张延传 +1 位作者 高庆荣 陈化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鲁麦5号——回交亲本,株高 80cm 左右,耐肥、抗倒性强,产量潜力达 500kg,高抗条锈和白粉病,兼抗叶锈和秆锈病,是一个优良性状较全面的高产品种。但最大的缺点是晚熟。以鲁麦5号为改良对象,以改良其晚熟缺点为主...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鲁麦5号——回交亲本,株高 80cm 左右,耐肥、抗倒性强,产量潜力达 500kg,高抗条锈和白粉病,兼抗叶锈和秆锈病,是一个优良性状较全面的高产品种。但最大的缺点是晚熟。以鲁麦5号为改良对象,以改良其晚熟缺点为主攻目标。 10个转育已基本稳定 (均为BC<sub>3</sub>) 并各具不同早熟特点、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它们是:Tal金沙江3号、Tal 104-2、Tal 104-4、Tal向阳4号、Tal城辐752、Tal(蚰包/欧柔) M<sub>3</sub>、Tal 18-1、Tal青4031、Tal 7031、Tal 1215-1-7-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轮早1号 轮早3号 回交轮选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就地夏播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兰珍 高庆荣 张延传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4期23-28,共6页
1984~1988年利用本校防空洞夏季冷凉条什进行冬小麦复播加代,经五年探索获得成功,实现了冬小麦就地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实践证明,夏播成功的关键是幼苗安全越夏,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幼苗安全越夏的保证。防空洞夏季温度稳定在18... 1984~1988年利用本校防空洞夏季冷凉条什进行冬小麦复播加代,经五年探索获得成功,实现了冬小麦就地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实践证明,夏播成功的关键是幼苗安全越夏,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幼苗安全越夏的保证。防空洞夏季温度稳定在18~20℃,只要其内装置简易的加光设备,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3000勒克斯,即可基本满足麦苗生长所需。夏播小麦生育进程特别快,尤其是发育前期历时很短,一般苗穗天数只35~46天,全生育期80~90天。与正季秋播相比,夏播小麦株高降低,单株成穗少,穗长缩短,每穗小穗数减少,每穗粒数10~20粒,百粒重2~3g。夏播主要作用在于加速育种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播 加代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兰珍 张延传 +1 位作者 高庆荣 于振文 《山东农业科学》 1994年第4期6-8,共3页
鲁麦15号是利用由核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育种工具和基础亲本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括欧、亚、美三大洲的18个品种(系),育种方法新颖独特,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方面... 鲁麦15号是利用由核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育种工具和基础亲本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括欧、亚、美三大洲的18个品种(系),育种方法新颖独特,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方面的突出优良性状,为我国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鲁麦15号 选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的研究Ⅱ.恢复度的轮回选择效应 被引量:8
7
作者 高庆荣 孙兰珍 +2 位作者 刘保申 张延传 于金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 C3及其 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 ,与 K太 91 1 2 89A和 V太 91 1 2 89A不育系分别杂交 ,获得了 2 1 2个杂种 ;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 F1 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 利用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 C3及其 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 ,与 K太 91 1 2 89A和 V太 91 1 2 89A不育系分别杂交 ,获得了 2 1 2个杂种 ;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 F1 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单倍体的频率。结果表明 ,不同亲本的恢复基因得到累加重组 ,优良恢复基因型的频率提高 ,30 %基因型的恢复度达到 81 .0 %~ 96.2 % ,平均值 90 .2 % ,较双亲平均值 ( 75.7% )提高 1 4 .5% ;有2 1 %的杂种 F1 产生单倍体 ,单倍体频率的变化幅度为 3.9%~ 9.8% ,且随着恢复度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显著的负相关 ( r=-0 .8732~ -0 .92 5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小麦 恢复度 轮回选择 单倍体 K型小麦 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的研究Ⅰ.轮选群体的育性分离及性状表现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庆荣 孙兰珍 +2 位作者 刘保申 张延传 于金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合可育∶不育 =1∶ 1的分离比例。经过 3次轮回选择 ,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 ,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 3.3cm,穗粒数增加 2 .7粒 ,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遗传进度 雄性不育恢复系 育性表现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济南13恢复源研究简报
9
作者 刘保申 高庆荣 +1 位作者 孙兰珍 张延传 《作物品种资源》 1996年第4期21-21,24,共2页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济南13恢复源研究简报刘保申高庆荣孙兰珍张延传(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泰安271018)小麦杂种优势的生产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育出稳定配套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小麦T型不育恢复源...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济南13恢复源研究简报刘保申高庆荣孙兰珍张延传(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泰安271018)小麦杂种优势的生产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育出稳定配套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小麦T型不育恢复源狭窄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子。何蓓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恢复系 济南13 恢复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