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避世”与“抗世”的矛盾结合——南宋贬谪词对张、柳渔父意象的继承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幼良 张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13,共7页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渔父意象中隐含的庄子、屈子形象与南宋贬谪词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贬谪的原因上具有相似性;其次是南宋贬谪词人大多有"避世"的客观条件,即有较为丰足的物质基础;再者是因为南宋特殊的时代环境形成了文人"进则尽节,退则乐天"的思想,在文学上又有北宋苏东坡以及南宋赵构作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父 意象 张志和 柳宗元 南宋贬谪词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温庭筠词的“丽”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幼良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2,共4页
温庭筠是唐宋词史上第一个大力写词的关键人物。纵观六十余首温庭筠词 ① ,其外在形貌的艳丽雅美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文试图抓住温词”丽”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关键词 温庭筠 审美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与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幼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8-193,共6页
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是在当时文化生态机制中产生的,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与20世纪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相联系,其全新的研究格局、多维的学术视野、独特的话语景观,构成了当代文艺学研... 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是在当时文化生态机制中产生的,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与20世纪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相联系,其全新的研究格局、多维的学术视野、独特的话语景观,构成了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亮丽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学术转型 词学研究 研究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温庭筠词的“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幼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1-85,共5页
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作家,张惠言对他的词予以“深美闳约”的高度评价,撇开其刻意求深的一面,皋文之说倒是触着了温词的本质特征。纵观六十余首温词,其外在形貌的艳丽雅美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 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作家,张惠言对他的词予以“深美闳约”的高度评价,撇开其刻意求深的一面,皋文之说倒是触着了温词的本质特征。纵观六十余首温词,其外在形貌的艳丽雅美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温词“隐”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词 审美特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虞山张鸿词初论
5
作者 张幼良 曹辛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燕谷老人张鸿素以其小说《续孽海花》闻名远近,但考其作品,实乃小说与诗词兼善。张鸿有词集《蛮巢词稿》、《怀琼词》、《长毋相忘室词》共一百余首。题材涉及哀叹时事、题书题画、咏物写景、相思悼亡、羁旅思归等各方面,有明确以词写... 燕谷老人张鸿素以其小说《续孽海花》闻名远近,但考其作品,实乃小说与诗词兼善。张鸿有词集《蛮巢词稿》、《怀琼词》、《长毋相忘室词》共一百余首。题材涉及哀叹时事、题书题画、咏物写景、相思悼亡、羁旅思归等各方面,有明确以词写史的意识。张鸿词祖述两宋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典雅中渗透着无尽萧索,反应了常州词派在清末民初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虞山 张鸿词 典雅 萧索 常州词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唐宋词研究的文化生态与话语嬗变
6
作者 张幼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3-177,共5页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生态急剧裂变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富创造性的时代。文化生态的一系列变化引起唐宋词研究观念的嬗变:一是文化批评话语的一枝独秀,二是“回归古典”话语的重提,三是学术史、文学史话语的兴盛。产生了一批具有方...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生态急剧裂变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富创造性的时代。文化生态的一系列变化引起唐宋词研究观念的嬗变:一是文化批评话语的一枝独秀,二是“回归古典”话语的重提,三是学术史、文学史话语的兴盛。产生了一批具有方法论和范式意义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文化生态 嬗变 词研究 中国文化 批评话语 研究观念 研究成果 创造性 唐宋词 学术史 文学史 方法论 古典 兴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茂元与《古诗十九首》研究
7
作者 张幼良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6期120-123,共4页
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固堤浚河,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拓展,其研究理念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论,从会通到识见,从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表明了其继承中... 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固堤浚河,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拓展,其研究理念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论,从会通到识见,从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表明了其继承中求创新的研究路数和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 文学研究 悟性 理性 诗歌 进化论 唯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唐宋词研究述评
8
作者 张幼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6,共6页
 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唐宋词研究新生代学人,逐渐成为当代唐宋词研究的生力军。正规的教育,完备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与个性。对几位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大致窥见这一学术群体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唐宋词研究新生代学人,逐渐成为当代唐宋词研究的生力军。正规的教育,完备的知识,活跃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与个性。对几位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大致窥见这一学术群体的特点、成就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研究 新生代 唐宋 20世纪60年代 述评 学术精神 个案研究 学术群体 生力军 研究者 代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唐宋词研究的宏观视野与学术品格
9
作者 张幼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83,共5页
20世纪80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20世纪80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研究 宏观视野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10
作者 张幼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7,共6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出量多质优的特点。从基础工程建设、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编撰和鉴赏品评类著作四方面成果的全面检视中可见其大体面貌。
关键词 唐宋词研究 总体特点 成果检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学与师承看“二冯”诗学的“七子”派渊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亚峰 张幼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4,共9页
海虞"二冯"被誉为"虞山诗派"之"疑丞",历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对"七子"复古诗风的中坚力量,几乎没人注意到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二冯"诗学的真正... 海虞"二冯"被誉为"虞山诗派"之"疑丞",历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对"七子"复古诗风的中坚力量,几乎没人注意到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二冯"诗学的真正面目,也不利于厘清明清之际诗风转换的实际轨迹,从而影响了对"虞山诗派"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从家学和师承两个二方面,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关系进行对比梳理,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二冯"诗学取径晚唐而上溯齐梁、推崇比兴、重视辞采、追求温柔敦厚等主要主张,深受其父冯复京的影响,与其师钱谦益的论诗宗旨颇相异趣,很大程度上是"七子"派"格调"诗学的一种内部超越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山诗派 “二冯” “七子”派 钱谦益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谦益“真诗”论的内在逻辑及限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管勇 张幼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4,共10页
钱谦益以"真"论诗,与公安派主张颇似。学界多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真情"切入钱谦益"真诗"论的阐发,并将其定位为性灵诗学的传承者。通过内在逻辑的仔细梳理,可以发现,钱谦益"真诗"主张有其限度... 钱谦益以"真"论诗,与公安派主张颇似。学界多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真情"切入钱谦益"真诗"论的阐发,并将其定位为性灵诗学的传承者。通过内在逻辑的仔细梳理,可以发现,钱谦益"真诗"主张有其限度,强调"志足而情生",倡导深厚"学殖"而"养气""充志",表现出儒家精英士人"有为而作"的志意与怀抱,其"真诗"主张指向"救世",与公安派建基于自然人性论的"自适"取向根本有别,亦在学古门径上与七子派、竟陵派迥然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真诗 内在逻辑 限度 公安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凄风苦雨唱新词——论中唐文人贬谪对文人词兴起之促进
13
作者 张英 张幼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3,共6页
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词人都有过成为人生转折的贬谪经历。这种转折,让他们从京官、高官变成了贬官、逐臣,同时又让他们从诗人变成了词人——正是在贬谪中,他们开始注意民间的小调,并开始用这种小调来抒发万死投荒的艰辛与愤懑;正是经... 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词人都有过成为人生转折的贬谪经历。这种转折,让他们从京官、高官变成了贬官、逐臣,同时又让他们从诗人变成了词人——正是在贬谪中,他们开始注意民间的小调,并开始用这种小调来抒发万死投荒的艰辛与愤懑;正是经历过贬谪后,他们从"兼济"转为"独善",从"进取"转为"中隐",从追求文学的讽喻作用转为向往休闲、享乐的生活。贬谪中的创作,迈开了文人作词的第一步;而贬谪后的思想转变,又与唐宋词发展所需要的文化风气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贬谪"催生出文人词的兴起,并促成了它此后的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谪 文人词 张志和 白居易 刘禹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即将出版
14
作者 张幼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诗画 莱辛 苏轼 对读 诗情画意 读者 文人 出版 双向交流 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