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松辽盆地东缘晚期中生代一个新的重要含煤层位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张川波
赵东甫
张秀英
丁秋红
杨春志
沈德安
-
机构
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省地矿局第一调查所
-
出处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42-249,T002,共9页
-
文摘
叙述了松辽盆地东缘早白垩世早期营城组之上的一个新的重要含煤层位。有植物化石30属60种,未发现原始被子植物化石。此含煤层位代表松辽盆地东缘一个重要成煤期,应建立一个新地层单位——大羊草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
关键词
中生代
晚期
含煤层位
煤系
地层
-
Keywords
Songliao basin, coal-bearing strata, phytolite, early Cretaceous
-
分类号
P618.11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吉林省晚古生代造山带二叠纪移置地体及古地理原型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文琼英
张川波
汪筱林
刘爱杨
宝忠
-
机构
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省地矿局区调队
-
出处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65-272,共8页
-
文摘
吉林省晚古生代造山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离散、聚敛后褶皱造山带的一部分,又处于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现存的岩石—地层体乃是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移置、改造的结果。以生物地层学、沉积地质学为基础,综合应用构造学及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详细地研究此造山带的生物地理区、岩相古地理、岩石化学和古地磁学等内容,首先发现在二叠纪时有四个移置地体组成,即延边、吉中、松辽和白城。根据生物古地理特征、物质成分判别及其沉积序列,确定各地体的古纬度和古构造环境,结合地球动力学分析,再造构造古地理原型,乃是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
-
关键词
晚古生代
造山带
二叠纪
移置地体构造
古地理原型
-
Keywords
cordierite, sericite, Inner Mongolia, Qianlishan group
-
分类号
P534.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扇三角洲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文琼英
张川波
吴培康
-
机构
长春地质学院能源系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
出处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407-414,共8页
-
文摘
作为构造活动和古地理演变最为敏感产物的三角洲系列(泛指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广布于不同类型的构造盆地中,盆缘坡度常是构造活动的表现。地貌,扇三角洲的堆叠及其几何学和与之共生的层序组合就成为指示构造活动的一种物理参数。裂谷演化过程中,形成扇三角洲—浊流沉积—辫状河三角洲组合的特殊充填序列。前陆盆地则发育着由深变浅的次深海(或深海)—浅海浊积扇/扇三角洲—海陆过渡—陆上磨拉石组合。走滑拉分盆地中构成特有的歪斜扇体,普遍为向上变粗和变粗又变细的层序。故可以此作为判别古构造性质的物理参数之一。
-
关键词
盆地
演化
扇三角洲
深海
-
Keywords
Fan-delta, rift, foreland, strike-slip pull apart basin
-
分类号
P736.1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吉林省延吉盆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地层
被引量:10
- 4
-
-
作者
张川波
-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6年第2期15-27,共13页
-
文摘
吉林省的延吉盆地实际上由铜佛寺和大拉子(智新)两盆地构成。本文详细讨论了发育于上述盆地下白垩统铜佛寺组和大拉子组的层序及其沉积特征,并与世界上有关地层进行了对比。
-
关键词
延吉盆地
大拉子组
沉积特征
下白垩统
地层层序
斜层理
长石质
波状层理
水平层理
碎屑岩
-
分类号
P61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中国北方晚三叠世植物地理区划问题
被引量:3
- 5
-
-
作者
米家榕
张川波
孙春林
-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6年第4期1-9,共9页
-
文摘
本文根据中国北方各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特征和古地理状况,将本区划分为二个植物地理单元——远北区(温带区)和隶属于北方区的燕辽—吉南混生植物小区。文中分别论述了各区(小区)的范围、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了当时古地理条件的影响;说明了混生现象的环境因素。最后,论证了晚三叠世时中国大陆已连为一体,其后内部未再发生大规模的位移或转动;并讨论了植物地理分区的依据问题。
-
关键词
古生物地理学
古植物区
晚三叠世
植物化石
-
分类号
Q9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松辽盆地东南隅重力流沉积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文琼英
张川波
-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1年第3期47-58,共12页
-
文摘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时期的一大水盆地,仅白垩纪的沉积物厚度竞达4000~500米。七十年代后期,由于能源开发的需求,曾对储集层(泉头组)沉积环境作过不同的分析;笔者曾在《松辽盆地东南部泉头组沉积环境分析》一文中曾论及泉头组为高密度河流沉积。1978年长春地院王东坡付教授曾有水下河流的认识。一年来。
-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泉头组
河流沉积
沉积环境分析
储集层
浊流沉积
青山口组
东南隅
递变层理
鲍马序列
-
分类号
P61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辽宁北票附近中生代地层
被引量:10
- 7
-
-
作者
米家榕
徐开志
张川波
常建平
姚培毅
-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0年第4期18-37,共20页
-
文摘
辽宁北票附近,中生代地层发展较好,由大陆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地层系统较为完整,地层单位特征明确,化石比较丰富。燕山辽西及东北各地的同型地层,常以本区为标准而进行对比;在东亚一带,本区地层亦属典型。 本区地层研究历史较久,早自1915年以来,即有中外学者来此调查。其中,谭锡畴(1926,1931)、林朝綮(1940—1941)、西田彰一(1942)、大石三郎与森田义人(1943)
-
关键词
中生代地层
岩屑砂岩
谭锡畴
凝灰质
北票组
地层研究
孔隙型
地层产状
九佛堂组
次棱角状
-
分类号
P61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延吉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问题商榷
被引量:3
- 8
-
-
作者
张川波
-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0年第1期51-56,共6页
-
文摘
吉林省东部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延吉盆地是研究我国陆相中生界的重要地段之一,特别是白垩纪地层,在岩相特征、沉积韵律、生物组合等方面发育较好,长期以来引起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者的重视,故先后有不同单位和学者在本区进行过工作。1965年吉林省地质局开展1:20万延吉市幅地质测量,对本区中生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剖面出露不完整以及对以往资料利用上所持的观点不同,仍意见纷纭,现归纳于下:(见表1)
-
关键词
延吉盆地
地层划分
晚中生代
岩相特征
沉积韵律
盆地相
大拉子组
生物化石
地层古生物学
含砾粗砂岩
-
分类号
P61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北京西山杏石口组发育特征及其时代
- 9
-
-
作者
米家榕
张川波
孙春林
宁岩
姚春青
-
机构
长春地质学院
-
出处
《地质学报》
1984年第4期273-283,357,共12页
-
文摘
北京西山门头沟群底部发育一套以中粗粒碎屑岩为主的陆相地层。这套地层由杨杰(1947)首先报道。1957年,杨氏将其命名为杏石口亚统。1959年,由原北京矿业学院改称杏石口组。1977年,《华北区区域地层表-北京市分册》沿用之。
-
关键词
北京西山
杏石口组
碎屑岩
-
分类号
P535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