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伐后碳减排核算方法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小标 逯非 +1 位作者 杨红强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92-3406,共15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对我国完成“双碳目标”具有独特意义,其中森林伐后碳减排,包括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储和替代减排,是增强林业中长期碳减排能力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森林伐后碳减排研究尚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利于我国...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对我国完成“双碳目标”具有独特意义,其中森林伐后碳减排,包括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储和替代减排,是增强林业中长期碳减排能力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森林伐后碳减排研究尚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利于我国林业国家碳库模型的构建以及更好地指导固碳增汇的森林管理策略。系统回顾了近30余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森林伐后碳减排方法学的演进动态,总结了碳循环和碳减排模型的核心参数,为推进我国森林伐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学术界近30余年涉及方法模型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并完善了立足于木材采伐国的生产法和简单分解法,以及立足于终端木质林产品消费国的储量变化法和大气流动法两类方法框架;(2)形成了体系化的碳储计算模型,并在包括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大量实测数据和参数积累;(3)初步完成了替代减排分析模型和基于情景设定的分析框架,并在以欧美国家为主体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应用。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当前存在的方法缺陷包括:第一,既有依靠实测调研获取数据的成本过高,限制了研究国家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研究较为薄弱;第二,当前方法框架在追踪木质林产品贸易流方面较为欠缺,难以形成生命周期链条的上下游国家的有机整合;第三,替代减排基本假设对社会经济规律下的替代考虑较为薄弱,影响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研究认为,首先应加强在既有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一般规律、形成经验模型,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获取成本;其次应建立一种立足于中间木质林产品生产国的方法框架,并结合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力图整合生命周期上下游国家;最后,引入包括经济学经典的替代弹性和产业关联分析可能是增强替代减排客观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林产品 碳循环 温室气体减排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基于全球HWP碳库替代减排的责任分担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红强 张小标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309-318,共10页
从"减排能力原则"的视角,依据全球20个代表性HWP生产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效率提升速率设置4个分析情景,使用GFPM模型模拟并评价2010—2030年全球HWP碳库变动和相应的责任分担。研究表明:1技术效率是提升全球HWP碳库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减排能力原则"的视角,依据全球20个代表性HWP生产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效率提升速率设置4个分析情景,使用GFPM模型模拟并评价2010—2030年全球HWP碳库变动和相应的责任分担。研究表明:1技术效率是提升全球HWP碳库水平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若以既定于样本国平均进步速率提升自身技术效率,可以实现2.9×103Tg C的全球碳库增量。2发达国家HWP碳库替代减排的能力较强,应承担76%~97%的责任,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分担仅需发达国家的11%~31%。3美国、瑞典、芬兰和德国是全球HWP碳库替代减排责任的主要承担国,中国技术效率优势明显,其HWP碳库的减排替代将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分担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全球HWP碳库 技术效率 减排分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伐后碳减排路径研究动态与前瞻
3
作者 张小标 逯非 +1 位作者 杨红强 欧阳志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196,共15页
回顾国内外近30余年关于森林伐后碳减排路径的研究动态与趋势,为我国开展关联研究以及利用伐后碳减排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回顾总结国内外主要伐后碳减排路径类型,并针对其路径实现的核心内容——木质林产品生... 回顾国内外近30余年关于森林伐后碳减排路径的研究动态与趋势,为我国开展关联研究以及利用伐后碳减排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回顾总结国内外主要伐后碳减排路径类型,并针对其路径实现的核心内容——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物质流和替代减排类型,分别分析了2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动态,深入归纳各国生命周期物质流研究特征以及各替代类型的替代系数,剖析展望未来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国内外学术界近30年先后形成了伐后阶段木质林产品碳储、木质林产品替代减排、综合考虑伐前伐后的森林管理策略优化3类主要减排路径,其中木质林产品替代减排在2015年后成为前沿问题,并引发综合考虑伐前伐后森林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2)发达国家对本国内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物质流分析已较为完善,发展中国家则存在较大薄弱,在基于IPCC第三层级方法建模方面极为欠缺,但国内外研究均欠缺对涉及贸易流动的物质流的系统分析,严重限制生命周期上下游国家的整合和全球层面的林业碳减排能力提升;3)全球替代减排关联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既有文献中的主要替代减排类型及其平均替代系数包括建筑类用途的替代系数为1.32 t·t^(-1)(n=50),能源用途的替代系数为0.70 t·t^(-1)(n=40),家具的替代系数为1.03 t·t^(-1)(n=21),其他产品的替代系数为1.13 t·t^(-1)(n=8),不区分产品类型的材料替代的平均替代系数为1.13 t·t^(-1)(n=37),但各研究的替代系数差异较大。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首先,我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应主动深化木质林产品的生命周期物质流建模分析,实现从IPCC第二层级方法向第三层级方法的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高质量研究样本;其次,涉及贸易流动的物质流研究是当前伐后碳减排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给我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木质林产品贸易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最后,替代减排研究仍然具备较强的研究空间,尤其主观性较强的基本假设和情景设置导致数据可靠性受到质疑,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林产品 碳减排 物质流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