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话说姓甚名谁
- 1
-
-
作者
张宿宗
-
机构
湖北日报社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9期36-36,共1页
-
-
关键词
姓氏
同名的人
姓名学
改革办法
男女平等
中学教师
思想解放
发展方向
临时立法会
遗传学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闲话“阵地意识”
- 2
-
-
作者
张宿宗
-
机构
<湖北日报>社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9期40-40,共1页
-
-
关键词
阵地意识
价值观
闲话
人生观
浮躁病
思想政治素质
奉献精神
新旧比较
“科技兴国”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新生活呼唤理论“先生”
- 3
-
-
作者
张宿宗
-
机构
湖北日报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43-43,共1页
-
-
关键词
新生活
共产党人
思想观念
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合法权益
新的生活方式
爱情婚姻
历史唯物论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怎样跟上司下棋
- 4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12期39-39,共1页
-
文摘
上司爱下棋,下属陪着玩一玩,这是不足为奇的事,不过地位不同,下司往往要为战术的筹划大伤脑筋。君不见慈禧太后下棋的故事?对手说:“我杀老佛爷一匹马。”老佛爷顿时成了阎王爷,大发雷霆:“你杀我一匹马,我杀你全家!”。以史为鉴,稍有心计的下属都英雄所见略同,采取艰苦奋斗屡败屡战的战术,让上司龙颜大悦。
-
关键词
下棋
上司
以史为鉴
战术
艰苦奋斗
慈禧太后
下属
筹划
故事
科员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葡萄架下拾思
- 5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8期48-48,共1页
-
文摘
序语第一年冬天买回“巨丰葡萄”种苗栽植于阳台竹篓之中。第二年春开始抽条发枝。第三年实指望它开花结果,但却令人大失所望。第四年终于果实累累。于是乎,每每置身葡萄架下观赏,
-
关键词
葡萄架
种苗
栽植
果实
阳台
抽条
栽培
成果
栽种
发枝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对民主的实施实行监察
- 6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7期41-41,共1页
-
文摘
通过“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这一条电讯报道,魏明生这位原陕西省安康地区行署的正厅级“吃喝专员”,一时间成了声名狼藉的新闻人物。今年4月,新闻单位披露了“魏吃喝”的吃请受礼问题。很快,监察部便会同陕西省纪委、省监察厅组成联合调查组;5月8日,省委、省政府便宣布了“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魏吃喝”的下沉和下沉速度的迅速,向全国宣告了党对腐败现象治理的决心和效率,鼓舞人心。如果通观“魏吃喝沉浮录”,却也不无值得反思的东西。特别是在他浮着之时的种种情状,加以考察当能引出“亡羊”后的“补牢”构想。安康地区曾开过人大代表会,对“魏吃喝”提出了罢免其人大代表资格的提案。据新闻单位披露,这提案未能通过。因表决时弃权的、表决票作废的加上不同意罢免的,超过了同意提案人数。要不是新闻舆论起了作用,那么“魏吃喝”
-
关键词
安康地区
腐败现象
陕西省
人大代表
民主权利
新闻单位
监察部
下沉速度
新闻人物
联合调查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顾客永远正确”
- 7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1985年第6期51-52,共2页
-
文摘
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矛盾,营业员总是正确的一方,总占着理。这种普遍现象不是谁的新发现,应该说是国营商业逐步形成的老传统。 营业员是“常有理”,顾客当然就是“常无理”了,“无理”而还要争持,就要被戴上廉价的桂冠:“无理取闹”!这时,聪明的顾客会落荒而遮,“三十六计走为上”是也,无非自认倒霉罢了;不聪明的顾客,只能讨得更大的没趣,终于还是背着胀鼓鼓的气囊离去。
-
关键词
顾客
营业员
国营商业
三十六计
聪明
-
分类号
F71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强化群体意识
- 8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1987年第11期57-57,共1页
-
文摘
武汉市曾有过一个见诸报端的真实小故事,因它颇带传奇色彩,所以事过几年仍在我的记忆之中。说的是一个年轻的母亲,下班后到商店给孩子买了玩具手枪,回家走到小巷里已是暮色昏暗时分。突然一个坏人把住去路,命令她交出钱包。
-
关键词
群体意识
传奇色彩
武汉市
故事
-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面哈哈镜
- 9
-
-
作者
张宿宗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1987年第4期62-63,共2页
-
文摘
中国人究竟长首一副什么样的模样儿?似乎我们谁也不晓得。于是当从台湾弄到一面镜子时,这面镜子便价值连城,一时之间叫喊“宝货!宝货!”之声四起——好些报纸、杂志纷纷详细摘登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
-
关键词
《丑陋的中国人》
台湾作家
镜子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