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制备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宁坤 高连如 +6 位作者 许如意 沈燕华 陈宇 李贤峰 王丽华 费宇行 杨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讨冷冻左心室前壁与结扎前降支两种方法诱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8~10周龄SD健康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冷冻组(50只),结扎组(50只)、假手术组(20只)。手术后4周行心电图、心功能检查,取心脏组织... 目的探讨冷冻左心室前壁与结扎前降支两种方法诱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8~10周龄SD健康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冷冻组(50只),结扎组(50只)、假手术组(20只)。手术后4周行心电图、心功能检查,取心脏组织行TTC、HE染色并观察其死亡率。结果手术后4周冷冻组大鼠死亡率为32%低于结扎组48%。与假手术组比较,冷冻组、结扎组大鼠心电图显示为心肌梗死,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直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冷冻组和结扎组大鼠心肌切片、TTC染色可见100%梗死区;梗死区HE染色主要为瘢痕组织,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结论冷冻法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在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等方面等同于结扎法,且死亡率明显减低,冷冻左心室前壁诱导大鼠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较结扎法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肌梗塞 冷冻 结扎术 死亡率 模型 动物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冠脉结扎法提高大鼠心梗模型存活率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学文 徐善慧 +2 位作者 张宁坤 陈宇 朱智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931-934,942,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结扎法大鼠心梗模型制作存活率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经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开胸结扎其冠状动脉。于术后4周麻醉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观察心脏外形及梗死瘢痕,并在进行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此法制...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结扎法大鼠心梗模型制作存活率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经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开胸结扎其冠状动脉。于术后4周麻醉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观察心脏外形及梗死瘢痕,并在进行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此法制作心梗模型的成功率为100%,术后动物存活率为96.7%。术后4周取出的心脏,左心室扩大变形,结扎后引起缺血区心室壁变薄凹陷,颜色较周围心肌浅,心腔内膜纤维化。结论本实验在原有冠脉结扎制作心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改良及简化步骤,提高了心梗模型的存活率,使模型更为稳定,降低了大鼠血管结扎后的死亡率。为心肌梗死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模型,减少了动物模型不稳定给实验带来的偏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心肌梗死 大鼠 呼吸机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S/NO在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致犬循环衰竭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媛琴 王洪勇 +4 位作者 高连如 张宁坤 陈宇 曹毅 李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9-41,共3页
制备成年杂种犬开放性腹部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海水浸泡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前、致伤后、浸泡0.5、2 h及打捞后2 h各时间点监测两组犬的肺动脉嵌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及血清NO含量,测定打捞后... 制备成年杂种犬开放性腹部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海水浸泡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前、致伤后、浸泡0.5、2 h及打捞后2 h各时间点监测两组犬的肺动脉嵌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及血清NO含量,测定打捞后2 h主动脉组织各层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亚硝酸盐含量。结果浸泡组犬PAWP较伤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CO较伤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同时浸泡组犬MAP、CVP持续下降;浸泡组犬浸泡后血清NO水平明显上升(P<0.05),在出水后仍继续升高,对照组犬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浸泡组犬主动脉中膜和外膜NOS活性及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上升(P<0.05),主动脉内膜NOS活性及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下降(P<0.01)。认为NOS/NO通路功能亢进、NO产量过高是海水浸泡合并腹部开放伤犬循环功能衰竭及器官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开放伤 海水浸泡 主动脉组织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急性循环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润峰 高连如 +5 位作者 张宁坤 李霞 胡大一 高文根 魏毅东 邢燕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FNS1h再予以LAD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心肌梗死(MI)大鼠死亡率及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FNS1h再予以LAD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毁损小脑顶核5d后FNS1h,再行LAD结扎;各组又分MI后1、28d两个亚组。另设假手术组(n=8)。LAD结扎1、28d后,连续监测存活大鼠血压,测定BRS,并计算28d累积死亡率。结果①FNS组总死亡率明显低于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P<0.05)。②LAD结扎1d、28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或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BRS均明显降低(P<0.01);与MI组比较,FNS组大鼠BRS明显增加(P<0.01);小脑顶核毁损组与MI组B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NS减少MI大鼠死亡率。②FNS可恢复MI大鼠受损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③FNS减少MI后大鼠死亡率可能与其改善BR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电刺激 心肌梗死 死亡率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lin13对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程涛 陈宇 +3 位作者 张宁坤 高连如 王泽 张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Apelin13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s)定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的影响。方法将hESCs单层培养后经EDTA消化传代,应用明确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对观察组(加Apelin13)和对照组(不加Apelin13)定向诱导h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于诱导第2天(中胚层阶... 目的探讨Apelin13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s)定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的影响。方法将hESCs单层培养后经EDTA消化传代,应用明确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对观察组(加Apelin13)和对照组(不加Apelin13)定向诱导h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于诱导第2天(中胚层阶段)、第4天(心肌分化初始阶段)、第7天(心肌分化末阶段)作为时间节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Brachury T、Mesp1、NKx2.5、APJ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Brachury T、Mesp1、NKx2.5、APJ、Nanog、Sox2蛋白表达;同时于诱导第7天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两组心肌细胞标志物肌钙蛋白T2(TNNT2)、α-辅肌蛋白(α-actinin)表达。结果诱导第7天观察组hESCs定向心肌分化程度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染色倒置显微镜下可清楚看到成熟心肌细胞的肌结及心肌细胞TNNT2、α-actinin表达。在3个诱导时间节点,观察组Brachury T、Mesp1、NKx2.5、APJ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hESCs标志蛋白Nanog、Sox2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pelin13可提高hESCs向心肌细胞的分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Apelin13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丽华 王志国 +5 位作者 费宇行 朱智明 邹文 张宁坤 李俊凤 高连如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6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动态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方法:对34例心肌梗死在干细胞移植之前、移植后3个月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干细胞...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动态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方法:对34例心肌梗死在干细胞移植之前、移植后3个月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致心律失常作用。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较其他移植方法具有创伤小、发生心律失常概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骨髓移植 心律失常 心电图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小脑顶核减少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润峰 高连如 +4 位作者 张宁坤 李霞 洪震 胡大一 高文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764-770,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再予以FNS是否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A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LAD结扎后予以FNS1h;③小脑顶核毁损组(FNL组),预先毁损小脑顶核5d后再行LAD结扎,随后FNS1h...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再予以FNS是否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AMI组,仅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②FNS组,预先LAD结扎后予以FNS1h;③小脑顶核毁损组(FNL组),预先毁损小脑顶核5d后再行LAD结扎,随后FNS1h;④假手术组。LAD结扎后24h,应用RT-PCR法测定左心室梗死区IL-1β、IL-6、TNF-αmRNA表达;应用化学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与AMI组比较,FNS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梗死区IL-1β、IL-6、TNF-αmRNA表达亦显著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和FNL组梗死心肌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TAOC及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AMI组比较,FNS组大鼠梗死心肌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TAOC及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FNL组与AMI组间以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NS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这一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心肌梗死区IL-1β、IL-6、TNF-αmRNA表达,调节氧化-抗氧化成分的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电刺激 心肌梗死 炎性细胞因子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对鉴别剧烈胸痛的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丽华 朱智明 +5 位作者 陈宇 王志国 李贤峰 王兆君 李俊凤 张宁坤 《临床误诊误治》 2007年第6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早期复极综合征 胸痛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指导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艳 张宁坤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1期65-66,共2页
对26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心理、运动、饮食、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因人而易地、形式多样地健康指导。结果提高了病人自身健康维护能力,提高了ACS病人生活质量,同时增强了护患之间的亲和力。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健康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心衰前后BNP水平的变化
10
作者 朱智明 张宁坤 +5 位作者 荣杨 贺声 陈宇 田海涛 杨颖 高连如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心衰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慢性心衰患者25例,移植前1 d经髂后上脊抽取骨髓约60 ml,经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过夜,次日经静脉直接注入患者静脉内。移植前、移植后3 d和7 d抽血分离... 目的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慢性心衰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慢性心衰患者25例,移植前1 d经髂后上脊抽取骨髓约60 ml,经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过夜,次日经静脉直接注入患者静脉内。移植前、移植后3 d和7 d抽血分离血浆-70℃保存。经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移植前、移植后3 d、移植后7 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7.79±19.27)、(64.21±10.89)、(50.97±8.44)pg/ml,移植前与移植后7 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使慢性心衰患者7 d后的BNP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郭建巍 秦力维 +6 位作者 张宁坤 曹利群 田春雨 高原 陈洁 崔蓓 王静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 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健康C57BL/6 WT小鼠100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小鼠模型;实验C57BL/6 WT小鼠尾静脉注射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小鼠眼前节的炎症情况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C57BL/6 WT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6表型。结果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建模后C57BL/6 WT小鼠于注射后7~9 d开始发病,12~14 d发病达高峰,16~20 d眼前节炎症自限性减轻,21 d后眼内炎症逐渐消退、自愈;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建模小鼠EAU发病时间延长,炎症程度减轻;建模后的小鼠脾脏CD11c^+CD86^-细胞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经过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治疗后CD11c^+CD86^-细胞数量下降,至治疗后第15天仍未恢复至治疗前水平;EAU建模后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C)百分比下降,经过治疗后成熟DC百分比逐渐增加,在第15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RBP诱导的C57BL/6 WT小鼠EAU有治疗作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调节其成熟,从而抑制了EAU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手术配合
12
作者 李俊凤 黄叶莉 +2 位作者 李莉 薛宁 张宁坤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理想选择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海英 高连如 +1 位作者 张宁坤 韩明哲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期105-108,共4页
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WJ-MSCs)是原始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无致肿瘤性,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在临床前期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作用。由于其取材方便,应用无伦理争议,是细胞治疗修... 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WJ-MSCs)是原始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无致肿瘤性,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在临床前期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较好的作用。由于其取材方便,应用无伦理争议,是细胞治疗修复组织损伤的理想选择。文章就WJ-MSCs的性质及应用等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再次培养效果观察
14
作者 高彦琳 张宁坤 +2 位作者 陈厚良 高连如 朱智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UC—MSCs,记为初次培养组。将原代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及组织离心,重新分成再次培养组织组、再次培养混合组和再次培养纯液组进行再次培... 目的探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UC—MSCs,记为初次培养组。将原代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及组织离心,重新分成再次培养组织组、再次培养混合组和再次培养纯液组进行再次培养。观察四组原代细胞的细胞形态、获得时间和细胞得率;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结果初次培养组、再次培养组织组、再次培养混合组、再次培养纯液组获取细胞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0.45)d、(7±0.30)d、(84±0.25)d、(8±0.25)d。每个T75培养瓶可获取的第1代细胞数分别为(4.0±0.50)×10^5、(9.0±0.55)×10^5、(15.0±0.20)×10^5、(7.04±0.33)×10^5个。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四组细胞为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贴壁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旋涡状生长。四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增殖活性、表面标记物检测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脐带问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体系进行再次培养,可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大量原代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及以上老年男性非空腹血脂检测意义的研究
15
作者 何疆春 熊振宇 +6 位作者 李云芝 张宁坤 王丽丽 王丹 佟晓利 陈宇 李田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年龄≥75岁老年男性非空腹血脂检测的意义。方法整群抽取2020年8~9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75岁的老年男性126例,分别采集空腹和早餐后2 h(非空腹)静脉血检测TC、TG、HDL-C和LDL-C,分析空腹、非空腹血脂代谢特点。结果老年... 目的探讨年龄≥75岁老年男性非空腹血脂检测的意义。方法整群抽取2020年8~9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75岁的老年男性126例,分别采集空腹和早餐后2 h(非空腹)静脉血检测TC、TG、HDL-C和LDL-C,分析空腹、非空腹血脂代谢特点。结果老年男性非空腹TG水平明显高于空腹,非空腹TC、HDL-C水平明显低于空腹[(1.65±0.64)mmol/L vs(1.40±0.52)mmol/L,(4.21±0.98)mmol/L vs(4.45±1.03)mmol/L,(1.30±0.26)mmol/L vs(1.39±0.27)mmol/L,P=0.000]。空腹和非空腹HDL-C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腰围呈负相关,TG水平与腰高比呈正相关(P<0.05,P<0.01)。非空腹TG水平与腰围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75岁老年男性,非空腹血脂与BMI、腰高比和腰围的相关性较空腹血脂更强,可使用非空腹血脂检测替代空腹血脂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人体质量指数 胆固醇 HDL 腰围-身高比 男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