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平台地基抗震适宜性诊断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辛峻峰 韩兆林 +2 位作者 焦煜 张子捷 高冬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93-97,共5页
对海洋平台的地基抗震适宜性诊断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灰色理论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技术构建了诊断理论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灰色统计技术建立测评矩阵,继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来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使得... 对海洋平台的地基抗震适宜性诊断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灰色理论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技术构建了诊断理论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灰色统计技术建立测评矩阵,继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来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使得诊断结果更为科学合理。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工作结合GIS技术成功评估了渤海湾某海洋平台地基抗震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地基抗震适宜性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统计 模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微气泡生长行为及驻留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睿 庄启彬 +5 位作者 李尚 张子捷 张焕彬 温潍齐 刘志荣 吴德志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3-1031,共9页
分析微凹坑、疏水涂层及电解规范对于微气泡生长行为及驻留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实现自适应电解微气泡启停控制及稳定驻留。制备壁面聚酰亚胺绝缘涂层底面Pt电极微凹坑电解试片,进行普通及疏水壁面电解微气泡静水观测试验。研究结果... 分析微凹坑、疏水涂层及电解规范对于微气泡生长行为及驻留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实现自适应电解微气泡启停控制及稳定驻留。制备壁面聚酰亚胺绝缘涂层底面Pt电极微凹坑电解试片,进行普通及疏水壁面电解微气泡静水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解试片可实现电解微气泡启停控制及稳定驻留;电解微气泡从形核位点开始生长,疏水壁面可形成更多形核位点,促进微气泡生长;NaCl浓度由0.5%增大至3.5%时,普通及疏水壁面微气泡起始反应电压分别减小约4.43%、2.31%;NaCl浓度由0.5%增大至2.5%时普通及疏水壁面微气泡充溢微凹坑电压减小,NaCl浓度大于2.5%时微气泡充溢微凹坑电压趋于稳定值;增大电解电压直接高效促进氢离子与电子结合,显著加速电解微气泡生长至稳定直径;相同试验参数下,疏水壁面可形成较大微气泡稳定直径,缩短达到稳定直径时间,增大接触角从而提升微气泡驻留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电解 形核位点 疏水 接触角 驻留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留式电解微气泡流动稳定性及减阻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睿 张焕彬 +4 位作者 庄启彬 温潍齐 张子捷 何星宇 刘志荣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4,共8页
针对航行体表面稳定高效水下减阻问题,提出自稳式电解微气泡阵列流动减阻性能试验研究。制备电极壁面微柱孔阵列表面试片经电解形成稳定微气泡阵列气膜,揭示电解电压、微柱孔尺寸、来流速度影响电解微气泡生长行为、驻留稳定性的作用机... 针对航行体表面稳定高效水下减阻问题,提出自稳式电解微气泡阵列流动减阻性能试验研究。制备电极壁面微柱孔阵列表面试片经电解形成稳定微气泡阵列气膜,揭示电解电压、微柱孔尺寸、来流速度影响电解微气泡生长行为、驻留稳定性的作用机制,通过试验及数值方法研究微气泡阵列流动减阻性能,分析减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壁面微柱孔可实现微气泡电解自适应启停控制;相同微柱孔直径时,电解电压增大则微气泡达到稳定直径用时越短,但微气泡阵列稳定时间及驻留率降低;相同电解电压下,250μm柱孔内微气泡达到稳定直径用时较少,且微气泡阵列稳定时间及驻留率更佳;气膜型驻留微气泡较突出型具备更强的驻留稳定性;电解电压为20 V时,250μm柱孔微气泡阵列气膜表面样片平均减阻率约为23%,微气泡阵列稳定时间及驻留率达到最大值为420 s、95.46%;驻留微气泡形变及气/水两相界面力共同作用使得微气泡上侧产生大量上抛高速流动,抑制了流向涡下扫流动猝发,显著减小近壁区雷诺切应力;微气泡阵列近壁数值平均湍动能约为0.010 m^(2)/s^(2)小于纯平板(约为0.021 m^(2)/s^(2)),微气泡阵列壁面数值平均剪切力约为30 Pa小于纯平板(约为55 Pa),故可达到高效湍流减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 微气泡阵列 减阻 驻留率 猝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叶片斜肋通道冷态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爽 吴榕 +2 位作者 王博 张子捷 魏坤腾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为了探究涡轮叶片内部肋通道的流场特性与换热机理,设计不同角度的带肋通道实验模型.采用流动显示实验与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对通道的典型截面流场进行统计平均特性分析与非定常分析.结果表明,当扰流肋与流向的夹角为60°~90°时... 为了探究涡轮叶片内部肋通道的流场特性与换热机理,设计不同角度的带肋通道实验模型.采用流动显示实验与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对通道的典型截面流场进行统计平均特性分析与非定常分析.结果表明,当扰流肋与流向的夹角为60°~90°时,减小夹角能够降低扰流肋对流体的阻挡作用,增大扰流肋后方旋涡的纵向范围与强度.减小夹角使第1个肋区间的回流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第2个肋区间流体的纵向冲击强度增大.斜肋结构能够提高主流流体与肋间流体的雷诺应力峰值,增强肋间扰动强度,提升通道的换热特性.减小夹角可以提升流场的速度振荡幅值与振荡频率,提高通道的换热效率.减小夹角可以增大流体沿肋向流动的能量与能量波动频率,使得旋涡在向后脱落的过程中更易于与靶面进行能量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扰流肋 粒子图像测速(PIV) 脱落涡频率 本征正交分解(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S的航线网络延误传播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单小轩 康嘉伟 +2 位作者 张子捷 陈奕轩 王宗博 《航空计算技术》 2023年第6期40-44,共5页
鉴于航线网络中延误传播机理与传染病模型类似,基于SIRS模型构建航线网络延误传播模型。考虑到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不适用于微分方程组的参数标定,提出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的延误传播模型参数求解算法,对航班运行数据进行迭代训练,寻找拟合模... 鉴于航线网络中延误传播机理与传染病模型类似,基于SIRS模型构建航线网络延误传播模型。考虑到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不适用于微分方程组的参数标定,提出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的延误传播模型参数求解算法,对航班运行数据进行迭代训练,寻找拟合模型的最优参数。以华东、华北及中南片区为例,利用延误传播模型与LSTM预测网络中延误机场数量,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不同片区网络的延误情况。结果表明,华东片区的α,β参数明显大于华北及中南片区,γ参数小于其余片区,延误传播模型的精度明显优于LSTM模型,平均度值、聚类系数值大的网络延误机场数量较多,平均路径长度大的片区网络延误机场偏少。可见,航线网络中延误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与网络本身属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线网络 延误传播 传染病模型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