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思想的知识建构:以《春秋》三传《隐公》为对象的话语分析
1
作者 张善若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3,165,共17页
与西方“文为神用”的政治文化传统相比,以儒家知识分子为诠释主体的“文史哲”知识建构过程,体现着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以及中国政治文本中的文法、文体和文论的原创性,也塑造了中国政治知识建构过程和关于政治的思考、论证和讨论方式... 与西方“文为神用”的政治文化传统相比,以儒家知识分子为诠释主体的“文史哲”知识建构过程,体现着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以及中国政治文本中的文法、文体和文论的原创性,也塑造了中国政治知识建构过程和关于政治的思考、论证和讨论方式。借鉴奥斯汀、斯金纳、莱考夫、图尔敏等学者的观点,对《春秋》及《左传》《穀梁传》《公羊传》中隐公十一年间八个事件的记录进行话语分析,描绘、理清中国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并将之理论化,可以描绘出一种“中国视域”:在“文捕捉史”的环节中,展示《春秋》修辞如何将孔子书写从“述”转为“作”,再转为“做”;在“史论推哲”的环节中,理清“填”“添”“颠”等三种论证策略如何从历史性分析而发展出政治知识和思想;在“哲塑造文”的环节中,讨论“文以载道”的使命如何塑造出中国文本的“映照式”论证及其“属”“比”“映”“验”“判”“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文本分析 春秋笔法 映照式论证方式 文史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文化对公共政治讨论话语的影响——以立法听证会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善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10,共14页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行为者并非"纯理性人",而是"情况中的主体"(situated agency)。在立法听证会上,代表们从自身政治身份的合法性、论点论据的合理性、话语方式的合情性等方面来构建自己的政治话语。基于此,...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行为者并非"纯理性人",而是"情况中的主体"(situated agency)。在立法听证会上,代表们从自身政治身份的合法性、论点论据的合理性、话语方式的合情性等方面来构建自己的政治话语。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两个立法听证会上41个代表发言中的545个论证点进行文本分析,以考察当前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精英与民众代表的话语特征,探讨这些特征的中国政治文化根源。在听证过程中,听证代表对政府以及自身政治身份的认知、论证的"实用理性"特质、政治文化中"言路"对代表论证的"塑形"作用、听证代表们对"民生"这一价值观的运用是本文的四项基本假设。分析显示,听证会代表们紧密围绕听证事项进行论证,积极运用职业经验和相关事实与知识,主动调动民生、平等等核心价值观,以维护自身合法性、巩固观点、增强论证的理性程度。精英和民众代表与政府对话的话语形态明显不同,体现出"理性辅政"和"理性倾诉"两种中国公共政治讨论的雏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政治 政治讨论 公共管理 政治文化 协商政治 听证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