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动态和趋势
1
作者 许云 张智海 +3 位作者 梅曼 胡文仲 张啟维 吕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6-483,共8页
目的全面分析1975-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研究的国际动态和趋势,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 目的全面分析1975-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研究的国际动态和趋势,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及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从而评估研究动态和知识结构。结果分析了共1506篇文献,文章发表量自2000年以来显著增长,在2021年达到高峰。美国、日本和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RANKL”“骨密度”“氧化应激”等为研究热点。聚类分析显示RA与OP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管理中的潜在价值。结论RA与OP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和不断演化的研究热点。中国研究者在该领域的贡献显著,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对疾病机制的理解,促进疾病管理和治疗策略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质疏松症 文献计量学 热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啟维 薛庆云 +2 位作者 王强 王林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5-859,共5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91例后路腰椎融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和对照组(单纯应用吗啡PCA泵)。治疗组62例中又分为帕瑞昔布钠静脉组30例(40mg/次Q12h静脉小壶共6次)和肌注组32例(40mg/次Q12h肌肉注射共6次);对照组29例(单纯应用吗啡PCA泵)。分别观察各组术后72h内镇痛效果(VAS评分)、吗啡用量及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帕瑞昔布钠静脉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5±0.20,吗啡用量34.5±20.0mg,不良事件发生率23.3%(7/30例);帕瑞昔布钠肌注组术后72h时VAS评分0.80±0.15,吗啡用量35.0±18.8mg,不良事件发生率21.9%(7/32例);对照组术后72h时VAS评分1.62±0.95,吗啡用量50.6±32.0mg,不良事件发生率48.3%(16/2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VAS评分、吗啡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静脉组与肌注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帕瑞昔布联合吗啡PCA泵行多模式镇痛可显著缓解后路腰椎融合术后72h内疼痛;减少吗啡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评价,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镇痛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尹自龙 张啓维 +2 位作者 王晓滨 薛庆云 张华俦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80-1584,共5页
目的 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 目的 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59~92岁,平均70.4±9.2岁,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强化椎体再骨折 结果 强化椎体再压缩组(RF组)和强化椎体未再压缩组(NRF组)比较,RF组骨水泥量和NR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F组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椎体恢复高度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强化椎体骨密度值明显低于NRF组( P <0.05),末次随访VAS评分RF组明显高于NRF组( P <0.05)。 结论 骨水泥的注入量对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无明显影响,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越低,骨水泥弥散程度越好,与椎体上下终板接触,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更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越高或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椎体 椎体再压缩 球囊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啟维 路奎元 +1 位作者 王强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石磊 纪泉 +2 位作者 张啟维 张耀南 薛庆云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骨科围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及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年龄>60岁老年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男性21例,女性69例。其中行髋关节手术37例,膝关节手术38例,腰椎手术15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骨科围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及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年龄>60岁老年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男性21例,女性69例。其中行髋关节手术37例,膝关节手术38例,腰椎手术15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应用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静脉血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水平;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n=37)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41)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腰椎、髋部BMD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前后骨代谢发生改变,手术后1周骨吸收过程活跃,骨形成过程受抑制;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3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但对促进骨形成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 鲑鱼降钙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臂X线机导航在经皮后凸成形术穿刺定位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啟维 薛庆云 +2 位作者 张华俦 赵立连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76-878,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eture,OVCF) 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种OVCF治疗方法.经皮后凸成形术(pu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临...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eture,OVCF) 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种OVCF治疗方法.经皮后凸成形术(pu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PKP手术主要包括定位穿刺、扩张复位和骨水泥注入椎体同化三个步骤。后两个步骤操作比较规范,时间比较固定,而定位穿刺是整个PKP手术成功的基础。我们采用C型臂X线机导航下定位穿刺行PKP手术治疗OVCF患者24例,并与非导航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C型臂X线机 临床意义 穿刺定位 导航 椎体压缩性骨折 定位穿刺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谭文轶 林扬 +3 位作者 张启维 顾阳 边琳 陈俊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22,共4页
火电厂典型的烟气脱硝工艺——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法中催化剂活性是影响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评价SCR催化剂活性,通过对SCR烟气脱硝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的模拟,设计制作了适用于实验室条件的烟气... 火电厂典型的烟气脱硝工艺——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法中催化剂活性是影响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评价SCR催化剂活性,通过对SCR烟气脱硝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的模拟,设计制作了适用于实验室条件的烟气脱硝催化剂活性测试装置,并对V2O5-TiO2脱硝催化剂进行了催化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50℃时脱硝效率为87%;在喷氨量n(NH3):n(NO)=1.4时,脱硝效率接近85%,与工业上使用情况基本吻合。该小型脱硝装置设计较为合理,能基本完成常规脱硝催化剂活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小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文良元 勾涛 +5 位作者 张启维 申剑 纪权 王永红 关键 黄公怡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27例老年人桡骨远端脆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和了解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3月间,60岁以上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进... 目的27例老年人桡骨远端脆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和了解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3月间,60岁以上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年龄61—83岁,平均68.7岁,男:3例,女:24例。骨折AO分类A型、B型及C型各9例,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6例,9例患者使用注射用硫酸钙作为骨缺损的填充,3例使用异体骨。随访时间3个月~77个月,平均25.9个月,用Dienst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分。结果除3例术后三个月骨折部分愈合外,其余骨折全部达到骨性愈合,评分结果为优5例、良12例、可3例、差7例,优良率为63%。主要并发症有手腕部疼痛、伸屈及旋转功能受限、握力下降,或残留腕部畸形。结论手术治疗是老年人桡骨远端移位骨折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术式及植骨材料,术后积极康复,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桡骨 骨折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的VBQ评分对椎体骨质量评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宇翔 张智海 +3 位作者 张厚君 穆晓红 徐林 张啟维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22-1626,163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下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患者骨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其预测OVF的能力。方法纳入诊断为OVF和非OVF患者。使用非增强T1加...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下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患者骨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其预测OVF的能力。方法纳入诊断为OVF和非OVF患者。使用非增强T1加权MRI、DEXA(双能X线骨密度)T值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OVF组和非OVF组VBQ评分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VBQ评分与DEXA T值之间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探究VBQ评分与OVF发生的关联及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计算VBQ评分预测OVF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共纳入OVF患者100例,非OVF患者100例。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VB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7±0.79 vs 3.31±0.53,P<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VBQ评分与最低T值呈中度负相关(r=-0.452,P<0.001)。Logistics回归提示,VBQ评分是OVF发生的独立因素(OR=5.857,95%CI:2.873~11.941,P<0.00001),且比T值(OR=0.456,95%CI:0.304~0.676,P<0.0001)显著性更强。ROC分析得出,VBQ评分预测OVF的AUC为0.817(95%CI:0.759~0.875,P<0.001),强于T值(AUC=0.799,95%CI:0.736~0.852,P<0.001)预测OP的AUC 0.756(95%CI:0.689~0.823,P<0.001),显示出良好的OP预测能力。结论VBQ评分在预测OVF以及OP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且VBQ评分预测OVF显著性及性能强于T值。相比与骨密度T值,VBQ评分是评估OVF患者骨质量的有效、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椎体骨质量评分 磁共振成像 双能X线骨密度 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硫酸钙在腰椎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0
作者 吴刚 孙常太 +3 位作者 申剑 王强 张良 张启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6-237,共2页
2005年1月~2005年7月,我们应用颗粒硫酸钙作为植骨扩充材料与自体减压骨混合行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腰椎后外侧融合 硫酸钙 后外侧植骨 腰椎管狭窄症 融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骨科围手术期有关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磊 薛庆云 +4 位作者 张启维 纪泉 张耀南 王红 蔡恒江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09年第A02期99-103,共2页
目的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I型胶原交联... 目的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agen,CTX)的水平。结果手术后CTX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患者手术前后CTX值均变化较大;而骨折患者BGP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其余病人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老年人在骨科手术前后存在骨代谢的变化,手术后CTX水平较术前升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BGP水平较术前降低,提示骨形成过程受到抑制。骨质疏松患者术后CTX升高程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 生化标志物 围手术期 骨质疏松 骨折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