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全面分析1975-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研究的国际动态和趋势,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目的全面分析1975-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研究的国际动态和趋势,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及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从而评估研究动态和知识结构。结果分析了共1506篇文献,文章发表量自2000年以来显著增长,在2021年达到高峰。美国、日本和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RANKL”“骨密度”“氧化应激”等为研究热点。聚类分析显示RA与OP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管理中的潜在价值。结论RA与OP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和不断演化的研究热点。中国研究者在该领域的贡献显著,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对疾病机制的理解,促进疾病管理和治疗策略的创新。展开更多
目的 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目的 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59~92岁,平均70.4±9.2岁,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强化椎体再骨折 结果 强化椎体再压缩组(RF组)和强化椎体未再压缩组(NRF组)比较,RF组骨水泥量和NR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F组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椎体恢复高度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强化椎体骨密度值明显低于NRF组( P <0.05),末次随访VAS评分RF组明显高于NRF组( P <0.05)。 结论 骨水泥的注入量对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无明显影响,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越低,骨水泥弥散程度越好,与椎体上下终板接触,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更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越高或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下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患者骨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其预测OVF的能力。方法纳入诊断为OVF和非OVF患者。使用非增强T1加...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下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患者骨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其预测OVF的能力。方法纳入诊断为OVF和非OVF患者。使用非增强T1加权MRI、DEXA(双能X线骨密度)T值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OVF组和非OVF组VBQ评分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VBQ评分与DEXA T值之间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探究VBQ评分与OVF发生的关联及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计算VBQ评分预测OVF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共纳入OVF患者100例,非OVF患者100例。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VB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7±0.79 vs 3.31±0.53,P<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VBQ评分与最低T值呈中度负相关(r=-0.452,P<0.001)。Logistics回归提示,VBQ评分是OVF发生的独立因素(OR=5.857,95%CI:2.873~11.941,P<0.00001),且比T值(OR=0.456,95%CI:0.304~0.676,P<0.0001)显著性更强。ROC分析得出,VBQ评分预测OVF的AUC为0.817(95%CI:0.759~0.875,P<0.001),强于T值(AUC=0.799,95%CI:0.736~0.852,P<0.001)预测OP的AUC 0.756(95%CI:0.689~0.823,P<0.001),显示出良好的OP预测能力。结论VBQ评分在预测OVF以及OP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且VBQ评分预测OVF显著性及性能强于T值。相比与骨密度T值,VBQ评分是评估OVF患者骨质量的有效、可靠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I型胶原交联...目的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agen,CTX)的水平。结果手术后CTX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患者手术前后CTX值均变化较大;而骨折患者BGP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其余病人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老年人在骨科手术前后存在骨代谢的变化,手术后CTX水平较术前升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BGP水平较术前降低,提示骨形成过程受到抑制。骨质疏松患者术后CTX升高程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全面分析1975-2024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研究的国际动态和趋势,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及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从而评估研究动态和知识结构。结果分析了共1506篇文献,文章发表量自2000年以来显著增长,在2021年达到高峰。美国、日本和中国在该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共现分析揭示“RANKL”“骨密度”“氧化应激”等为研究热点。聚类分析显示RA与OP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管理中的潜在价值。结论RA与OP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和不断演化的研究热点。中国研究者在该领域的贡献显著,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对疾病机制的理解,促进疾病管理和治疗策略的创新。
文摘目的 分析脊柱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骨科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131例,其中19例失访,失访率为14.5%。共纳入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59~92岁,平均70.4±9.2岁,其中有5例患者发生强化椎体再骨折 结果 强化椎体再压缩组(RF组)和强化椎体未再压缩组(NRF组)比较,RF组骨水泥量和NR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F组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椎体恢复高度明显高于NRF组( P <0.05),RF组强化椎体骨密度值明显低于NRF组( P <0.05),末次随访VAS评分RF组明显高于NRF组( P <0.05)。 结论 骨水泥的注入量对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无明显影响,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体积越低,骨水泥弥散程度越好,与椎体上下终板接触,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更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越高或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越严重,强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强化椎体再压缩骨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
文摘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下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在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患者骨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其预测OVF的能力。方法纳入诊断为OVF和非OVF患者。使用非增强T1加权MRI、DEXA(双能X线骨密度)T值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OVF组和非OVF组VBQ评分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VBQ评分与DEXA T值之间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探究VBQ评分与OVF发生的关联及其他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计算VBQ评分预测OVF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共纳入OVF患者100例,非OVF患者100例。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VB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7±0.79 vs 3.31±0.53,P<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VBQ评分与最低T值呈中度负相关(r=-0.452,P<0.001)。Logistics回归提示,VBQ评分是OVF发生的独立因素(OR=5.857,95%CI:2.873~11.941,P<0.00001),且比T值(OR=0.456,95%CI:0.304~0.676,P<0.0001)显著性更强。ROC分析得出,VBQ评分预测OVF的AUC为0.817(95%CI:0.759~0.875,P<0.001),强于T值(AUC=0.799,95%CI:0.736~0.852,P<0.001)预测OP的AUC 0.756(95%CI:0.689~0.823,P<0.001),显示出良好的OP预测能力。结论VBQ评分在预测OVF以及OP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且VBQ评分预测OVF显著性及性能强于T值。相比与骨密度T值,VBQ评分是评估OVF患者骨质量的有效、可靠指标。
文摘目的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agen,CTX)的水平。结果手术后CTX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患者手术前后CTX值均变化较大;而骨折患者BGP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其余病人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老年人在骨科手术前后存在骨代谢的变化,手术后CTX水平较术前升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BGP水平较术前降低,提示骨形成过程受到抑制。骨质疏松患者术后CTX升高程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