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视广告的视听语言探究——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处理
1
作者 张咏絮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12期58-59,共2页
影视广告作为以电影电视媒介为载体来传达产品信息的广告形式,相对于平面广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效地实现了视听合一。而镜头的剪辑又成为了影视广告视听语言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画面衔接使得短短的几十秒甚至几秒的广告形成强大的画... 影视广告作为以电影电视媒介为载体来传达产品信息的广告形式,相对于平面广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效地实现了视听合一。而镜头的剪辑又成为了影视广告视听语言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画面衔接使得短短的几十秒甚至几秒的广告形成强大的画面冲击力,影响和调动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关注。探析影视广告如何运用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截然相反的镜头手段塑造不同的广告效果以及二者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广告 蒙太奇 长镜头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象”及其艺术形态的演绎看传统艺术论的现代性转化——兼涉中西“意象”论之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金丹元 张咏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0-155,212,共7页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中焕发强大的艺术的和学术的生命力。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数字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式"意象"不仅没有消...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中焕发强大的艺术的和学术的生命力。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数字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式"意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和西方理论、西方艺术的比较中更显现出其独特的中国质性,在当今技术与艺术共融的背景下,它也会以一种有别于碎片化、仿像化的视角参与对中国艺术理论的再创新,并为世界艺术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文章试图通过对"意象"起源的梳理指出其质性特点,在中西"意象"论的比较中,阐明中国艺术形式的现代性转化和坚守,拓展中国质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艺术理论 意象 中国质性 现代性转化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下的类型杂糅与奇观化影像书写——对当下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转型的再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咏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9-15,共7页
自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开始,"主旋律"进入了电影领域,同时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出现了新风向和新转型。30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跨出既定的藩篱,走上商业化... 自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开始,"主旋律"进入了电影领域,同时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出现了新风向和新转型。30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跨出既定的藩篱,走上商业化和市场化突围的道路。在消费语境的浸润之下,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呈现出类型杂糅、影像奇观以及意识形态隐性表达的趋势,而这样的表征又与电影市场的产业化和受众审美需求多元化的转向密不可分,成为值得思考的电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 类型杂糅 影像奇观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雨兼程之红色硕果——浅析“十七年”的革命题材电影
4
作者 张咏絮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3期10-11,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电影中的革命题材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主题,而"革命情感+儿女私情"的叙事模式又成为当时的亮点。在书写革命历史的同时加入英雄人物的情感表现,不仅契合了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电影中的革命题材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主题,而"革命情感+儿女私情"的叙事模式又成为当时的亮点。在书写革命历史的同时加入英雄人物的情感表现,不仅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更彰显了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军英勇作战的革命形象,使得这类影片在那一个年代备受推崇,也从中折射出集体理想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革命题材 英雄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眸与拓展:2018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现状分析
5
作者 金丹元 张咏絮 《美育学刊》 2019年第2期62-71,共10页
2018年电视剧创作逐渐从以量取胜向以质立身进行转型,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品,相关的电视剧研究也呈现出了常态化、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态势。盘点与梳理国内重要的著作、学术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中关于电视剧研究的文章,从内容生产、美学... 2018年电视剧创作逐渐从以量取胜向以质立身进行转型,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品,相关的电视剧研究也呈现出了常态化、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态势。盘点与梳理国内重要的著作、学术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中关于电视剧研究的文章,从内容生产、美学观照、产业格局、价值思辨和传播逻辑等几个维度进行解读,可以较为全面地呈现本年度电视研究的整体面貌,把握其新视角、新动态与新趋势,从而为电视剧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内容创作 美学价值 产业格局 批评反思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的断裂与事实上的悖论--以《大众电影》作为重识“清除好莱坞运动”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咏絮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3期73-80,115,共9页
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旧中国的视觉体系、文化逻辑和审美观念,于是一场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直至1950年底,好莱坞电影彻底从中国的公众视野中消失,形成了电影史上的缺席与断裂。但有意味的是,好莱... 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旧中国的视觉体系、文化逻辑和审美观念,于是一场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直至1950年底,好莱坞电影彻底从中国的公众视野中消失,形成了电影史上的缺席与断裂。但有意味的是,好莱坞影响的余波并未就此绝迹,这场"清除"运动引起了事实上的悖论,即一方面在公共领域实现了不再放映好莱坞电影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导演们并不排斥其艺术手法,仍在继续借鉴和运用,部分影迷们也发声表示对其的支持,好莱坞电影放映的缺席与艺术手法的潜在影响之间形成了现象悖论。然而,无论是这场使得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历史性断裂的运动,还是作为记录和参与这场运动的舆论阵地--《大众电影》,都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因此,通过《大众电影》这一电影期刊管窥清算好莱坞运动的过程,不仅为重返电影史开辟了新的视角,还为引起的事实悖论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电影》 清除好莱坞 视觉修辞 视觉政体 审美范式 中国电影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不该被“忘却”的类型电影——对中国科幻电影实际上的缺席之思考 被引量:14
7
作者 金丹元 张咏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4-171,共8页
在世界电影史中,科幻片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开启了人类想象的门阀,尤其是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精良的技术制作日益风靡全球,成为票房赢家,而中国则是其海外票房的主要贡献者。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全年票房已突破440亿元大关,但却... 在世界电影史中,科幻片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开启了人类想象的门阀,尤其是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精良的技术制作日益风靡全球,成为票房赢家,而中国则是其海外票房的主要贡献者。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全年票房已突破440亿元大关,但却鲜见中国科幻片的身影,反倒是好莱坞科幻片长期稳坐票房第一把交椅。既然科幻片具有如此强大的吸金能力,中国又同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那么,中国电影人为何不在此类型上有所斩获,反而好像被"忘却"了,令人感到在电影类型的开掘上是一种缺席?文章拟通过对科幻片自身魅力的分析和对中国科幻片现状的梳理,找出中国科幻片缺失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拓展之建议,以期对其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类型电影 科幻片 科幻电影 电影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经典电影中英雄形象在新世纪的银幕演化与文化探索
8
作者 张咏絮 《百家评论》 2021年第6期117-123,共7页
红色经典电影塑造了董存瑞、张志坚、李向阳、洪常青等令人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他们不仅建立起了一套崭新的视觉体系和审美逻辑,更重要的是其流淌着的红色血脉与红色基因使社会凝聚成极具时代文化认同感的整体。21世纪以来,《金刚川》... 红色经典电影塑造了董存瑞、张志坚、李向阳、洪常青等令人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他们不仅建立起了一套崭新的视觉体系和审美逻辑,更重要的是其流淌着的红色血脉与红色基因使社会凝聚成极具时代文化认同感的整体。21世纪以来,《金刚川》《八佰》《战狼》《攀登者》《中国机长》等主流电影中出现"中国式英雄",他们所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红色经典中英雄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审美意识的时代传承与延续,同时在应对受众审美、技术驱动和票房市场等因素时做出了"中国式的调校"。因此,新世纪的银幕英雄以红色经典电影中英雄形象为圆心,辐射演化出三类英雄形象面孔。通过对英雄形象的银幕演化轨迹与类型梳理,不仅勾连起了红色经典电影与新世纪电影之间的对话,更挖掘了英雄形象演变的文化逻辑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英雄形象 银幕演化 文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审美中的“身体”与“非身体化”元素——对当下艺术创作中关于身体审美的一种反思
9
作者 金丹元 张咏絮 《艺术探索》 2018年第4期61-66,共6页
对于身体审美的关注和探讨,是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构建既传统又当代的命题。以人的身体为主要创作对象的艺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受众的追捧也催生了各类刺激眼球的关于裸露身体的视觉呈现与艺术创作。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往... 对于身体审美的关注和探讨,是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构建既传统又当代的命题。以人的身体为主要创作对象的艺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受众的追捧也催生了各类刺激眼球的关于裸露身体的视觉呈现与艺术创作。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用来表征身体的非身体化元素却不受重视,甚至被人们完全忽略。其实,在以身体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艺术创作中,非身体化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当下非身体化元素被忽视的现状以及单向度肉体狂欢展示所带来的审美困境作出反思,强调身体与非身体化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有助于对身体审美的理解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非身体 审美困境 转化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