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系泥页岩元素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1
作者 张启燕 葛天助 +2 位作者 刘晓 高卿楠 史维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9-1358,共10页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泥页岩是区域重要的烃源岩,但以往对于其不同沉积相的元素特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次对下扬子地区港地1井中上二叠系泥页岩岩心进行连续X射线荧光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元素扫描,分析中上二叠系地层Si、Al、C... 下扬子地区中上二叠统泥页岩是区域重要的烃源岩,但以往对于其不同沉积相的元素特征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次对下扬子地区港地1井中上二叠系泥页岩岩心进行连续X射线荧光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元素扫描,分析中上二叠系地层Si、Al、Ca、Fe等主量元素和Sr、Rb、Ti等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样品矿物成分分析,讨论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垂向上对陆源沉积具有较强指示意义的Al、Ti、Si、Rb等元素具有较高-高-低的变化规律,而指示海相沉积的Ca、Sr等元素主要集中在上部的大隆组,其他层位含量较低。元素比值具有一定规律,其中Rb/Sr、Ba/Sr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Al/(Al+Fe+Mn)比值最大值为0.8,最小值为0.4,平均值为0.71,普遍大于0.6,指示生物成因为重要的来源。中上二叠统整体属于过渡相-海相的还原环境,从下而上沉积环境从深水盆地相-深水陆棚相-海陆过渡相-浅水陆棚相变化,期间水体从较深-较浅-较深的整体变化趋势。其中孤峰组初期为深水盆地相,随后逐步进入到深水陆棚相,龙潭组以海陆过渡相为主。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比较频繁,深水期岩性以自沉积的灰岩为主,对应元素Ca含量较高,浅水期则主要为浅灰色泥页岩沉积,对应的主要元素则变化为Si、Al。而大隆组海平面发生短期沉降之后水体逐步加深,以陆棚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X射线荧光分析(XRF) 元素分布 中上二叠系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 张启燕 +2 位作者 史维鑫 葛天助 宋利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拉组矿物进行微观尺度扫描和分析,表征其矿物成分、颗粒形态、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波里拉组方解石以泥晶为主,胶结作用明显,物性致密,孔径小(<5μm),局部发生白云化作用,白云石主要为粉-细晶,以自形晶为主,多呈线接触。矿物在纵向呈规律变化:底部为泥灰岩,陆源碎屑含量较高(>56.57%),其次为方解石(25.79%),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中段陆源碎屑矿物和方解石呈条带交错分布,方解石较石英含量增加(方解石47.43%,石英28.54%),沿晶间普遍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簇直径可达10μm,整体为氧化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顶部以方解石为主(>90%),颗粒直径多为10~50μm,颗粒间多呈线接触,粒间孔几乎不发育,局部发生层状白云化作用。矿物特征显示波里拉组沉积物源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混积岩特征,沉积环境从早期陆源碎屑供给较为充足,到晚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整体为海相碳酸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里拉组碳酸盐岩 矿物微观特征 沉积环境 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 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时期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启燕 高暝 +2 位作者 吴立文 汪阳东 陈益存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7,共11页
[目的]对油桐种仁不同生长时期的油体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研究,鉴定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的组成,探讨不同生长时期种仁油体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提取3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 [目的]对油桐种仁不同生长时期的油体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研究,鉴定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的组成,探讨不同生长时期种仁油体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提取3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组,质检合格的蛋白经酶解、iTRAQ标记后进行高效液相、质谱检测。利用Mascot软件对转换的二级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通过iTRAQ定量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和聚类分析。[结果]在3个生长时期成熟油桐种仁油体亚细胞器中共鉴定出5 632个蛋白,其中,2 639个具有催化活性,401个蛋白质参与脂肪酸及油脂的合成与代谢。在种仁成熟的3个生长时期中,共有3 430个油体蛋白的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油体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发现,具有催化活性这一分子功能的差异蛋白主要在油脂积累初期发生富集。在桐油和桐酸积累时期,参与脂肪酸代谢和油脂贮藏的酰基辅酶A氧化酶、DGA蛋白和油质蛋白(Oleosin)表达量显著上升,表明这些蛋白在调控桐油和桐酸的积累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结论]获得油桐种仁成熟过程中动态特异的油体蛋白质组表达谱,揭示油体蛋白质组的组成、主要调控桐油合成的关键酶和结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油脂的合成与油体的装配等相关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油体蛋白质组 ITRAQ 比较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米CT和扫描电镜的碳酸盐岩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启燕 刘晓 +3 位作者 史维鑫 高卿楠 宋利强 杨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043-15051,共9页
为了研究羌塘盆地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微米CT扫描技术和大面积背散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龙格组典型岩心的三维孔隙结构、空间分布、连通性及孔隙类型等参数进行精细的表征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格组地... 为了研究羌塘盆地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微米CT扫描技术和大面积背散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龙格组典型岩心的三维孔隙结构、空间分布、连通性及孔隙类型等参数进行精细的表征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格组地层整体属于低孔-特低孔、微-细喉道、特低渗-超低渗储层,裂缝以构造缝、压溶缝以及溶蚀缝为主,且多被各类高密度矿物及有机质充填,有效裂缝较少。储集空间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孔隙半径小于20μm,喉道半径在0.08μm左右,孔隙度在0.01%~1.02%,渗透率在0.000041~0.0015 mD。该地层受沉积环境影响及后期多期次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控制,矿物成分复杂,储层物性在空间上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具有多孔介质特征,储集空间结构多样、类型复杂。结合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特征分析,在以方解石为主的泥晶灰岩地层,微米级的粒间溶孔较为发育,其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且局部发育微裂缝,综合储层物性较好,可作为未来油气资源勘探重点关注的目标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微观结构 微米CT 扫描电镜 龙格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扫描在碳酸盐岩矿物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启燕 史维鑫 +2 位作者 刘晓 回广骥 原春雨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5-825,共11页
矿物组成及其微观特征对研究油气藏的沉积环境、岩石骨架及储集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光谱扫描和扫描电镜矿物组成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羌塘盆地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岩岩心样品的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进行... 矿物组成及其微观特征对研究油气藏的沉积环境、岩石骨架及储集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光谱扫描和扫描电镜矿物组成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羌塘盆地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岩岩心样品的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为羌塘盆地古生代碳酸盐储层油气藏评价提供矿物组成和微观特征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龙格组岩性以微晶灰岩和粒屑灰岩为主,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两者含量之和普遍大于90%,其次为石英及少量的黏土矿物和长石。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纵向分段特征:上段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均较高;中段白云石含量较高,且白云化程度较为强烈,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所下降;下段以方解石为主。黏土矿物特征分析显示,龙格组地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作用和后期热扰动作用及流体作用,这对该地区油气运移及保存有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组成 高光谱扫描 QEMSCAN 碳酸盐岩 二叠系龙格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区X射线荧光成像技术在岩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启燕 刘晓 +4 位作者 杨玠 史维鑫 高卿楠 张弘 邓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00-2206,共7页
微区X射线荧光(Micro-XRF)分析技术是通过微小的X射线光束照射样品,对样品进行原位成分观测的无损分析手段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和准确性高的特点。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M6 JETSTREAM)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四段岩心样品进行... 微区X射线荧光(Micro-XRF)分析技术是通过微小的X射线光束照射样品,对样品进行原位成分观测的无损分析手段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和准确性高的特点。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M6 JETSTREAM)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四段岩心样品进行面扫描,分析不同矿层共17种元素区域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组合关系等,结果表明:(1)Cu和Fe两种成矿元素高值空间分布区域基本不重叠,S与Fe分布范围高度重叠,关系密切,微量元素Ni,Bi,Pb,Zn,Si,Na与Cu密切相关,而Ti,Al,K与Fe具有弱相关性;(2)垂向上,Fe元素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步增大,而Cu元素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他元素也随深度呈下降趋势;(3)元素分布受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作用明显;(4)该钻孔矿石矿物以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为主,垂向上组合规律明显,脉石矿物以石英、石榴子石和透辉石为主。该技术通过分析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相关性以及矿物组合和分配关系等可对元素富集和运移以及对矿床的成矿机制、成因模式等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提供新认识和新证据。结合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布模式,微量元素可作为寻找主矿种的指示元素,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此外,该技术能作为预分析技术快速筛选出感兴趣的信息和位置,为后期各种更高精度的微区分析提供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元素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X射线荧光 岩心分析 元素分布 冬瓜山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重磁三维交互反演建模技术——以铜陵矿集区为例 被引量:39
7
作者 兰学毅 杜建国 +8 位作者 严加永 安明 万秋 郭冬 廖梦奇 王云云 陶龙 张启燕 张莎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436-4449,共14页
三维地质建模是实现深部矿产勘查突破的重要途径,其通过控矿地质体的三维建模,直观刻画控矿要素之间的空间、成因和演化关系,帮助理解成矿系统,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当前三维建模主要采用地质资料构建,在缺少钻孔等已知资料的情况下,难于... 三维地质建模是实现深部矿产勘查突破的重要途径,其通过控矿地质体的三维建模,直观刻画控矿要素之间的空间、成因和演化关系,帮助理解成矿系统,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当前三维建模主要采用地质资料构建,在缺少钻孔等已知资料的情况下,难于构建出可靠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了克服常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可信度低、精度差的缺点,本文将重磁交互反演技术引入到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了基于先验信息约束,通过二度半剖面交互反演、三维物性反演联合修正的三维地质模型方法.采用该方法建立了铜陵矿集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深部找矿预测,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重磁交互反演建模技术能大幅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的可信度,是实现地下地质体"透明化"的重要途径;2)铜陵地区重要控矿地层(C-P-T2)主要分布于向斜区和火山岩覆盖区,深部岩浆岩条件优越,深部找矿工作应从传统的背斜隆起区转向向斜区和火山岩覆盖区以及部分凹陷区,这将极大拓展铜陵地区找矿空间;3)铜陵地区传统的五大矿田的侵入岩均具有复合岩体特征,特别是与辉石闪长岩共生的矿产以铁铜矿为主,而与金矿密切相关的侵入岩则多为中酸性岩体,这一推断如果成立,将对铜陵地区找矿突破产生重大影响;4)铜陵地区的推覆构造十分发育,木镇凹陷区的早古生代基底和南陵盆地北西缘的戴公山背斜就是一套区域性推覆构造的产物,三维地质模型还揭示铜陵地区侵入岩具有深、中、浅三重结构,这为铜陵隆起的推覆成因提供了证据,也指示了在铜陵之外再寻找类似铜陵矿集区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信息 重磁约束反演 三维地质建模 铜陵矿集区 找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谱技术定量识别岩石颜色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启燕 杨玠 +2 位作者 李建国 史维鑫 高鹏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5-1911,共7页
岩石颜色不仅反映沉积环境而且指示特有矿物与元素,是纵向横向沉积演化,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和指标之一。目前岩石颜色主要依赖肉眼识别和主观描述,或使用色卡进行对比判读。这些方法受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较大,缺少定量计算方法,无法满... 岩石颜色不仅反映沉积环境而且指示特有矿物与元素,是纵向横向沉积演化,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和指标之一。目前岩石颜色主要依赖肉眼识别和主观描述,或使用色卡进行对比判读。这些方法受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较大,缺少定量计算方法,无法满足颜色批量精准识别的需要。因此快速、批量、高效实现颜色的客观识别和数值量化对地质工作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利用光谱分析技术,结合Python计算机语言编译的岩石颜色定量化识别软件,实现岩石颜色的数值定量化和批量自动化转换,提高颜色的判断精度和识别效率。通过对《Munsell Rock Book》对比发现,CIE RGB颜色系统计算结果与色卡一致性较高,Munsell系统计算结果中色相值(<3个NBS单位)一致性达到86.7%,明度值和纯度值的一致性分别达到92.2%和82.2%,相关性为98.83%和87.50%,均属于较小色差范围。相较于Munsell系统计算结果,31个岩石样品的CIE RGB计算结果与样品颜色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更高。造成颜色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不仅与颜色系统之间的转换误差和人为主观对比及判读有关,而且与岩石样品的特殊性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次研究为岩石颜色的快速、高效、客观批量化和定量化表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法和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颜色 定量识别 CIE颜色系统 Munsell颜色系统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技术测定的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至北隆起带石炭系及油气前景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罗卫锋 胡志方 +6 位作者 李桂林 杨小鹏 何兰芳 杨云见 孙启隆 张平川 张启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1-1604,共14页
【研究目的】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至乌伦古北隆起带为研究区,研究石炭纪地层沉积、分布特征,为该区地质结构研究和油气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集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结合以往重磁电震资料,采用二维共轭梯度反演... 【研究目的】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至乌伦古北隆起带为研究区,研究石炭纪地层沉积、分布特征,为该区地质结构研究和油气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集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结合以往重磁电震资料,采用二维共轭梯度反演、最优化电性分层等技术获取石炭纪地层、断裂构造展布特征,为火成岩覆盖区研究石炭纪地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研究结果】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结合重磁电震资料开展综合处理分析,获得研究区石炭系厚度图、石炭系埋深图,初步确定了上下石炭统的分界面,查明了石炭纪地层的分布特征,索索泉凹陷、福海坳陷和扎河坝坳陷为3个石炭纪地层沉降中心,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查前景。【结论】在火成岩覆盖区,采用大地电磁测深、重磁电震综合处理解释技术为石炭纪地层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火成岩 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勘探 综合处理解释 油气勘查工程 乌伦古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建成五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10
作者 张启燕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第11期24-24,共1页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召开的国际现代畜牧业展会上了解到,北京畜牧产业已不再依靠简单的肉制品交易,而是向科技含量更高的良种繁育迈进。畜牧良种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市,
关键词 良种繁育体系 北京市 现代畜牧业 畜禽 畜牧产业 科技含量 肉制品 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