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支气管镜在20kg以下心脏术后患儿肺部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显悦 张卫达 +4 位作者 王晓武 马涛 梅鲁刚 梁爱琼 张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明确纤维支气管镜治疗20kg以下心脏术后患儿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该中心2009年3月~2010年5月同期入院手术治疗的20kg以下心脏患儿随机分为两部分,设置每部分中出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患儿分别F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给予不同... 目的明确纤维支气管镜治疗20kg以下心脏术后患儿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该中心2009年3月~2010年5月同期入院手术治疗的20kg以下心脏患儿随机分为两部分,设置每部分中出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患儿分别F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儿体温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变化趋势,并发症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二次或多次气管插管例数。结果 FB组所有患儿均安全顺利完成检查及治疗;所有患儿恢复良好。对照组1例患儿术后第5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患儿恢复良好。FB组患儿体温及白细胞计数较早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FB组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ICU滞留时间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FB组二次或多次气管插管较对照组数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纤维支管镜治疗20kg以下心脏术后小儿肺部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并发症治愈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心脏术后 肺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自膨式介入主动脉瓣膜动物实验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本 王显悦 +4 位作者 陈翔 童光 李鑫 徐志云 张卫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自膨式介入主动脉瓣膜绵羊体内原位置换的可行性和早期效果。方法选用厚度0.1 mm的超微孔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自膨胀型介入主动脉瓣膜。采用雄性绵羊10只,体质量(23.4±1.8)kg。全身...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自膨式介入主动脉瓣膜绵羊体内原位置换的可行性和早期效果。方法选用厚度0.1 mm的超微孔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自膨胀型介入主动脉瓣膜。采用雄性绵羊10只,体质量(23.4±1.8)kg。全身麻醉,左侧开胸,经心尖入路行经导管主动脉瓣原位置换术。术后通过心血管造影、经胸心脏超声对介入瓣膜功能进行早期评价。结果死亡3只,另外7只羊手术成功。术后即时心血管造影和心脏超声提示人工瓣膜位置满意,开闭良好,冠状动脉供血良好,无明显瓣周漏。3只羊无或仅有微量反流,4只羊少量反流,峰值跨瓣压差为(2.38±0.60)kPa[(17.9±4.5)mm Hg]。术后随访4周无死亡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心脏超声提示4只羊微量反流,3只羊少量反流;人工瓣膜峰值跨瓣压差平均(2.67±0.64)kPa[(20.1±4.8)mm Hg],与术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二尖瓣功能未受影响。结论超微孔ePTFE自膨式介入主动脉瓣绵羊体内原位置换安全可行,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人工心脏瓣膜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聚四氟乙烯 自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桥的开通
3
作者 郑敏文 宦怡 +5 位作者 葛雅丽 张卫达 左健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 ,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 5 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 ...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 ,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 5 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 ,其中乳内动脉桥 12支 ,大隐静脉桥 40支 ,桡动脉桥 1支。通畅的桥血管 3 8支 (67.9%) ,不同程度狭窄 6支 (11.3 %) ,完全闭塞 9支 (17.0 %)。 12支乳内动脉桥支 11支通畅 (91.7%) ,40支大隐静脉桥支 2 7支通畅(67.5 %)。1支桡动脉桥闭塞。EBT桥血管血流曲线及定量参数可辅助判断开通情况。结论 :EBT三维血管重建成像及血流扫描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极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 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EBT 冠状动脉旁路桥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猪心肌挫伤前、后左室短轴二维应变的研究
4
作者 袁彬彬 张卫达 +1 位作者 张雪花 王晓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运用斑点追踪技术(STI)测量猪闭合性心肌挫伤前、后左心室短轴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观察正常人室壁二维应变的规律,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对节段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型撞击器对9只贵州小型巴马猪进行撞击建立闭合性心... 目的:运用斑点追踪技术(STI)测量猪闭合性心肌挫伤前、后左心室短轴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观察正常人室壁二维应变的规律,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对节段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型撞击器对9只贵州小型巴马猪进行撞击建立闭合性心肌损伤模型,记录猪撞击前及撞伤后左室短轴观3个水平的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各节段的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结果:闭合性心肌挫伤前Rs在同一水平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头肌水平显著高于心尖水平(P<0.05);Cs在同一水平不同节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性心肌挫伤后的挫伤节段的Rs和Cs显著低于正常组相应节段(均为P<0.01、P<0.05)。结论: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室短轴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敏感评价心肌缺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闭合性心肌挫伤 斑点追踪技术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蔡治祥 张本 +1 位作者 毕生辉 张卫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5-749,共5页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是一种比较复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单独发病,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缺陷,临床症状因病情严重程度而不同。自1944年Crafoord首次报道通过手术修复主动脉缩窄以来,随着外科手术方法的进步、介入技术的兴起,主动脉缩窄治疗...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是一种比较复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单独发病,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缺陷,临床症状因病情严重程度而不同。自1944年Crafoord首次报道通过手术修复主动脉缩窄以来,随着外科手术方法的进步、介入技术的兴起,主动脉缩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得到一定改善,但不论何种治疗都不能避免术后再狭窄、主动脉瘤、持续性高血压等并发症,从目前中远期随访结果分析,手术治疗整体效果依然优于介入治疗。文章就主动脉缩窄的相关手术治疗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外科治疗 术后随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肺动脉补片矫治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治祥 王显悦 +5 位作者 颜涛 张本 毕生辉 林曦 王晓武 张卫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采用自体肺动脉补片矫治主动脉缩窄伴弓发育不良已取得较好的早中期效果。文中评估采用该术式的中远期疗效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42例主动脉弓缩窄(Co A)伴主动脉弓... 目的采用自体肺动脉补片矫治主动脉缩窄伴弓发育不良已取得较好的早中期效果。文中评估采用该术式的中远期疗效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42例主动脉弓缩窄(Co A)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年龄分为高龄组(>1岁)和低龄组(≤1岁),比较2组患儿手术前后缩窄段压差、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变化。结果本组患儿术后并发症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4~106个月,平均(40.0±15.5)个月,期间无患儿死亡。主动脉缩窄处平均压差(11.9±6.4)mm Hg,5例缩窄处压差>25 mm Hg。患儿术后早期及远期随访主动脉缩窄处压差及肺动脉平均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远期随访主动脉弓部Z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5),且远期随访横弓近端Z值明显大于术前[(-0.64±0.44)vs(-1.27±0.66),P<0.05]。相比于低龄组,高龄组患儿术前及近期随访具有较高的肺动脉压力(P<0.05),且高龄组患儿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延长(P<0.05);但远期随访低龄组患儿主动脉缩窄处压差较高(P<0.05),且主动脉横弓近端Z值及峡部Z值较低(P<0.05);两组患儿术中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缩窄伴弓发育不良患儿应尽早手术。采用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成形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弓发育不良 肺动脉补片 中远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muohistochemical study on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accumulation in venous arterial grafts in rabbits
7
作者 张卫达 朱海龙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kine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 (SMC) proliferation,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various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components accumulation during vein graft remodeling. Methods... Objective: To study the kine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 (SMC) proliferation,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various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components accumulation during vein graft remodeling. Methods: Normal vein and vein graft in carotid arteries were examined on d 4, d 7, d 14, d 60 and d180 after bypass grafting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of cellular proliferatio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cytoskeletal protein production (a-actin SMC), myosin heavy chain (MHO iso-forms, ECM proteins, and histochemistry (hematoxylin eosin and Elastica-van Gieson stain). Results: Normal veins demonstrated an extremely low level of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ed as adult phenotype SM-Cs in media. After bypass grafting, medial SMCs in the graft appeared to be damaged and began to proliferate on d 4, and subsequently migrated and formed the neointima on d 7. Thereafter, the neointima thickened throughout the 180-day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 although the neointimal SMC proliferation decreased after d 14. Meanwhile SMCs underwent a distinct phenotypic change from normal adult type to embryonic type. On d 60, embryonic phenotype SMCs began to return to the adult phenotype, but remain to be present in the neointima for as long as 180 d. ECM components including type I collagen, heparin sulfate proteoglucan (HSPG), and dermatan sulfate proteoglcan (decorin) were detected within the neointima on d 7. Thereafter, the accumulation of ECM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with time. On d 180, a large amount of ECM components were found in the neointima. HSPG mainly accumulated in the superficial and cellular region of the neointima , decorin, on other hand, located in hypocellular area deep in neointima. Type I collagen scatted in both regions. The elastic fibers became rich and arranged continuously in the neointima. Conclusion: The neointima of vein graft was initially formed by proliferation of the embryonic-type SMCs and then thickened infinitely due to ECM accumulation. Prolonged existence of the embryonic-type SMCs in the neointima may contribute to ECM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e in the neointima thickness infinitely, which may predispose accelerated stenosis in the vein gra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ous arterial grafts t smooth muscle cell extracellular matrix RE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曦 王晓武 +5 位作者 马涛 袁彬彬 张本 杨博 林钊明 张卫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二尖瓣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及继发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文中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含房室管畸形病例)451例患者... 目的二尖瓣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及继发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文中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含房室管畸形病例)4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3.5%)术后出现机械性溶血(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二尖瓣少量返流3例、中量返流9例、大量返流4例,其中12例二尖瓣返流束为高流速(Vmax>4m/s)。根据溶血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2组:再手术组(n=10)确诊溶血后1周内接受再次二尖瓣成形术;保守治疗组(n=6)予以血液透析、输血、利尿、碱化尿液、护肝、口服美托洛尔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随访2~36个月,平均(16.0±7.5)个月,对比患者术后心脏超声结果、溶血症状改善程度、心功能水平等。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再手术组全部患者症状迅速消退,痊愈出院;保守治疗组4例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3~11周接受再次手术治疗(行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3例),术后痊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长期保守治疗。接受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维持在I~II级,复查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微量返流10例,少-中量返流3例,无机械性溶血复发;2例长期保守治疗患者,轻中度贫血,尿胆原1+~2+,二尖瓣返流中量,心功能II级,处于亚临床溶血状态。再手术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二尖瓣返流量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组的再次干预发生情况(0 vs 66.7%)及溶血/亚临床溶血发生情况(0 vs 100%)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溶血多发生在二尖瓣成形术后早期,超声可发现具有高剪切力的二尖瓣残余返流,可结合临床血管内溶血症状进行诊断。手术是影响溶血的重要因素。术后出现溶血基本可判定手术失败,应尽早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是最佳选择,保守治疗通常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机械性溶血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