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重塑词与物的关系——论李洱的新现实主义写作
- 1
-
-
作者
张则天
-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河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0年代以来当代小说的古典文学资源研究”(22BZW15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红色经典’评书改编本整理及研究”(24YJCZH434)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跨媒介传播”(2023CWX043)研究成果。
-
文摘
李洱认为:“小说家就是在处理词与物的关系。”①这种观点颇为独特。因为从“人的文学”“人民文艺”及“文学的主体性”这三个与现代文学转型密切相关的话题中可见:中国现代小说的重心一直是处理“人的问题”。李洱却主张小说家注重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人的文学
文学转型
李洱
新现实主义
文学的主体性
词与物
小说家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安忆小说的境遇书写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则天
-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0,共4页
-
文摘
通过对王安忆作品的评论分析,发现影响其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往往是其周围的环境和事件,显然她是一个“境遇”论者。王安忆对境遇的设置往往带有隐喻,在原生境遇和继发境遇中对人的意识、个体精神、人生观进行多元化拆解和建构,人物在螺旋式境遇下形成个性化的人生观、方法论以及命运事件又重新注释人生境遇,在境遇的“虚”与“实”穿越之间达到对社会现实批判的目的。
-
关键词
王安忆
境遇
命运
现实批判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安娜·卡列尼娜》的哲学意蕴管窥
- 3
-
-
作者
张则天
-
机构
太原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3-76,共4页
-
文摘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含有极强哲学韵味的小说,托尔斯泰借着安娜的人生娓娓道出了人生悲剧的奥秘:人生就是一种痛苦。安娜之死不是社会悲剧,而是人性悲剧,这种死是为了"列文的生",是向死而生。结合叔本华的人生如钟、如跑道论调和托尔斯泰曾提到的"圆拱形结构"可图解书中描述的四种家庭模式,从而突显出托尔斯泰隐于书中的人生主张和哲学观。
-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叔本华
家庭模式
-
Keywords
Anna Karenina
Tolstoy
Schopenhauer
family pattern
-
分类号
I5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