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其凤书法作品
1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0-200,共1页
张其凤 字奇峰,号坐忘斋主,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1963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84年毕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朱学达、马世晓、陈振... 张其凤 字奇峰,号坐忘斋主,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1963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84年毕业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朱学达、马世晓、陈振濂等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山东师范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委员会 美术学 中文系 马世晓 陈振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其凤作品欣赏
2
作者 张其凤 《中国书画》 2014年第06Z期122-12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其凤作品欣赏
3
作者 张其凤 《中国书画》 2013年第B05期120-120,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其凤作品欣赏
4
作者 张其凤 《中国书画》 2013年第B04期120-120,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其凤书法作品欣赏
5
作者 张其凤 《中国书画》 2013年第11Z期122-12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其凤作品
6
作者 张其凤 《书法教育》 2018年第3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张其凤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和画谱的编撰与徽宗关系考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其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8,共6页
本文对过去学术界有关《宣和画谱》作者成说辑录了11种,并加以考辨,尤其对一些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错误成说,如谢巍的蔡攸说、余绍宋的"神考说"以及近日学人特别极端的提法——《宣和画谱》编撰与徽宗无关说一一辩正,进一步确证... 本文对过去学术界有关《宣和画谱》作者成说辑录了11种,并加以考辨,尤其对一些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错误成说,如谢巍的蔡攸说、余绍宋的"神考说"以及近日学人特别极端的提法——《宣和画谱》编撰与徽宗无关说一一辩正,进一步确证画谱之编撰与宋徽宗所具有的种种关系,意在消除围绕画谱编撰所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和画谱 宋徽宗 蔡京 神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唐隶书与南宋隶书审美趣尚之变——兼论其蕴含的史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其凤 高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3,108,共7页
盛唐隶书以楷法作隶,以雍容、妍丽、工稳、流美为尚,祛除了自汉末魏晋以来隶书的枯槁之弊,其富贵雍容的神态犹似盛唐之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唐隶书风,从而被誉为隶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这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创新是... 盛唐隶书以楷法作隶,以雍容、妍丽、工稳、流美为尚,祛除了自汉末魏晋以来隶书的枯槁之弊,其富贵雍容的神态犹似盛唐之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唐隶书风,从而被誉为隶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这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创新是最重要的。而一向为人所忽视的南宋隶书家反对盛唐以楷法作隶,以秦汉为宗,作品风貌朴拙,气象开张,可谓汉风余韵,因力纠唐楷对隶书基因改造之弊而受到礼遇。盛唐之后本应顺承盛唐之风的南宋隶书弃唐从汉,使书法史发展的趣味向度走向回溯而非呈直线顺延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书法史审美趣尚走向展开广泛探讨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前后阶段的趣尚之变是规律而非偶然事件。由是出发,我们不难触知到书法史走向的复杂性,从而使我们的书法史研究更加贴近史实本身,并可由此避免我们对史实把握时由简单化思维影响造成的经常性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艺术作品 盛唐隶书 南宋隶书 审美 趣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绘画史五大流变略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以往关于绘画史的编写,所采取视角莫不是以外观内的方法——要么以朝代的分期代替绘画史的分期;要么从实用、礼教、宗教、文学外在于绘画的角度看绘画。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显然不利于揭示绘画史内部嬗变的真相。绘画史的研究要想取得突... 以往关于绘画史的编写,所采取视角莫不是以外观内的方法——要么以朝代的分期代替绘画史的分期;要么从实用、礼教、宗教、文学外在于绘画的角度看绘画。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显然不利于揭示绘画史内部嬗变的真相。绘画史的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重视对绘画史内部绘画性要素导致的绘画风貌所产生流变的研究。笔者发现,如果我们从绘画本身要素相互作用的内部视角来看,自史前文明到近代乃至今日,中国绘画史实际上经历了五次大的流变:以材质的选择为流变内驱力,各材质画种以其不同风貌渐次占据汉代及其以前绘画史主流地位的时期;以与绘画题材相对应技法的完善为突破口,各题材画科纷纷成熟的时期;创作主体身份凸显,文人画、院体画、画工画分野的时期;以地域为特征流派纷呈的时期;异质文化对撞绘画价值观重构时期。这样的绘画史分期,既避免了社会学对绘画史的粗暴干涉又避免了将绘画简单地打上其他学科标签以致使绘画成为其他学科附庸的尴尬地位。此外,以往绘画史的叙述,均使用封闭性单一时间线索,即一个朝代结束,下一个朝代接上。本文使用开放性复式线索,即每次流变的时间段不是前后衔接,而是根据史实,基本上呈错位式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艺术作品 艺术风格 艺术史 五大流变 材质 技法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以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151,64,共8页
所谓"画科"是以画家所描绘题材命名的绘画品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甚至龙鱼画、屋木画、宫室画、舟车画等。考察绘画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画科并非同时涌现出来,它们是渐次不断出现的。时至北宋,各画科均趋于... 所谓"画科"是以画家所描绘题材命名的绘画品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甚至龙鱼画、屋木画、宫室画、舟车画等。考察绘画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画科并非同时涌现出来,它们是渐次不断出现的。时至北宋,各画科均趋于成熟,此时,画科名目也最称繁富,多达数十种。尔后,经过沉淀,以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模式延续下来以至今日。如详绎史实,我们还会发现,与各画科所描绘题材相对应技法的成熟,乃是这一绘画史流变的内驱力,即各画科能否独立设置实取决于该画科所描绘题材技法是否成熟,这是我们美术史尚未有人道及的一个盲区。而甚为有趣的是,这一流变的特性,在对绘画史流变最为敏感的绘画史著作撰写中也被体现出来。正因如此,这一阶段的美术史论家习惯于以画科区分门类来介绍画家,这是与宋以前美术史论家极其不同的一种认知和概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画科 画学学科 绘画技法 绘画题材 中国绘画史 美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喜海对陈介祺的影响考绎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其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1,共4页
陈介祺为咸同以来金石学第一人,已基本为学界所公认。然而我们金石学界对陈介祺的研究仍停留在讨论、证明这一话题的层面上,难免重复累赘之嫌。本文试图冲破这一樊篱,对陈介祺师承刘喜海的史实加以钩沉,以期丰富对陈介祺的学术研究。本... 陈介祺为咸同以来金石学第一人,已基本为学界所公认。然而我们金石学界对陈介祺的研究仍停留在讨论、证明这一话题的层面上,难免重复累赘之嫌。本文试图冲破这一樊篱,对陈介祺师承刘喜海的史实加以钩沉,以期丰富对陈介祺的学术研究。本文分别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刘喜海在同道心目中的地位、刘喜海藏品为陈介祺购藏使用以及陈介祺对刘喜海收藏特点所带有的模仿痕迹、陈介祺治学精神与刘喜海的诸多相似之处等四个方面在排比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考绎,论证了年长陈介祺二十岁且享名甚早的刘喜海对晚辈陈介祺的治学、收藏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喜海 陈介祺 封泥 古泉 《长安获古编》 《古泉苑》 《海东金石苑》 《嘉荫簃论泉绝旬》 《簠斋尺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进程的考察——兼论宋徽宗的重要作用(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74,99,共20页
中国画与西画相比,其外部特征最明显的差异,除了工具材料的不同外,莫过于国画逐渐形成的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中国绘画特色。这种强调画家综合学养的做法,是中国绘画体系与西方绘画体系相比最独具特色的一个特点。本文试图主要通过图像分析... 中国画与西画相比,其外部特征最明显的差异,除了工具材料的不同外,莫过于国画逐渐形成的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中国绘画特色。这种强调画家综合学养的做法,是中国绘画体系与西方绘画体系相比最独具特色的一个特点。本文试图主要通过图像分析的角度,再辅之以文献与实物佐证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进程加以系统地梳理:1、诗文与画面结合的前奏——帛画、壁画、画像石、造像题记等文字与图像结合的考察;2、徽宗以前及其同时的院体画家落款用印方式考察;3、文人画家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形成踪迹考察;4、徽宗对诗书画印整合所取得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诗书画印一体化 画工画 院体画 文人画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进程的考察——兼论宋徽宗对此进程的重要作用(上)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国画与西画相比,其外部特征最明显的差异,除了工具材料的不同外,莫过于国画逐渐形成的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中国绘画特色。这种强调画家综合学养的做法,是中国绘画体系与西方绘画体系相比最独具特色的一个特点。鉴于国人对诗书画印一体化的... 国画与西画相比,其外部特征最明显的差异,除了工具材料的不同外,莫过于国画逐渐形成的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中国绘画特色。这种强调画家综合学养的做法,是中国绘画体系与西方绘画体系相比最独具特色的一个特点。鉴于国人对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进程迄今无人做系统的梳理工作。本文试图主要通过图像的角度,再辅之以文献与实物佐证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进程加以系统地梳理:诗文与画面结合的前奏——帛画、壁画、画像石、造像题记等文字与图像结合的考察;徽宗以前及其同时的院体画家落款用印方式考察;文人画家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形成踪迹考察;徽宗对诗书画印整合所取得巨大成就。庶几以有补于我国绘画史的研究于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书画印一体化 画工画 院体画 文人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书法创作无法漠视的三大情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其凤 《书画艺术》 2009年第2期26-29,共4页
当下书法创作无法漠视的三六情境是书法的历史腐境,书法的批评语境与书法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笔者认为,书法的历史情境为当下书法创作预设了种种限制,只有成功地超越这些限制,当下书法才能获取生存权。当下书法的批评语境与当下的书... 当下书法创作无法漠视的三六情境是书法的历史腐境,书法的批评语境与书法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笔者认为,书法的历史情境为当下书法创作预设了种种限制,只有成功地超越这些限制,当下书法才能获取生存权。当下书法的批评语境与当下的书法相伴而生,漠视了批评语境的存在,一任批评语境中不利当下书法发展的因素蔓延,将对当下书法的健康发展产生重重阻碍作用。社会情境对当下书法的制约丝毫不亚于前二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当下书法的脉动能否与社会情境同频共振,才是当下书法获得当代性,打上时代印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创作 社会情境 漠视 批评语境 历史情境 书法发展 阻碍作用 生存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1981-2016)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三大阶段评述
15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9,共8页
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暨1981年5月至2016年5月中国书坛这36年的发展历程加以审视,就会发现:书协、展览、教育,这三个词汇,成为见证这一历程的关键词。具体而言,中国当代书法的复兴之路以各级书协机构的建立尤以中国书协的建立为起点,... 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暨1981年5月至2016年5月中国书坛这36年的发展历程加以审视,就会发现:书协、展览、教育,这三个词汇,成为见证这一历程的关键词。具体而言,中国当代书法的复兴之路以各级书协机构的建立尤以中国书协的建立为起点,以如火如荼的展览热为标志,以逐渐升温的教育热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在目前则以展览热降温,教育热升温为转型的特殊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史 书法家协会 书法创作 展览 书法教育 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画家吴、齐、潘比较谈
16
作者 张其凤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7-188,共2页
在二十世纪三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中,潘天寿是新浙派的真正缔造者与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在传统书画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奋然成为最重要的捍卫者。他的努力终于酿成新浙派的蔚然兴起与中国美院在国画、书法方面的孤峰独秀局面,而... 在二十世纪三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中,潘天寿是新浙派的真正缔造者与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在传统书画面临灭顶之灾之际,奋然成为最重要的捍卫者。他的努力终于酿成新浙派的蔚然兴起与中国美院在国画、书法方面的孤峰独秀局面,而吴、齐却因种种原因在这个方面乏善可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酬 创作 新浙派 捍卫者与承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
17
作者 张其凤 《江苏教育》 2021年第13期1-1,共1页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它根植于传统文化,又指导着传统文化的一切。因此,只有我们了解了中国书法与哲学的紧密关系,才会知道学习书法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讲“道通为一”。说到底,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它根植于传统文化,又指导着传统文化的一切。因此,只有我们了解了中国书法与哲学的紧密关系,才会知道学习书法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中国哲学讲“道通为一”。说到底,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而生命意识则是贯穿书法艺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首先从工具材料来讲,中国书法使用的墨,含有很多中药药材,我们常用“墨香扑鼻”来形容欣赏、品读书法作品时,作品弥漫出来的品格气息;其次从功用来看,中国书法素有养生功效,许多人退休后便寄兴书画,好像也颇有助于说明这一问题;最后从我们描述一幅书法作品优劣所使用的词汇来看,也可以感受到生命意识的存在。如赞美好的书法作品会使用“灵动多姿”“活力四射”一类词汇,而评论差的作品,我们则用“僵死”“板滞”等一类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材 书法作品 工具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 道通为一 生命哲学 养生功效 墨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书法教育体系的建构与意义
18
作者 张其凤 《江苏教育》 2016年第61期21-22,共2页
当代书法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教育体系。书法教育肩负着让书法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普及到提高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为中国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个全民性坚实基础的重责。因此,由国家意志和书法界自身构... 当代书法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教育体系。书法教育肩负着让书法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普及到提高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为中国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个全民性坚实基础的重责。因此,由国家意志和书法界自身构成了书法教育趋热的内动力,当代书法教育必然会走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教育 中小学 传承 教学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身份及文人画种的新审视
19
作者 张其凤 《中国书画》 2008年第4期61-63,共3页
当我们关注文人画时,难免会有一些困惑:譬如,唐寅比沈周、文徵明更具有文人身份——诗比他们好,才气比他们大,文人的风流特点也远比他们突出,文、沈是文人画家,为什么唐寅却不是?齐白石并不是真正的文人。
关键词 文徵明 院体 中国绘画史 明四家 邓椿 美术史论 士夫画 南北宗 画继 圣朝名画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墉的书法艺术与历史地位
20
作者 张其凤 《书画艺术》 2010年第2期49-56,共8页
一、刘墉书法艺术欣赏 刘墉书法初看确实不美,坦率而言,笔者也是在研究数年后才逐渐体会出刘墉书法作品的魅力。刘墉书作外表示人以朴拙,内涵却十分深厚。从人类历史进程一面来讲,他的书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到灿熟时期的产物。中... 一、刘墉书法艺术欣赏 刘墉书法初看确实不美,坦率而言,笔者也是在研究数年后才逐渐体会出刘墉书法作品的魅力。刘墉书作外表示人以朴拙,内涵却十分深厚。从人类历史进程一面来讲,他的书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到灿熟时期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因而其文化的酝酿发展历程也较之西欧要长久,其成熟程度当然也就远远超过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历史进程 刘墉 中国封建社会 社会文化发展 艺术欣赏 书法作品 成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