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农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世举
张候平
+3 位作者
李彤
申兰艳
徐由春
韩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1-1418,共8页
以9a田间定位试验作为基础,分析深松耕(CPT)、免耕(ZT)和翻耕(PT)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理化指标、细菌丰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麦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土壤水...
以9a田间定位试验作为基础,分析深松耕(CPT)、免耕(ZT)和翻耕(PT)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理化指标、细菌丰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麦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土壤水分显著提高了6.5%和9.7%,有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40.5%和31.9%,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34.9%和34.3%,脲酶活性提高了14.1%和12.8%。pH降低3.4%和2.2%,深松耕和免耕下细菌丰度也显著降低。相较于翻耕,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效应并不一致,深松耕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提高了7.6%,而免耕处理下降低了7.6%。因此,深松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扰动,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作物产量,是西北旱区一种较为合理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旱作麦田
土壤特性
细菌丰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旱作农田春玉米生长及残膜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
11
2
作者
丁云鹏
潘文辉
+2 位作者
龙美
张候平
温晓霞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096-1104,共9页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影响作物产量,且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均与其回收相关,而前人多为单因素研究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2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以双因素耦合...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影响作物产量,且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均与其回收相关,而前人多为单因素研究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2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以双因素耦合效应对春玉米生长及揭膜回收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地膜厚度:0.008(H1)、0.010(H2)、0.012 mm(H3),2个揭膜时间:抽雄期(T1)、收获后(T2),共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地膜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期至抽雄期不涉及揭膜时间的影响,故只分析地膜厚度对各指标的影响,2 a的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H3>H2>H1;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双因素分析表明,2 a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温度以H3T2处理最高,而干物质积累量以H3T1处理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地膜回收率均以H3T1处理最高。因此,0.012 mm厚度地膜覆盖(H3)和抽雄期揭膜(T1)是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玉米既增产又生态环保的一种理想覆膜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揭膜时间
春玉米生长
产量
地膜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农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世举
张候平
李彤
申兰艳
徐由春
韩娟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出处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1-1418,共8页
基金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ZDXM-NY-002)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1-09)~~
文摘
以9a田间定位试验作为基础,分析深松耕(CPT)、免耕(ZT)和翻耕(PT)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理化指标、细菌丰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麦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土壤水分显著提高了6.5%和9.7%,有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40.5%和31.9%,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34.9%和34.3%,脲酶活性提高了14.1%和12.8%。pH降低3.4%和2.2%,深松耕和免耕下细菌丰度也显著降低。相较于翻耕,深松耕和免耕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效应并不一致,深松耕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提高了7.6%,而免耕处理下降低了7.6%。因此,深松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扰动,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作物产量,是西北旱区一种较为合理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旱作麦田
土壤特性
细菌丰度
产量
Keywords
Tillage method
Dryland area
Soil characteristics
Bacterial abundant
Yield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旱作农田春玉米生长及残膜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
11
2
作者
丁云鹏
潘文辉
龙美
张候平
温晓霞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出处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096-1104,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901102)。
文摘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影响作物产量,且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均与其回收相关,而前人多为单因素研究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连续进行了2季的春玉米田间试验,以双因素耦合效应对春玉米生长及揭膜回收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地膜厚度:0.008(H1)、0.010(H2)、0.012 mm(H3),2个揭膜时间:抽雄期(T1)、收获后(T2),共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地膜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期至抽雄期不涉及揭膜时间的影响,故只分析地膜厚度对各指标的影响,2 a的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H3>H2>H1;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双因素分析表明,2 a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温度以H3T2处理最高,而干物质积累量以H3T1处理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地膜回收率均以H3T1处理最高。因此,0.012 mm厚度地膜覆盖(H3)和抽雄期揭膜(T1)是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玉米既增产又生态环保的一种理想覆膜管理模式。
关键词
地膜厚度
揭膜时间
春玉米生长
产量
地膜回收率
Keywords
film thickness
film-uncovering time
spring maize growth
yield
residual film recycling rate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耕作方式对西北旱作农田土壤特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刘世举
张候平
李彤
申兰艳
徐由春
韩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膜厚度与揭膜时间对旱作农田春玉米生长及残膜回收的影响
丁云鹏
潘文辉
龙美
张候平
温晓霞
《山西农业科学》
202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