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模式与能源强度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修凡 《北方金融》 2021年第10期22-30,共9页
本文从绿色金融市场视角构建自主创新和模仿与引进创新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门槛模型,探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分析我国能源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和行业及区域异质性,进而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我国能源... 本文从绿色金融市场视角构建自主创新和模仿与引进创新两种技术创新模式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门槛模型,探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分析我国能源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和行业及区域异质性,进而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能源强度整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能源强度降低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受到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影响,在不同创新模式下,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存在差异。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模仿与引进创新模式贯穿整个生产与创新过程,并适时开发自主创新模式,关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对能源强度降低的驱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 绿色金融市场 能源强度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情景预测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范德成 张修凡 《中外能源》 2021年第8期11-19,共9页
中国的碳减排约束目标已从单一的碳排放强度目标逐渐过渡到强度与总量双控目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探究产生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 中国的碳减排约束目标已从单一的碳排放强度目标逐渐过渡到强度与总量双控目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探究产生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和比重是碳排放的直接来源,人口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弱,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碳排放总量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选取区域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建立PSO-BP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对2020~203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在基准情景与低碳情景下,中国各省区基本能够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的低碳减排目标,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可率先在2021~2025年完成碳达峰,部分欠发达在低碳情景下达峰依然晚于2030年,但增长率持续减小近零增长,有望在2035年之前实现达峰。中国要利用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合理设计排放配额;要对重点领域和行业依据规划方案明确减排目标;鼓励建立"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在提前完成达峰目标的同时带动其他地区;设立监督追踪体系,保障达峰与强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 低碳情景 碳达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减排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3
作者 张修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1-50,共10页
以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2005-2022年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碳减排影响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运行的减排态势、减排机理与关键要素的演进逻辑,整体把握碳排放权交易... 以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2005-2022年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碳减排影响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运行的减排态势、减排机理与关键要素的演进逻辑,整体把握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动态发展态势和演化规律,为我国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发挥区域碳减排潜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碳减排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