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分析——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俊莹 梁山 李启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3-215,共3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整理、注重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耕地保护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科技视频数据库建设分析及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斐 张俊莹 李哲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在分析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同时初步探讨数据库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农村 科技 视频 数据库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减施对稻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俊莹 赵立琴 +3 位作者 吴金花 庞晨 李鹏绯 焦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探究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五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单施氮肥、单施秸秆、秸秆还田+100%氮肥、秸秆还田+减氮10%、秸秆还田+减氮20%、秸秆还田+减氮3... 为探究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减施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五年定位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单施氮肥、单施秸秆、秸秆还田+100%氮肥、秸秆还田+减氮10%、秸秆还田+减氮20%、秸秆还田+减氮30%,以不施秸秆及氮肥为对照,比较各处理0~20、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土层全氮含量提高了6.25%、25.61%,全钾含量提高了9.65%、4.68%;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其他秸秆还田+氮肥处理相比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秸秆还田+100%氮肥处理相比上、下两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7.37%、15.69%,有效磷提高了3.74%、19.87%,速效钾提高了4.64%、30.76%;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秸秆处理相比可以提高0~20 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还田+减氮10%处理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氮量超过10%时,氮量减少,水稻产量降低。在该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减氮10%为适合的水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减施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芯基质预处理方式对猴头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范博文 张俊莹 +1 位作者 赵长江 李佐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8-14,共7页
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研究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对猴头菌菌丝及子实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将猴头菌接种到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芯培养料上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重量及胞外酶活性等指标。... 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研究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对猴头菌菌丝及子实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将猴头菌接种到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芯培养料上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重量及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玉米芯中,秸秆发酵剂处理的子实体干重和菌丝生长速度两个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发酵剂处理可以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漆酶的活性;发酵处理可以提高菌丝分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玉米芯基质碳氮比在32∶1~41∶1之间,猴头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玉米芯 子实体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中深层低含H2S气井油套管选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幸雪松 邢希金 +3 位作者 张俊莹 范白涛 耿亚楠 陈长风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1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解决渤海油田中深层低含H2S井下环境的油套管安全选材问题。方法利用高压釜模拟气井的腐蚀环境,对不同材质的备选油套管钢在不同井深模拟工况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和应力腐蚀开裂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及其能谱仪(EDS)和... 目的解决渤海油田中深层低含H2S井下环境的油套管安全选材问题。方法利用高压釜模拟气井的腐蚀环境,对不同材质的备选油套管钢在不同井深模拟工况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和应力腐蚀开裂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及其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分析或检测腐蚀形貌、腐蚀产物的组成,综合考虑均匀腐蚀和开裂,提出该气田的油套管选材方案。结果碳钢在气田工况下均未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但腐蚀速率高,为0.242~0.6003 mm/a。S13Cr在气田工况下均未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中层开发井工况下的最大腐蚀速率为0.0399 mm/a,深层开发井工况为0.1633 mm/a。超级双相不锈钢2507、镍基合金2535在该气田工况下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低,腐蚀速率分别为0.0122 mm/a及0.0083 mm/a。结论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S13Cr)材质适用于地层温度低于180℃的中层开发井全井段使用,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及2535镍基合金材质适于温度高于180℃的深层开发井,为节约深层开发井的投资,可以考虑采取组合管柱防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井下管柱 选材 高温高压 腐蚀速率 应力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内衬油管在高温高压H2S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海礁 郭玉洁 +2 位作者 张志宏 于延钊 张俊莹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133,共5页
通过对N80油管陶瓷内衬前后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对比,和对N80陶瓷内衬油管耐高温H2S腐蚀试验后陶瓷内衬层形貌观察、截面微观形貌及EDS分析,对金属陶瓷内衬的应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N80油管内衬陶瓷层后,金相组织结果显示有晶粒尺寸变... 通过对N80油管陶瓷内衬前后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对比,和对N80陶瓷内衬油管耐高温H2S腐蚀试验后陶瓷内衬层形貌观察、截面微观形貌及EDS分析,对金属陶瓷内衬的应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N80油管内衬陶瓷层后,金相组织结果显示有晶粒尺寸变大;力学性能上,N80钢管内衬陶瓷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得到提高;高温高压H2S腐蚀试验后,N80油管和陶瓷内衬层的失重率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宏观观察可以看到,试验后陶瓷内衬层出现裂纹,并且试样管边缘处陶瓷内衬层有脱落现象;通过对陶瓷内衬层截面SEM和EDS分析,在陶瓷内衬层内和陶瓷与基体的界面处发现S元素。在经过高温高压H2S腐蚀试验后,陶瓷内衬层的失重率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陶瓷层和陶瓷内层基体仍都发生了H2S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陶瓷内衬油管 金相组织 力学性能 高温高压H2S腐蚀 S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某油田CO2回注井防腐选材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桓榰 李滨 +3 位作者 邢希金 何松 周定照 张俊莹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1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开展腐蚀选材实验,确定经济合理的井下油套管材质。方法分别模拟回注气层(114℃、CO2分压为24.89 MPa、凝析水Cl^–质量浓度为1000 mg/L)、回注水层(117℃、CO2分压为28.39 MPa、凝析水Cl-质量浓度为20000mg/L)工况,利用高温高压釜... 目的开展腐蚀选材实验,确定经济合理的井下油套管材质。方法分别模拟回注气层(114℃、CO2分压为24.89 MPa、凝析水Cl^–质量浓度为1000 mg/L)、回注水层(117℃、CO2分压为28.39 MPa、凝析水Cl-质量浓度为20000mg/L)工况,利用高温高压釜开展室内模拟腐蚀实验,评价3Cr、13Cr、超级13Cr和22Cr双相不锈钢材质。结果3Cr出现严重的均匀腐蚀及点蚀,最大均匀腐蚀速率出现在回注水层工况,达1.0973 mm/a;最大点蚀速率出现在回注水层工况,达0.4241 mm/a。13Cr均匀腐蚀速率较低,最高腐蚀速率为回注气层工况,达0.0274 mm/a;在回注水层工况条件下,点蚀速率较高,为0.3833 mm/a。S13Cr均匀腐蚀速率较低,回注气层工况腐蚀速率最高,达0.0113 mm/a,无点蚀。22Cr均匀腐蚀速率较低,为0.0011mm/a,无点蚀。整体规律为回注水层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大于回注气层,主要腐蚀产物为FeCO3,对13Cr以上管材,主要腐蚀形式为点蚀。结论对CO2回注深井,应尽量选取气层回注。在CO2分压为24.89MPa、地层温度为117℃、地层水Cl^–质量浓度为20000mg/L条件下,推荐选用超级13Cr为回注井管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回注 井下管材 防腐选材 降低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