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俊列 徐学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40-42,共3页
源起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进行了诸多的批判和诘难,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知识观的批判,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认识依据。故以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依据,从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论述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 源起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进行了诸多的批判和诘难,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知识观的批判,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认识依据。故以分析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依据,从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论述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教学思维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探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俊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8-31,共4页
教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教学研究由传统的工具论认识转变为文化本体论认识,为认识教学本体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对教学文化之研究首要在于厘清其内涵,当前之研究对此尚有不足,在分析教学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可从认识论、主体、阶层、表现... 教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教学研究由传统的工具论认识转变为文化本体论认识,为认识教学本体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对教学文化之研究首要在于厘清其内涵,当前之研究对此尚有不足,在分析教学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可从认识论、主体、阶层、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把握教学文化的研究视角。教学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是人的自由解放的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可以将教学文化变迁的形态分为展示性教学文化、传递性教学文化、探究性教学文化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1年第9期1-1,共1页
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幅画要有“意境”。有了意境,作品就具有了生命力与想像力。而做人亦是如此,需要追寻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人对自我如何安身立命的自觉意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自我审思。
关键词 教师 人生价值 “境界” 自觉意识 安身立命 想像力 意境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懂了生活便是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6年第7期12-14,共3页
教育,说到底乃是以自觉而觉人。教师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在对自我生活的体悟与反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自觉,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自觉。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道难解的题目。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想努力地弄清楚生活的真实含... 教育,说到底乃是以自觉而觉人。教师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在对自我生活的体悟与反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自觉,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自觉。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道难解的题目。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想努力地弄清楚生活的真实含义。但是生活似乎与伟大、聪明无关,生活对于谁都一样,要的是毕生的体验与付出。因此,不同的人对生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引导学生 自觉 聪明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之深,则行之远——读《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有感
5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0年第6期42-43,共2页
不管我们是否在思考,或是在寻求解决办法,毫无疑问,我们至少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学生厌学、自杀、人生价值观迷失、生命感虚无、课堂缺乏活力、创造力缺失等问题。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然... 不管我们是否在思考,或是在寻求解决办法,毫无疑问,我们至少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学生厌学、自杀、人生价值观迷失、生命感虚无、课堂缺乏活力、创造力缺失等问题。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然而我的思考无法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感到了自身以及所关爱和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助、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存在 关怀 人生价值观 教育研究者 学生厌学 教育事业 生命感 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性的三个维度
6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2年第3期22-23,共2页
一、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是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学没有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任务,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效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认为该故事有假,
关键词 认知维度 有效性 《我的战友邱少云》 有效教学 学习任务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化之功,善莫大焉
7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4年第4期58-58,共1页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陷入对自我职业与人生的困惑与焦灼之中。而我深切地知道,这也是当今一些老师共有的心态。教师不仅忍受着清贫的生活,更要承受各方的压力。于是,我们往往会这样追问自己:难道教师真的就注定要甘于清贫吗?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陷入对自我职业与人生的困惑与焦灼之中。而我深切地知道,这也是当今一些老师共有的心态。教师不仅忍受着清贫的生活,更要承受各方的压力。于是,我们往往会这样追问自己:难道教师真的就注定要甘于清贫吗?教师注定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吗?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究竞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教师 清贫 老师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生活即做科研
8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4年第7期76-79,共4页
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生活”很普通,而“科研”很神圣,两者之间似乎不该如此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实际上。庄子已对这种认识做出了批判,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 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生活”很普通,而“科研”很神圣,两者之间似乎不该如此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实际上。庄子已对这种认识做出了批判,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日道在屎溺。若是明白了庄子讲的这个道理,那么,品生活即做科研,这个论题就毫无疑问是立得住脚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 生活 定势思维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斯贝尔斯兴发教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海涛 张俊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5,共4页
兴发教学是唤起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向的教学。雅思贝尔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对学生身体和情感唤醒的重要性,提出兴发教学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应该以自我意识的唤醒为前奏,而教学的过程则是师生身体与灵魂参与的对话场... 兴发教学是唤起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向的教学。雅思贝尔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对学生身体和情感唤醒的重要性,提出兴发教学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应该以自我意识的唤醒为前奏,而教学的过程则是师生身体与灵魂参与的对话场域,教学应该以回归生活的方式进行。借鉴雅思贝尔斯的兴发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爱开始,找准学生的趣味点,把握学生的趣味度,并在教学中做到"兴发"与"启发"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发教学 雅斯贝尔斯 教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策探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茹宗志 张俊列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1,共3页
大众化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一方面,高等教育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高等教育要解决继续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在现阶段可从改变投资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树立经营... 大众化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一方面,高等教育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高等教育要解决继续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在现阶段可从改变投资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树立经营高等教育理念,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筹资办学;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生态型循环利用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高等教育 教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观转型到文化变革:课堂教学改革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海涛 张俊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3-18,共6页
从教师的知识观转型来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进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人们思考与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范式。尽管此种范式有其实践必要性,但也存在易于固化人们对教学改革的简单化印象,容易导致教学改革的重心落在教师身上,难于脱离"知识... 从教师的知识观转型来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进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人们思考与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范式。尽管此种范式有其实践必要性,但也存在易于固化人们对教学改革的简单化印象,容易导致教学改革的重心落在教师身上,难于脱离"知识人"培养的窠臼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文化变革的视角认识教学改革,通过关注教学改革的文化关系、培育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认同师生身份文化,将单一的基于知识观转型的教学改革转到复杂的文化变革上,从而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观转型 文化变革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之境美
12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5年第7期1-1,共1页
“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之境美,乃是以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诗意的态度,去追寻审美人生的成就。然在达至审美人生的途径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儒、道、释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方法。由此,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始终... “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之境美,乃是以审美的思维方式和诗意的态度,去追寻审美人生的成就。然在达至审美人生的途径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儒、道、释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方法。由此,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始终充满着美学意义上的生命感。说到底,中国文化乃是完善人性。达至美之境界的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生 中国文化传统 “境界” 美学意蕴 思维方式 文化主流 中国传统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与文化
13
作者 张俊列 《今日教育》 2012年第7期85-86,共2页
文人与侠客的关系很有点意思,有些侠客是文人,有些文人是侠客,而要把一个文人刻画成侠客,往往就是能喝酒的文人。
关键词 喝酒 文化 文人 侠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