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腐殖质改性材料的特性及其在滴灌方式下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1
作者 陈卓 张丛志 +2 位作者 张佳宝 赵炳梓 潘慧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71,共13页
探讨了通过不同加工方法获得的两种天然腐殖质改性材料在滴灌条件下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首先,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了天然腐殖质材料砂磨液(M1)和全水溶硝基腐殖酸钾(M2)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然后在田间试... 探讨了通过不同加工方法获得的两种天然腐殖质改性材料在滴灌条件下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首先,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了天然腐殖质材料砂磨液(M1)和全水溶硝基腐殖酸钾(M2)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然后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滴灌施用不同浓度(0.2、0.4、0.6、0.8、1.0、1.5、2.0 g·L^(-1))和用量(650、1300、1950 L·hm^(-2))的两种材料,研究了玉米植株的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M1和M2在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方面有显著区别。M1的分子量较高,结构复杂;M2的分子量较低,但腐殖质活性组分含量更高。2)尽管施用M1和M2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显著提升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特别是M2,当其浓度为1.0g·L^(-1)、用量为1300或1950L·hm^(-2)时,玉米植株的生物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40.11%、40.74%,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25.75%、27.45%。总体而言,滴灌施用M1和M2两种材料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其中M2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生长潜力。综合成本等因素,建议在田间施用M2,浓度为1.0 g·L^(-1)、用量为1300 L·hm^(-2)的组合。本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腐殖质材料 化学组成 微观结构 滴灌 玉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腐殖质材料土壤改良的设施姜地青枯病防治研究
2
作者 朱良辉 张丛志 +2 位作者 潘慧 王红叶 张佳宝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有机物料(CK)、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MT)、施用有机肥(OF),探究天然腐殖质材料对连作姜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组成和生姜青枯病病情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T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物理结构,与C...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有机物料(CK)、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MT)、施用有机肥(OF),探究天然腐殖质材料对连作姜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组成和生姜青枯病病情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T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物理结构,与CK相比,容重从1.35 g/cm^(3)降至1.16 g/cm^(3),降低了14.1%;同时大团聚体含量得到显著提高,MT处理中>2 mm团聚体含量提高了56.8%,2~0.25 mm团聚体含量提高了59.6%。在扩充养分库容上,MT和OF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养分有效性。同时,MT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 H。此外,与CK处理相比,MT处理显著增产155%。土壤理化性质与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指标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CK处理相比,MT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α、β多样性,其细菌群落变化主要由全氮和0.25~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驱动。细菌共现网络发现,天然腐殖质材料能够促进土壤中细菌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中细菌网络的模块多样性,强化细菌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生姜病情指数主要与Peribacillus_31373、Gaiella、AG11细菌直接相关,本试验中天然腐殖质材料处理主要通过影响Peribacillus_31373、Gaiella、AG11细菌进而抑制青枯病发病情况。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施用天然腐殖质材料能有效改善设施姜地物理结构变劣、养分库容减小的问题,提高生姜产量,并显著缓解生姜青枯病的发病情况,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养分指标、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中重要菌属的丰度来抑制青枯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青枯病 设施蔬菜 天然腐殖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膨润土对黄绵土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张咏琪 马东豪 +3 位作者 谢越 霍亚文 杨熙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1026,共9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施有机物料、膨润土与有机物料配施两种处理模式,探究了膨润土添加对黄绵土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单施有机物料的秸秆还田(S)、施用有机肥(O)、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SO)、木本泥炭+生物激发剂(WE)处理均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4.0%、30.5%、23.9%、30.8%,且在配施0.2%的膨润土(B)后有机碳增加量可进一步提高到14.8%(BS)、35.1%(BO)、26.2%(BSO)、31.8%(BWE);(2)添加膨润土的秸秆还田处理(BS)和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BSO)较CK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团聚体(>0.25 mm)的质量分数(增幅分别为7.8%和8.3%),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增强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3)膨润土添加可以较为明显地提升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B、BS、BO、BSO、BWE处理下MAOC含量较CK、S、O、SO、WE处理分别提升了20.6%、28.2%、9.5%、9.6%、1.4%,且配施有机肥还可以同时提升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其中BO和BSO处理分别比O和SO处理提升了16.9%和11.7%;(4)膨润土的添加可以通过提高土壤矿物结合态碳饱和容量,降低土壤碳饱和亏缺量,提高土壤固碳速率。此外,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发现,碳酸钙是碱性钙质土壤有机碳饱和亏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膨润土的添加有利于缓解碳酸钙对有机质积累的负效应。总之,添加膨润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钙质土 干旱半干旱区 地力提升 土壤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掩埋配施氮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刘明凤 周桂香 +3 位作者 张佳宝 张丛志 薛载琦 赵占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4-1385,共12页
为揭示典型潮土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网络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选择长期小麦-玉米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试验地为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态网络等方法,阐明秸秆掩埋配施不同氮肥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细菌网络共存关系以及与土壤养分... 为揭示典型潮土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网络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选择长期小麦-玉米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试验地为对象,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态网络等方法,阐明秸秆掩埋配施不同氮肥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细菌网络共存关系以及与土壤养分的关联。结果表明:(1)与秸秆移除且不施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了土壤TN、SOC、AP、AK和NO^(-)_(3)N-含量(P<0.05)。秸秆掩埋配施氮肥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施用量处理的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H、SOC和TN等因子驱动了细菌群落结构变异。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是潮土细菌群落的主要优势菌门。(3)共现网络分析得到4个主要的生态集群,均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相关性。模块1中物种丰度与SOC、TN、TP、NO^(-)_(3)N-、AP和A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模块2和模块3中物种丰度与大部分养分含量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通过调节细菌生态关系,从而调控土壤肥力。研究结果可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细菌群落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水铁矿复合物提升新整治耕地土壤有机碳的效应
5
作者 郑延云 余正洪 +4 位作者 张佳宝 张丛志 马东豪 陈林 周桂香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4-1191,共8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秸秆(S)、生物质炭(B)、木本泥炭腐殖酸(HA)和木本泥炭腐殖酸-水铁矿复合物(HA-Fe)对新整治耕地红壤、滨海盐土和黄绵土有机碳的提升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4种物料均显著提升了3种土壤的总有...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秸秆(S)、生物质炭(B)、木本泥炭腐殖酸(HA)和木本泥炭腐殖酸-水铁矿复合物(HA-Fe)对新整治耕地红壤、滨海盐土和黄绵土有机碳的提升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4种物料均显著提升了3种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但培养100 d时,HA、B和HA-Fe处理的提升效果分别是S处理的3.1倍~4.3倍、3.1倍~3.8倍和3.0倍~4.0倍;在培养360 d时,HA、B和HA-Fe处理的提升效果分别是S处理的3.0倍~7.1倍、2.9倍~6.2倍和2.9倍~6.3倍。B和HA处理对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升效果则弱于S处理。相比于S、B和HA处理,HA-Fe处理同时具备大幅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碳的能力,然而其对土壤活性易氧化碳的提升效果远小于S处理。本研究结果揭示,木本泥炭腐殖酸-水铁矿复合物具有更良好的快速提升新整治耕地有机质的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与易分解有机质配合施用以更全面地提升土壤活性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泥炭 土壤有机质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固碳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腐殖质材料对低品位磷矿粉水溶性磷的促释效果
6
作者 杨强 张丛志 +5 位作者 张佳宝 陈卓 潘慧 李健鹏 张灿 谭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8-1098,共11页
低品位磷矿开发应用困难的关键问题在于其活化释放困难以及磷素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将不同添加量的天然腐殖质材料及其衍生物作为促释材料,采用连续水浸提法、X-射线衍射以及红外光谱分析了促释材料对低品位磷矿粉的水溶性磷释放特性以... 低品位磷矿开发应用困难的关键问题在于其活化释放困难以及磷素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将不同添加量的天然腐殖质材料及其衍生物作为促释材料,采用连续水浸提法、X-射线衍射以及红外光谱分析了促释材料对低品位磷矿粉的水溶性磷释放特性以及磷矿粉的结构与成键变化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磷矿粉与促释材料在最优配比下的生物肥效。结果表明:随着促释材料添加量的提高,水溶性磷的释放也呈现增加趋势,当天然腐殖质材料和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分别与低品位磷矿粉混合的质量比为20︰80时,5次水溶性磷释放总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54倍和1.72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腐殖质材料或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混合低品位磷矿粉经过5次浸提后,P2O5和Ca(PO3)2对应的特征衍射峰出现显著下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腐殖质材料或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混合低品位磷矿粉经过5次浸提后,可明显看到位于966 cm^(-1)3-处PO_(4)对称伸缩振动v1吸收峰消失,同时位于1127、673和612 cm^(-1)3-处PO_(4)非对称伸缩振-2-动v3吸收峰、H2PO_(4)相关吸收峰和HPO_(4)相关吸收峰强度均显著下降。盆栽试验进一步表明,天然腐殖质材料或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作为一种优质有机物料按照6 g·kg^(-1)或9g·kg^(-1)的施用量同时与低品位磷矿粉按照20︰80的质量比混合后可显著提升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同时可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天然腐殖质材料按9 g·kg^(-1)的施用量同时与低品位磷矿粉按20︰80的质量比混合,在播种后第14、30、60天土壤有效磷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了29.86%、29.47%、36.48%,土壤有机质分别较CK增加34.16%、8.05%、47.40%。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按9 g·kg^(-1)的施用量同时与低品位磷矿粉按20︰80的质量比混合,在播种后第14、30、60天土壤有效磷分别较CK增加了36.97%、94.44%、34.51%,土壤有机质分别较CK增加27.29%、14.57%、45.41%。天然腐殖质材料或HNO3处理天然腐殖质材料呈酸性、高比表面积、腐殖质含量高、活性官能团数量多等特性是提升低品位磷矿粉的水溶性磷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腐殖质材料 低品位磷矿粉 水溶性磷 有效磷 扫描电子显微镜 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黄泥土的粘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佳宝 赵诚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2-50,共9页
本试验是以太湖地区两种不同质地的黄泥土为对象,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粘闭土壤和团聚土壤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对粘闭土壤回旱后,如何减轻对旱作物生长的危害做了初步探索。其结果表明:土壤粘闭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水位和渗漏... 本试验是以太湖地区两种不同质地的黄泥土为对象,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粘闭土壤和团聚土壤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对粘闭土壤回旱后,如何减轻对旱作物生长的危害做了初步探索。其结果表明:土壤粘闭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水位和渗漏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淹水不渗漏的盆钵条件下,粘闭土壤对水稻生长的效果优于团聚土壤,特别是对于粘质黄泥土更是如此。但是这种优势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由于渗漏以及其它因素的参与,又可能被模糊。粘闭土壤不利于旱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粘闭土壤回旱后,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通气以及机械强度难以协调。减轻粘闭土壤对旱作物生长的危害,首先考虑通过耕作来恢复土壤结构,但在较高的含水量(大于塑限)时,应以排水增加通气为主,而不能指望通过机械耕作来调节,因为机具的作用只能导致土壤的进一步粘闭。较为适中的措施是免耕结合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土 土壤粘闭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78-182,共5页
作者在较详细地介绍与分析现阶段土壤物理学研究动态及其前沿的基础上,对我国土壤物理学所面临的任务、发展方向提出了见解。其中特别强调了对水平衡、节水农业、土壤结构及全球变化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要重性。
关键词 土壤 物理学 水分 结构 资源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健康耕地建设行动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佳宝 孙波 +2 位作者 骆永明 颜晓元 沈仁芳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第1期21-22,共2页
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要全面实现二十大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必须全面管理耕地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 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要全面实现二十大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必须全面管理耕地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健康耕地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夯实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推进绿色发展,建议将现行的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上升为健康耕地建设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数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服务功能 环境质量 绿色低碳发展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72
10
作者 张玉铭 胡春胜 +3 位作者 张佳宝 董文旭 王玉英 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6-975,共10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CO2、CH4和N2O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据估计,大气中每年有5%~20%的CO2、15%~30%的CH4、80%~90%...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CO2、CH4和N2O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据估计,大气中每年有5%~20%的CO2、15%~30%的CH4、80%~90%的N2O来源于土壤,而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排放或吸收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等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影响土壤和作物生长条件来影响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或吸收。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着手,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生长条件来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达到固碳/氮增汇的目的。对国内外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源/汇强度及其综合温室效应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正确估算与评价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贡献,有助于为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减少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孢霉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秸秆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80
11
作者 宁琪 陈林 +4 位作者 李芳 张丛志 马东豪 蔡泽江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腐生真菌被孢霉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丰度很高,为土壤碳及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成员。然而目前关于土著被孢霉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分离真菌菌株,将... 腐生真菌被孢霉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丰度很高,为土壤碳及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成员。然而目前关于土著被孢霉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分离真菌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序列与基因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较,鉴定出了两株被孢霉菌株,即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和长孢被孢霉(Mortierella elongata)。通过设置盆栽试验,每盆土接种10 g菌剂,研究两株被孢霉对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接种高山被孢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29.0%,长孢被孢霉处理下土壤有效氮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5.5%和81.3%。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被孢霉菌株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两株被孢霉在红壤中抑制了秸秆的降解,并显著改变细菌群落组成。而在砂姜黑土中,被孢霉菌株促进了秸秆降解,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在红壤中,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导致接种处理和对照之间细菌群落差异贡献最大的类群。本研究为土著被孢霉在农业土壤中秸秆分解和养分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孢霉 秸秆降解 土壤肥力 细菌群落 红壤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华北高产农区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玉铭 张佳宝 +4 位作者 胡春胜 赵炳梓 朱安宁 张立周 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2-539,共8页
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通过多组水肥组合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灌溉情况下,氮磷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氮钾配施与磷钾配施增... 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通过多组水肥组合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水、肥对作物产量、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灌溉情况下,氮磷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氮钾配施与磷钾配施增产效果不明显。统计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次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灌溉>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次序为氮肥>磷肥>钾肥>灌溉,只有氮磷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随着施氮量和灌溉量的增加,硝态氮累积峰峰值增加,峰厚度加厚,出现位置加深,且根区外硝态氮含量亦显著增加,极大地提高了硝态氮的淋失风险。适宜氮肥用量与适宜灌溉是减轻硝态氮淋失风险的关键,氮磷配施可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研究区域适宜氮肥用量为每年400 kg(N).hm-2,适宜磷肥用量为每年225 kg(P2O5).hm-2,一般降雨年型全年灌溉量以280 mm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水肥耦合 土壤 硝态氮 淋失风险 累积峰 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研究 Ⅰ.表层残留量及其异构体组成 被引量:59
13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3 位作者 周凌云 朱安宁 夏敏 卢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1-768,共8页
定量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七个县的12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能检测出不同含... 定量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七个县的12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能检测出不同含量水平的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 HCH),平均为4.01±2.21 pg kgll;DDXs(DDXs=4,4’一DDE+4,4’.DDD+2,4’DDT+4,4’一DDT)的检出率为93%,平均含量为11.16±17.29μgkg-1;所有样品的HCHs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50μg kg-1),但有3.1%的样品的DDXs值超过该级标准。与国内的天津、欧洲、美国等农业土壤相比较,黄淮海平原农业土壤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现象总体来说并不严重。HCH的4种异构体中,β-HCH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为2.48±1.88μg kg-1;而4,4’-DDE是4种DDT异构体中含量最高的,平均浓度为6.91±13.67μg kg-1。各化合物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滴滴涕 土表残留量 异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征土壤水分持留曲线的几种模型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9
14
作者 徐绍辉 张佳宝 +1 位作者 刘建立 陈德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8-504,共7页
土壤水分持留曲线指的是土壤体积水分含量与压力水头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土壤水分流动和溶质运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难以从理论上推导出确切的关系式;但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经验公式来描述它... 土壤水分持留曲线指的是土壤体积水分含量与压力水头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土壤水分流动和溶质运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难以从理论上推导出确切的关系式;但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经验公式来描述它,其中比较常用的有:Brooks-Corey(1964)模型,Gardner(1970)模型,van Genuchten(1980)模型和 Gardner-Russo(1988)模型等。在这些模型中都含有许多待求的参数。本文借助于最小二乘法,形成了确定这四个模型中的参数所对应的非线性方程组,并用Picard迭代求解它们。最后,用数值例子说明了这四种模型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持留曲线 模型 适应性 最小二乘法 Picard迭代 土壤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磷素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9
15
作者 信秀丽 钦绳武 +2 位作者 张佳宝 朱安宁 张丛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4-1520,共7页
【目的】研究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潮土全磷、有效磷的演变的影响,为潮土地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封丘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9年)为平台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有机肥(OM)、1/2有... 【目的】研究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潮土全磷、有效磷的演变的影响,为潮土地区农业生产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封丘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9年)为平台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有机肥(OM)、1/2有机肥+1/2化肥(1/20M)、氮磷钾(NPK)、氮磷(NP)、磷钾(PK)、氮钾(NK)和不施肥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及两者比值的演变规律。【结果】所有施磷处理土壤全磷均与试验年份呈显著线性相关,1/2有机肥+1/2化肥、有机肥和氮磷钾处理土壤全磷年均增加量为0.0083、0.0081和0.011 g/kg;各处理2008~2010年3年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大小顺序为PK>OM>1/20M>NPK>NP>CK>NK施磷处理下试验进行的前11年土壤有效磷快速增加,以后达到稳定状态;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土壤有效磷与全磷的比值显著高于氮磷钾处理,试验20年后有机肥处理和1/2有机肥+1/2化肥处理有效磷/全磷是氮磷钾处理的1.9和1.4倍。磷素平衡与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和0.886。磷素盈亏每增加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为2 mg/kg。试验20年后其他理化性质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与有效磷/全磷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结论】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演变都显著受磷素盈亏的影响。在每年P_2O_5投入量相当于135 kg/hm^2时施用化肥更加有利于潮土全磷含量的提高;经过21年的不同施肥处理,平衡施用化肥处理有效磷含量只能维持在7 mg/kg左右这一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依旧需要磷的投入才能维持作物的高产。施用有机肥可以在不增加施磷量的条件下增加作物可吸收利用的磷。因此减少施磷量增施有机肥可能成为潮土地区减肥增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全磷 有效磷 有机肥 化肥 磷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产田状况及改良策略 被引量:47
16
作者 曾希柏 张佳宝 +4 位作者 魏朝富 宇万太 黄道友 徐明岗 徐建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5-682,共8页
从新阶段我国农业、特别是土壤学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低产田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低产田"的界定入手,对我国低产田的状况及其负面影响、低产田形成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主要障碍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从新阶段我国农业、特别是土壤学发展的需求出发,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低产田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低产田"的界定入手,对我国低产田的状况及其负面影响、低产田形成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主要障碍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初步测算了低产田改良的粮食增产潜力等。我们认为"低产田"可以定义为"在现有的正常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条件下,因为耕地本身存在的障碍或者限制因子,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差,产量较当地高产田低30%以上,且年际间变异大的农田"。我国低产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障碍因子较明显等特征,低产田主要的障碍因子包括:有机质贫乏、养分匮乏或失衡、土壤酸化、土壤盐渍(碱)化、沙化、土壤板结、潜育化、表土大量流失、严重干旱、多因子组合。在此基础上,最后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低产田改良研究的重点及有关政策和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改良 策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占辉 张丛志 +2 位作者 蔡太义 刘昌华 张佳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28-1235,共8页
针对黄淮海平原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结构性差、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特征,通过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2年砂姜黑土不同外源有机物料施用处理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空白(CK)、施秸秆(S)、施有机肥(M)、施1/2秸秆+... 针对黄淮海平原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结构性差、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特征,通过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2年砂姜黑土不同外源有机物料施用处理盆栽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空白(CK)、施秸秆(S)、施有机肥(M)、施1/2秸秆+1/2有机肥(SM)、施生物炭(C)、施1/2生物炭+1/2秸秆(CS)、施1/2生物炭+1/2有机肥(CM)和施1/3生物炭+1/3有机肥+1/3秸秆(CSM)],研究了等C、N输入下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生物炭、秸秆、有机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用外源有机物料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19.60%~32.23%,增加饱和含水量7.91%~28.99%、田间持水量10.47%~30.76%,提高耕层土壤总孔隙度10.36%~28.21%,提升全量有机质11.00%~37.00%;并对活性有机质组分(低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高活性有机质增加幅度高达39.22%~83.83%。从有机物料的配比效果来看,CSM处理土壤容重最低,为1.28 g·cm^-1,C、S处理土壤容重分别为1.30 g·cm^-1、1.36 g·cm^-1。CSM处理土壤总孔隙度最大,为58.53%;S、CS、SM处理次之,分别为55.62%、56.90%、54.38%;C、M处理最小,分别为53.18%、50.38%。CS、CM、CSM处理土壤总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为30.76 g·kg^-1、32.99 g·kg^-1、31.45 g·kg^-1;C、S处理相对较低,分别为25.36 g·kg^-1、26.16 g·kg^-1。CS、SM、CS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分别为463.67 g·盆^-1、376.31 g·盆^-1、471.77 g·盆^-1,且差异性显著。可见不同稳定性有机物料施入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玉米产量,生物炭配合秸秆、有机肥还田处理改良土壤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稳定性 砂姜黑土 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生物炭 秸秆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典型壤质潮土中微量元素积累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擎运 张佳宝 +3 位作者 赵炳梓 邓西海 信秀丽 钦绳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4-1113,共10页
研究了1989—2009年间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华北地区典型壤质潮土微量元素全量及有效性的影响。田间试验施肥处理包括:有机肥(OM)、1/2OM+1/2化肥氮磷钾(NPK)、NPK、NP、PK、NK和不施肥(CK),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显示,经过长期不同施肥,... 研究了1989—2009年间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华北地区典型壤质潮土微量元素全量及有效性的影响。田间试验施肥处理包括:有机肥(OM)、1/2OM+1/2化肥氮磷钾(NPK)、NPK、NP、PK、NK和不施肥(CK),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显示,经过长期不同施肥,铁(Fe)、锰(Mn)、铜(Cu)、锌(Zn)等微量元素在表层土壤(0~20 cm)中均有一定积累,与其在不同土层中的迁移有关。形态分级提取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效态铁(DTPA-Fe)、铜(DTPA-Cu)、锌(DTPA-Zn)含量高于其在碱性土壤中的最低标准,而有效态锰(DTPA-Mn)的含量则相对较低;残渣态(Residual-fraction)是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主要形态,分别占其全量的>90%(Fe)、>54%(Mn)、>70%(Cu)、>70%(Zn)。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累通过多种机制提高了有效态、弱酸溶解态(Acid-soluble-fraction)及可氧化态(Oxidizable-fraction)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效缓解了土壤有效态锰含量的不足,抑制了磷与锌的沉淀反应,是影响微量元素形态转化的主要原因。钾肥的施用同样提高了有效态及弱酸溶解态微量元素的含量,但降低了铁、锰在表层土壤中的全量;而磷肥施用则通过沉淀反应降低了有效态及弱酸溶解态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了铜、锌在表层土壤中的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量元素 生物有效性 形态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经验关系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朱安宁 吉丽青 +3 位作者 张佳宝 信秀丽 刘建立 刘恒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268,共6页
利用土壤介电性质间接确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学科领域。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针对我国潮土、风沙土、红壤、水稻土等4种典型土壤,对8种质地土壤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修正了Topp(1980)关系式,... 利用土壤介电性质间接确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相关的学科领域。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针对我国潮土、风沙土、红壤、水稻土等4种典型土壤,对8种质地土壤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修正了Topp(1980)关系式,并确定了Herkelrath关系式校正参数a、b值。结果表明,Topp(1980)关系式对砂壤性潮土、粉砂质黏性潮土、风沙土、黏性红壤含水量的预测误差较大;Topp拟合关系式虽然对Topp(1980)关系式有所优化,但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在含水量的不同范围有时误差较大,特别是对黏性红壤含水量的预测效果较差;Herkelrath拟合关系式对试验的4种类型土壤含水量的预测效果均较好,可以作为相关应用的优先选择;三种关系式对两种质地的水稻土含水量均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03 cm3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介电常数 含水量 经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土、红壤和盐碱地障碍消减技术与产能提升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孙波 朱安宁 +2 位作者 姚荣江 沈仁芳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1247,共17页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我国中低产耕地亟需解决酸化、盐碱、贫瘠、生物功能衰减等问题,全面提升耕地产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潮土、红壤、盐碱土等主要耕地土类,基于长期观测、研究和示范,明确了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和退化调控机制,发展了不同农区耕地质量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针对潮土,阐明了有机质、团聚体和微生物联动的内稳性地力形成机制,研发了农田土壤和作物信息监测的传感设备,集成了厚沃耕层构建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模式。针对红壤,揭示了土壤酸缓冲性提升抑酸机制和关键微生物驱动养分转化机制,研发了抑酸抗酸协同技术和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分类创建了江西省耕地生态培肥和产能提升模式。针对盐碱土,阐明了土壤水盐调控伴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提出盐渍障碍消减与养分增效协同机理与调控技术,创新了滨海盐碱地和河套灌区次生盐渍化生态治理模式。未来研究重点在耕地质量调查与建设管理、耕地土壤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土壤健康管理与生态保护3个方面,突破土壤障碍消减技术瓶颈,研发系列调理剂和生物培肥产品,提升区域模式落地率,建立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红壤 盐碱地 肥沃耕层 酸缓冲性 水氮盐调控 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