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谈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
张伯龄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1
|
|
2
|
杨遇春简论 |
张伯龄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3
|
杨遇春靖边保国有功 |
张伯龄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4
|
杨遇春史事辨 |
张伯龄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5
|
文言实词活用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辨别 |
张伯龄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6
|
文言实词活用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张伯龄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7
|
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其教学 |
张伯龄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0 |
|
8
|
考与《景教碑》有关的人和事 |
张伯龄
|
《文博》
|
1991 |
0 |
|
9
|
橡胶行业主要原料,挥发物的毒性及其对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二) |
张伯龄
汪国华
|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
1989 |
0 |
|
10
|
人体N─亚硝基化合物暴露水平、体内水平及天然营养饮料(世上─宝饮料)降低作用研究概况(2) |
张伯龄
|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
1995 |
0 |
|
11
|
也谈产生共同美感与共鸣的原因 |
张伯龄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12
|
谈谈文言翻译 |
张伯龄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
13
|
人体N-亚硝基化合物暴露水平、体内水平及天然营养饮料(世上-宝饮料)降低作用研究概况(1) |
张伯龄
|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
199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