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菊生 张伟根 +1 位作者 郭乙木 叶笃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通过对45号钢材料在三种不同应力水平下纯弯疲劳试样的拉伸测试,研究了能量耗散随疲劳损伤的变化规律,发现能量耗散这一参量随损伤表现较为敏感,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损伤参量,且该参量能简单、有效地进行损伤完全分析,预计有工程应用... 通过对45号钢材料在三种不同应力水平下纯弯疲劳试样的拉伸测试,研究了能量耗散随疲劳损伤的变化规律,发现能量耗散这一参量随损伤表现较为敏感,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损伤参量,且该参量能简单、有效地进行损伤完全分析,预计有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弯疲劳 损伤 拉伸 能量耗散 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性在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致动器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2
作者 杜设亮 张伟根 傅建中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共3页
本文研究了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中致动器配置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热压电弹性介质的动态控制方程,讨论了各耦合因素对仿生热鲁棒结构控制的影响及致动器的工作机理。在该基础上,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性以优化致动器的放置,... 本文研究了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中致动器配置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热压电弹性介质的动态控制方程,讨论了各耦合因素对仿生热鲁棒结构控制的影响及致动器的工作机理。在该基础上,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性以优化致动器的放置,并用具体算例讨论了热压电致动器在梁上配置对模态可控度的影响,得到了有关致动器配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 热压电耦合效应 可控性 致动器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度/可观度在智能结构热压电致动器/传感器配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杜设亮 张伟根 +1 位作者 傅建中 陈子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87-189,共4页
研究智能结构中热压电致动器 /传感器配置的优化问题。提出了热压电介质的动态控制方程。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度、可观度以优化致动器 /传感器的放置 ,用具体算例讨论了热压电致动器 /传感器的位置和数目对系统可控度、可观度的... 研究智能结构中热压电致动器 /传感器配置的优化问题。提出了热压电介质的动态控制方程。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度、可观度以优化致动器 /传感器的放置 ,用具体算例讨论了热压电致动器 /传感器的位置和数目对系统可控度、可观度的影响 ,由此得到了有关致动器 /传感器配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结构 热压电耦合效应 可控度/可观度 致动器/传感器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的致动器最优配置
4
作者 杜设亮 张伟根 +1 位作者 傅建中 陈子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63-165,共4页
研究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中的致动器放置优化问题。为找到热压电致动器的最优放置 ,提出了热压电介质的主导方程 ,讨论了各耦合因素对仿生热鲁棒结构控制的影响及致动器的工作机理。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性以优化致动器的放置 ,... 研究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中的致动器放置优化问题。为找到热压电致动器的最优放置 ,提出了热压电介质的主导方程 ,讨论了各耦合因素对仿生热鲁棒结构控制的影响及致动器的工作机理。提出目标函数来评价系统可控性以优化致动器的放置 ,并讨论了致动器放置与系统可控性间的关系。基于致动器优化放置的分析结果 ,确定仿生热鲁棒结构中致动器优化放置的准则。因而 ,仿生热鲁棒结构的最佳致动器配置能从可能的致动器配置中得到 ,使系统具有最佳的热鲁棒性和控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热鲁棒结构 热压电耦合效应 可控性 致动器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动理论深度偏移快速算法研究与实现
5
作者 张伟根 林中柏 +1 位作者 徐峰 马在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了使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地震资料正确成像,最终需要应用精确复杂的偏移方法。优良的偏移方法,不仅能适应较大地层倾角变化,而且要求算法的适应范围更广泛.能够处理大的速度变化。随着越来越多地采用多次偏移迭代速度分析方法,要... 为了使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地震资料正确成像,最终需要应用精确复杂的偏移方法。优良的偏移方法,不仅能适应较大地层倾角变化,而且要求算法的适应范围更广泛.能够处理大的速度变化。随着越来越多地采用多次偏移迭代速度分析方法,要求偏移方法趋向于快速计算过程。本文主要研究深度偏移快速计算方法和在中小型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在推导了全倾角波动偏移的方程式后,应用“函数替代法”和“变量分裂法”概括出了全倾角波动理论深度偏移方程组。采用微分方程差分化方法,获得全倾角深度偏移差分方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差分方程矩阵单边化求解方法,简化了差分计算过程,降低了对计算机内存容量的要求。同时,针对计算边界条件的设置,应用了一种新的矩阵快速近似追赶算法,加快了计算求解过程,提高了计算效率。文章的最后,提供了采用快速算法编制的处理软件对模型资料和实际地震测线进行处理的实际记录。计算过程和处理资料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的深度偏移快速算法理论正确,计算过程稳定,计算效率高,处理效果良好。更有意义的是,这种计算方法能够在中小型计算机上实现,有利于深度偏移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 偏移 算法 地震数据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