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德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会恩 《中国文学研究》 1988年第3期96-106,10,共12页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有《文德》一篇专论,以为,“文德”问题是此前未曾明确提出、实则是;“学者所宜深省”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以为章论不确,早在章氏之前一千余年的北魏杨遵彦即已有《文德论》专文,然而杨文惜不见传,仅有《魏书...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有《文德》一篇专论,以为,“文德”问题是此前未曾明确提出、实则是;“学者所宜深省”的重要问题。许多学者以为章论不确,早在章氏之前一千余年的北魏杨遵彦即已有《文德论》专文,然而杨文惜不见传,仅有《魏书·文苑传》上的记载:“杨遵彦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语焉不详,难睹真容。然则“文德”之论究竟始于何时,其渊源流别怎样,有待考辨、梳理。本篇且作尝试,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考辨 渊源 北魏 魏书 《文史通义》 道德修养 “德” 重要问题 “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言意之辩”及其对写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会恩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4期3-10,共8页
一、“言意之辩”的由来和 发展 “言意” 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直接有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并受到了“名辨”之学的推动和影响。 远在《易传·系辞上》就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一、“言意之辩”的由来和 发展 “言意” 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直接有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并受到了“名辨”之学的推动和影响。 远在《易传·系辞上》就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晚年整理《易传》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 “意” 言意之辩 得意忘言 王弼 庄子 刘勰 圣人 书不尽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本体规律浅探
3
作者 张会恩 陈明舒 《经济经纬》 1988年第4期85-89,84,共6页
文章学具有一体两翼的构架,“一体”指文章原理,“两翼”指文章写作和文章阅读.这一构架对显示文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模式极为有利,它是在文章发展流程上建立起来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我们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
关键词 本体系统 文章系统 规律 句子 文字表 文章学 语言环境 文章阅读 文章主旨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文章学思想初探
4
作者 张会恩 钟虎妹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2期72-77,共6页
近代文论史上,刘师培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晚清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国粹学报》上,他的论文是最多的,如《文章源始》、《文章学史序》、《南北文学不同论》、《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等等。通过这些论文,刘师培表明了他对于文章的看法... 近代文论史上,刘师培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晚清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国粹学报》上,他的论文是最多的,如《文章源始》、《文章学史序》、《南北文学不同论》、《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等等。通过这些论文,刘师培表明了他对于文章的看法和对近代文坛现状的不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也因此而成为近代文论史上一位受人议论颇多的文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骈文 文章观 书面语言 文章学 文学观 “和声” 口头语言 “文”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道观”系统疏辨
5
作者 张会恩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3期18-24,17,共8页
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系统中,对于文章之“质”,即内容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曾有过种种看法,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则要算“明道”了。这一写作观有其发生、发展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
关键词 道观 “文” 韩愈 刘勰 文以贯道 自然之道 圣人 儒家之道 征圣 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文关系的纵观
6
作者 张会恩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4期67-73,共7页
质文观,是有关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总观点,它肇始于先秦两汉,成熟于魏晋六朝,并在唐宋之间趋于完善,然后一直迁延到明清近代,这里且作一历史的纵观。
关键词 内容与形式 “质” 刘勰 王逸 辞达而已 王充 孔子 内容形式 魏晋六朝 辞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辨骚”真谛及其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长青 张会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27-30,46,共5页
刘勰撰写《辨骚》一篇的目的何在,《辨骚》与总论四篇的内在联系如何,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怎样,是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特别瞩目的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仁智之见,但也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以求教于读者、专... 刘勰撰写《辨骚》一篇的目的何在,《辨骚》与总论四篇的内在联系如何,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怎样,是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特别瞩目的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仁智之见,但也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以求教于读者、专家。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辨骚》)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刘勰《辨骚》篇的内容分析入手,才能作出切实的回答。 《辨骚》的前半篇列举了汉代刘安、班固、王逸、汉宣、扬雄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分歧很大。这种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辨骚” 《辨骚》 屈原作品 正纬 浪漫主义 艺术特征 《离骚》 雅颂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谈《文心雕龙·时序》札记
8
作者 张长青 张会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28-32,共5页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就是时代顺序的意思,即按时代顺序论述各个时代文学演变发展的情况,说明时代的演变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是一篇探讨文学发展规律的专门论文,集中地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关于文学艺术...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就是时代顺序的意思,即按时代顺序论述各个时代文学演变发展的情况,说明时代的演变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是一篇探讨文学发展规律的专门论文,集中地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关于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周代晚期的孟子曾有“知人论世”之说,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从阅读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文学批评 文心雕龙 史观 时序 发展规律 密切关系 时代发展 演变发展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