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自适应-免疫优化框架下的红松籽物流集散中心选址
1
作者 颜德雯 孙术发 +2 位作者 李兴东 张伊淼 杨旭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121,共12页
【目的】红松籽是中国东北林区高价值林产品的典型代表,对区域农村经济和生态安全具有双重意义。然而,不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严重制约了其产业潜力。现有物流网络研究普遍忽视了林区特殊空间与环境特征,亟需面向林产品... 【目的】红松籽是中国东北林区高价值林产品的典型代表,对区域农村经济和生态安全具有双重意义。然而,不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严重制约了其产业潜力。现有物流网络研究普遍忽视了林区特殊空间与环境特征,亟需面向林产品复杂性的专属决策工具。为此,本研究基于空间自适应构建3阶段选址框架,旨在为红松籽物流系统提供兼顾生态约束与经济效率的落地方案。【方法】研究以伊春市红松主产区为样本,令模型随空间特征自我调整:先用GISBWM-WLC集成13项空间因子生成适宜图;再经布尔运算剔除禁建区,得到备选点。随后按红松几何中心布设供应点,并以凉水自然保护区产量推算各点供应量。最后将备选点、供应点、道路与需求一并输入MATLAB的IOA模块,求解选址问题,并输出GIS可视化方案。【结果】框架从180个备选点中筛出32个集散中心,形成“高适宜-沿路-入林”的空间格局:32个中心全部落在高适宜区,满足成本与容量约束;70%以上沿道路线分布,缩短了平均运输距离;3个中心深入红松籽主产区,降低了红松籽损耗与成本。模型兼顾了交通、基建与产区覆盖,验证其精准性与经济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加权线性组合—红松产量预测—智能算法优化”选址模型较传统方法更科学合理,既充分考虑红松空间分布与产量,又兼顾交通、基建与服务多重目标。该模型在红松籽物流集散中心选址中具备有效性与可行性,可为红松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同时,该框架对同类特色林产品物流系统建设具有普适性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适应框架 选址 红松籽 最佳-最差法(BWM) 加权线性组合(WLC) 免疫优化算法(IOA)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