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高湿工况下等温等湿气流对人体热湿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刘倩妮 郭倩 +5 位作者 张仲军 孟庆林 汪俊松 翟永超 金玲 张宇峰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为研究气流在高温高湿工况下对湿热地区人群热湿反应的影响,选取18名出生并成长于湿热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高温(29℃、32℃、36℃)和高湿(50%、70%、90%)组合环境下,由受试者自主选择风速,获取受试者热湿心理反应。结果表明:高温... 为研究气流在高温高湿工况下对湿热地区人群热湿反应的影响,选取18名出生并成长于湿热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高温(29℃、32℃、36℃)和高湿(50%、70%、90%)组合环境下,由受试者自主选择风速,获取受试者热湿心理反应。结果表明:高温高湿下,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出现分离。热不可接受比例与湿不可接受比例成正相关。使用气流可显著改善热感觉,但对热舒适、热可接受度的改善有限。在29℃、32℃工况下,相对湿度不大于70%时,随着空气温度的上升,受试者选择的风速增加;相对湿度为90%时,受试者选择的风速低于同温度、相对湿度70%时的风速。在29~36℃工况下,使用风扇可扩展热可接受度区间,对应10%热不可接受率的ET*值由30.3℃提高至31.1℃;在29~36℃工况下,使用风扇会缩小湿可接受度区间,对应10%湿不可接受率的ET*值由30.7℃下降至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地区 气流 高温高湿 热湿反应 热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地区室内气流调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
作者 刘倩妮 郭倩 +7 位作者 孟庆林 汪俊松 张仲军 翟永超 金玲 王小蕊 康瑞祥 张宇峰 《暖通空调》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气流调控在改善湿热地区夏季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气流对人体全身热舒适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气流作用于身体局部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8—10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 气流调控在改善湿热地区夏季热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气流对人体全身热舒适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气流作用于身体局部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8—10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开展了问卷调研,共收集1 34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气流温度过低或气流主要作用于人体额头、腹部、太阳穴等敏感部位时,最易引发头疼、流涕、面瘫等症状;在年龄与性别差异上,青年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容易因气流影响而出现此类症状,女性相比男性更排斥被气流直吹身体。这些发现可为制定湿热地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气流调控策略提供支撑,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调控 健康风险 体表骤冷 吹风感 热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节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仲军 尹涛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5-97,共3页
追求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与节能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且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为解决住宅室内中的节能问题,从室内设计、材料使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应用、人们的节能意识等方面阐述了节能的几种主要措施,以使室... 追求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与节能的矛盾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且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为解决住宅室内中的节能问题,从室内设计、材料使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应用、人们的节能意识等方面阐述了节能的几种主要措施,以使室内设计空间在满足人体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 室内设计 保温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
4
作者 张仲军 尹涛 《山西建筑》 2009年第21期41-42,共2页
从设计语言、设计意识形态、建筑符号三方面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现代建筑体系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样式。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 建筑符号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设计课实践教学探讨
5
作者 张仲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第17期158-158,共1页
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其实践性,本文主要从此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 室内设计 实践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对湿热地区人群热湿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金玲 张宇峰 张仲军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27,共6页
针对湿热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特点,对人群的热湿反应进行了气候室实验。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不同高温(29,32℃)和高湿(50%,70%,90%)环境下获取受试者的热湿心理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温湿度交互作用对人体热湿反应有显著影响,温度... 针对湿热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特点,对人群的热湿反应进行了气候室实验。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不同高温(29,32℃)和高湿(50%,70%,90%)环境下获取受试者的热湿心理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温湿度交互作用对人体热湿反应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湿度对人体热湿反应的影响越大;湿热地区人群90%可接受的新有效温度ET*上限为30.3℃,80%可接受的ET*上限为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 湿热地区 热湿反应 热舒适 新有效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屋顶花园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尽 张仲军 吴云飞 《山西建筑》 2008年第20期343-345,共3页
针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从屋顶花园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城市空气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屋顶花园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并对屋顶花园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屋顶花园 城市热岛 温室效应 环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作者 张仲军 陈文凤 +1 位作者 曾玥 张心一 《中国能源》 2024年第8期74-81,共8页
日本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燃料电池、液氢储运等技术领先,产业政策体系构建完善,应用推广市场已具规模。但由于日本属于资源、能源进口型国家,受本土氢源供给不足、需海外进口氢能等限制,其氢气终端价格同样居高,经济性尚未实现... 日本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燃料电池、液氢储运等技术领先,产业政策体系构建完善,应用推广市场已具规模。但由于日本属于资源、能源进口型国家,受本土氢源供给不足、需海外进口氢能等限制,其氢气终端价格同样居高,经济性尚未实现与燃油、电力竞争的态势,终端应用大规模推广受限。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概括日本氢能的产业政策、核心技术、着力供应配套、找准推广领域等四大现状和特征,总结其主要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政企发力、构建供应体系、加大宣传推广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氢能 产业现状 主要做法 模式经验 建议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湿环境对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雪 张宇峰(指导) +2 位作者 张仲军 金玲 刘倩妮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84-92,共9页
为探寻高湿环境对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的影响,有效评价不同热湿环境下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的热、湿反应,在人工气候室开展人体热舒适实验,涵盖从中性温度到高温(27℃、31℃、36℃)3种温度下的高湿(70%、80%、90%)工况,累计210人次,... 为探寻高湿环境对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的影响,有效评价不同热湿环境下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的热、湿反应,在人工气候室开展人体热舒适实验,涵盖从中性温度到高温(27℃、31℃、36℃)3种温度下的高湿(70%、80%、90%)工况,累计210人次,实验过程中获取受试者的热反应(热感觉、热舒适等)、湿反应(湿感觉、湿可接受度)、生理反应(皮肤温度,出汗蒸发率等)。实验结果显示相对湿度对人体热湿反应的影响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中性温度下,不同相对湿度之间人体热湿感觉无显著差异;在偏热温度下,高湿显著增加了人体热湿感觉以及闷热感,显著降低了人体热舒适程度以及热湿可接受度。生理反应方面,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对除血压以外的皮肤温度、出汗蒸发率、心率均有显著影响。还建立了高湿环境下各热湿反应、生理反应与标准有效温度SE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表明基于热等效的SET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高湿环境下,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反应以及生理参数随热湿环境变化的规律。并依据生理反应与SET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面临蓄热风险的安全温湿度上限值;同时也根据热湿可接受百分比与SET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等级环境下兼顾夏热冬暖地区人群热、湿舒适性的温湿度上限值。研究结果可为营造夏热冬暖地区舒适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 热舒适性 湿舒适性 生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技术的安阳古城保护与更新
10
作者 杨媛媛 张仲军 《河南科技》 2019年第16期110-112,共3页
针对安阳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安阳古城的艺术特色,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古城建构目标,阐述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在古城保护中的优势,通过还原安阳古城,对数字技术在传统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古城保护 信息采集 场景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氢能规模化储运方式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仲军 金子儿 +2 位作者 曾玥 赵吉诗 王子缘 《中国能源》 2023年第12期27-37,共11页
构建稳定、经济的氢能供应体系,已成为我国氢能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中,路径单一、效率不高的储运问题尤为凸出,亟待加快拓展多元化储运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本文通过对比高压气态氢、低温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氢、液氨、甲... 构建稳定、经济的氢能供应体系,已成为我国氢能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中,路径单一、效率不高的储运问题尤为凸出,亟待加快拓展多元化储运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本文通过对比高压气态氢、低温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氢、液氨、甲醇等储运技术,以及长管拖车、槽罐车、管道等储运载体的经济性,认为运输半径250km以内以高压气氢长管拖车为主;250~600km以30MPa长管拖车为主,低温液氢、固态氢为辅;600km以外以低温液氢为主,30MPa长管拖车和固态氢为辅。此外,低温液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氢、天然气掺氢适用于丰富氢资源需要对外释放的场景;用氢规模极大的化工区域适合构建氢能管输网线,同时利用液氨、甲醇技术实现绿氢及固碳的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气态氢 低温液氢 固态储氢 有机液态氢 液氨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燃气行业转型发展氢能的路径研究
12
作者 赵吉诗 龚娟 +2 位作者 戴先知 刘睿 张仲军 《中国能源》 2022年第6期36-41,共6页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油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城市燃气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为城市燃气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燃气行业转型发展氢能的路径,并针对城市燃气企业...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油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城市燃气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为城市燃气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燃气行业转型发展氢能的路径,并针对城市燃气企业转型发展氢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燃气 氢能 转型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