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展望
1
作者 张云野 杨睿睿 +1 位作者 王长丽 杨丽贞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7期137-139,共3页
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农业、畜牧业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其生理功能及应用展望,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乳酸菌胞外多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乳酸菌 胞外多糖 生理功能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YY-02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功能特性分析
2
作者 王长丽 张称 +3 位作者 宾晓芸 赵云慧 张云野 叶广彬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2,共9页
该研究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Y-02为供试菌株,以初始发酵培养基为培养基质发酵产胞外多糖(EPS),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并对其EPS的功能特性(持水性、水溶性、乳化性及抗氧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研究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Y-02为供试菌株,以初始发酵培养基为培养基质发酵产胞外多糖(EPS),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并对其EPS的功能特性(持水性、水溶性、乳化性及抗氧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Y-02产胞外多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73 g/L、酵母提取物21 g/L、NH4Cl 2.0 g/L,KH2PO42.0 g/L、CaCl20.3 g/L;最佳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41 mL/250 mL、接种量2%、初始pH 7.0、发酵时间144 h及发酵温度30℃。在此优化条件下,EPS产量达到4.52 g/L,是优化前的2.50倍。菌株YY-02所产EPS的总糖、糖醛酸、蛋白质、硫酸盐含量分别为83.65%、15.27%、0.78%和0.30%,其持水性(WHC)和水溶性指数(WSI)分别为229.67%、75.23%;当EPS质量浓度为1 g/L时,对有机相汽油、大豆油、苯甲醛、石油醚的乳化性均>25%;当EPS质量浓度为3 mg/mL,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O2-自由基及H2O2的清除率最高,分别为24.8%、43.79%和11.40%。因此,酿酒酵母YY-02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胞外多糖 功能特性 发酵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理诱变方式对休哈塔假丝酵母产乙醇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云野 王轶男 +3 位作者 凌宏志 宋刚 平文祥 葛菁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2,共7页
采用不同物理方式(紫外线、He-Ne激光和微波)对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进行诱变,结合致死率、正突变率、乙醇产量等试验,分析不同诱变因子对该菌株发酵木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物理诱变对菌株诱变能力有差别,具有代表性的... 采用不同物理方式(紫外线、He-Ne激光和微波)对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进行诱变,结合致死率、正突变率、乙醇产量等试验,分析不同诱变因子对该菌株发酵木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物理诱变对菌株诱变能力有差别,具有代表性的紫外线突变株(ZW-6)、He-Ne激光突变株(HN-3)及微波突变株(WB-3)的乙醇产量分别为17.44 g/L、18.49 g/L和18.11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13.91%、20.77%和18.29%;乙醇得率分别为0.35 g/g、0.38 g/g和0.37 g/g,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13.80%、23.17%和19.50%。与紫外线及微波各诱变菌株相比,He-Ne激光诱变菌株的正突变率高,激光照射10 min时,正突变率高达48.62%;He-Ne激光诱变菌株的木糖利用率、乙醇产量、乙醇得率均提高最多,提高的范围最大,分别较原始菌株提高1.69%~44.77%、13.12%~40.59%、29.73%~47.75%。因此,确定He-Ne激光为最佳物理诱变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哈塔假丝酵母 物理诱变 乙醇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肠膜明串珠菌GX-3产胞外多糖条件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华英 罗欣锦 +3 位作者 张云野 杨睿睿 叶广彬 王长丽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9,26,共6页
为了提高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GX-3的产量,本研究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提高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的产量,优化后EPS的产量达到40.27±1.26 g/L,是未优化前的3.02倍,并筛选得到蔗糖浓度、酵母提... 为了提高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GX-3的产量,本研究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提高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的产量,优化后EPS的产量达到40.27±1.26 g/L,是未优化前的3.02倍,并筛选得到蔗糖浓度、酵母提取物浓度、无水乙酸钠浓度以及初始pH值对EPS的产量起到显著影响。其次,利用正交试验继续优化产糖条件,结果表明,当蔗糖浓度为7%、酵母提取物浓度为0.6%、无水乙酸钠浓度为0.6%、初始pH值为7时,EPS含量最高,为50.76 g/L,比优化前提高了3.81倍。此外,GX-3 EPS对大豆油和葵花油的乳化率较高,分别为(79.35±1.67)%和(74.29±3.71)%。黏度特异性分析表明,该EPS展现出剪切稀释特性,是一种假塑性流体,在低温和中性环境下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肠膜明串珠菌 胞外多糖 优化 乳化性 黏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幼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胥贤 杨凤 +4 位作者 朱恒涛 张云野 刘连会 张瑜 赵力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633,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为了探明不同壳色蛤仔的耐低温能力和低温下的基础代谢状况,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7.6、3.0、0.6、-1.6℃)对壳长约17 mm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Zebra clam、白蛤White clam和两者杂交所得白斑马蛤White zebra clam 3种壳色品系幼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由7.6℃逐渐降低至-2.1℃,并且在冰水混合状态下胁迫7 d时,3种壳色蛤仔的存活率依次为白斑马蛤(98.6%)〉斑马蛤(93.3%)〉白蛤(74.6%);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壳色蛤仔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低温能力强的蛤仔,其接近冰点时(-1.6℃)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随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较小;3种壳色的蛤仔O∶N值为6.86-20.72,壳色对O∶N值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及温度与壳色的交互作用对O∶N值影响极显著(P〈0.001),低温导致蛤仔呼吸代谢底物发生变化,而3种壳色蛤仔之间呼吸代谢底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6-7.6℃时,3种壳色蛤仔耗氧率Q10值为1.426-3.203,总体平均为2.508,排氨率Q10值为0.276-3.422,总体平均为1.724;温度由0.6降至-1.6℃时,Q10值异常升高,以白蛤升高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蛤仔耐低温的生理机制和定向选育抗低温的蛤仔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低温 壳色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W5单倍体的制备及其代谢水平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长丽 佟天奇 +3 位作者 刘文娟 张云野 宋刚 葛菁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63,共7页
为获得遗传稳定的单倍体酵母菌株,本实验以二倍体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5为出发菌株,优化单倍体制备和分离的条件,获得单倍体细胞;利用随机孢子分析法和MAT-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单倍体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连续传代培养... 为获得遗传稳定的单倍体酵母菌株,本实验以二倍体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5为出发菌株,优化单倍体制备和分离的条件,获得单倍体细胞;利用随机孢子分析法和MAT-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单倍体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的方式验证单倍体菌株的稳定性,并从代谢水平分析单倍体菌株的发酵性能。研究表明:S.cerevisiae W5在改良SPM培养基中30℃条件下培养8d,产孢率最高为(35.57±0.82)%。经30mg/m L蜗牛酶液处理2h后,菌悬液的孢子释放率达到(47.06±0.23)%。本实验共分离出7株单倍体菌株,其中菌株S.cerevisiae H14(MAT-a)遗传性能最稳定。当以葡萄糖为底物,30℃、150 r/min发酵30h,乙醇质量浓度达到最大,为(40.46±1.06)g/L,较S.cerevisiae W5发酵24h乙醇最大质量浓度(51.65±2.39)g/L下降了21.67%,乙酸、乙偶姻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2.7%和57.14%,获得理想的单倍体菌株。本实验为S.cerevisiae单倍体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研究经验,也丰富了酵母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单倍体制备 验证 代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