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廊坊小麦穗期蚜虫优势度和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宗北 张智 +3 位作者 李祥瑞 朱勋 张爱环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为2.073 0,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为1.656 4;随时间推移,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蚜 生态位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目标函数的稀布频控阵主瓣优化方法
2
作者 谭政宽 谭铭 +1 位作者 张云慧 刘康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传统频控阵(FDA)能够形成距离-角度二维波束,但存在距离-角度耦合问题,利用非线性频偏和非均匀布阵能够实现去耦合并形成优化的距离-角度维点状波束,但以往的优化方案存在着运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文中提出了适用于非均匀排布频控阵(稀... 传统频控阵(FDA)能够形成距离-角度二维波束,但存在距离-角度耦合问题,利用非线性频偏和非均匀布阵能够实现去耦合并形成优化的距离-角度维点状波束,但以往的优化方案存在着运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文中提出了适用于非均匀排布频控阵(稀布频控阵)波束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波束主瓣的近似分析,提出了简化的目标函数。在采用最佳频偏和满足最小阵元间距的约束下,依据简化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阵元间距进行优化,优化所得到的稀布频控阵波束主瓣相较于均匀布阵在距离维和角度维均更窄。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控阵 主瓣 简化目标函数 遗传算法 非均匀布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地区二代黏虫重发区的虫源分析
3
作者 徐晴晴 张智 +4 位作者 刘杰 尹祥杰 李世民 宋梁栋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210,共7页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迁飞 时空动态 虫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5
4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姜玉英 曾娟 高月波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大发生 迁飞 虫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对田间禾本科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6 位作者 刘杰 姜玉英 李祥瑞 巴吐西 陈智勇 林培炯 黄红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2,147,共7页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禾本科杂草 嗜食寄主 产卵选择 取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照灯诱虫带对迁飞草地螟的空中阻截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云慧 杨建国 +3 位作者 金晓华 程登发 田喆 李云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07,共4页
针对2008年8月初草地螟1代成虫在北京市区的突然暴发,利用300台探照灯诱虫器在北京北郊建立两条阻截带,并辅以频振式杀虫灯形成立体式防控。安置探照灯诱虫器阻截带之前,延庆(阻截带前)、昌平(阻截带间)、朝阳(阻截带后)3个地区地面灯... 针对2008年8月初草地螟1代成虫在北京市区的突然暴发,利用300台探照灯诱虫器在北京北郊建立两条阻截带,并辅以频振式杀虫灯形成立体式防控。安置探照灯诱虫器阻截带之前,延庆(阻截带前)、昌平(阻截带间)、朝阳(阻截带后)3个地区地面灯诱虫器日平均诱虫量差异不显著(F=1.317,n=87,p=0.273>0.05),日诱虫量呈极显著相关[R(延庆-昌平)=0.994(p<0.01),R(延庆-朝阳)=0.995(p<0.01),R(昌平-朝阳)=0.920(p<0.01)];设置阻截带后日平均诱虫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F=8.486,n=231,p<0.01),昌平和朝阳日诱虫量呈极显著相关(R=0.904,p<0.01),延庆和昌平呈显著相关(R(延庆-昌平)=0.475,p<0.05),延庆和朝阳相关性不显著(R=0.287,p>0.05)。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可有效拦截空中迁飞的草地螟成虫。设置探照灯诱虫器阻截带这一应急措施不但确保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而且也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探照灯诱虫器 阻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抗寒能力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2 位作者 何江 吐尔逊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67,77,共5页
为明确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的抗寒性,利用热敏电阻测定仪对马铃薯甲虫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卵和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分别为:(-13.73±0.93)℃和(-7.89±... 为明确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的抗寒性,利用热敏电阻测定仪对马铃薯甲虫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和冰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卵和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分别为:(-13.73±0.93)℃和(-7.89±0.07)℃,显著低于其他虫态。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分别为:(-6.21±0.08)℃和(-2.80±0.08)℃;过冷却点由低到高顺序为:卵<成虫<1龄幼虫<蛹<4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冰点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卵<1龄幼虫<成虫<2龄幼虫<蛹<4龄幼虫<3龄幼虫;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频次分布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研究结果为制定马铃薯甲虫在我国潜在分布和风险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抗寒性 过冷却点 结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空中昆虫监测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云慧 乔红波 +1 位作者 程登发 孙京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6,共4页
2004年7~9月,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VLR或insect monitoring radar,IMR)在成都西郊文家场进行了空中昆虫初步监测。结果表明:7、8月份夜间昆虫虫口密度相对较大,在20:00~22:00有一较明显的高峰期。... 2004年7~9月,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VLR或insect monitoring radar,IMR)在成都西郊文家场进行了空中昆虫初步监测。结果表明:7、8月份夜间昆虫虫口密度相对较大,在20:00~22:00有一较明显的高峰期。进入9月份夜间昆虫相对减少且没有明显的高峰期,白天午后虫口密度相对较高。观测到昆虫飞行高度主要集中在1200m以下,大部分集中在300~600m。在观测时间内每天06:30左右有约15min回波突然增多的现象,而且昆虫数量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昆虫雷达 昆虫迁飞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暴发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云慧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61,共7页
近年来,草地螟、黏虫和稻飞虱等害虫,在我国表现出突发性和暴发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等"3S"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对于该类害虫的有效防控,确保我国粮食... 近年来,草地螟、黏虫和稻飞虱等害虫,在我国表现出突发性和暴发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等"3S"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对于该类害虫的有效防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方法、取得的进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分析了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探讨了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黏虫 稻飞虱 监测预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光博院士在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中的学术贡献——纪念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2 位作者 李祥瑞 朱勋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3,21,共6页
我国重大害虫多具有迁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在害虫防治中极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领域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在揭示黏虫远距离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黏虫“异地”测报技... 我国重大害虫多具有迁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在害虫防治中极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领域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在揭示黏虫远距离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黏虫“异地”测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列入全国统一测报办法推广应用并传承至今,成为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的经典理论;20世纪80年代,李光博院士又领导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黏虫“异地”测报中,成功研制出黏虫测报专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黏虫的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在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信息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研发了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为昆虫迁飞行为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我国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李光博院士的学术思想,在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研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对未来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博 黏虫 迁飞 异地测报 黏虫专家系统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室内种群抗寒能力测定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智 郑乔 +7 位作者 张云慧 刘杰 殷新田 汤清波 李静 袁源 李祥瑞 朱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49,69,共8页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判断草地贪夜蛾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df=834,F=430.26,P<...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判断草地贪夜蛾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df=834,F=430.26,P<0.01)和结冰点(df=834,F=891.71,P<0.01)在各虫态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5.45±0.25)℃和(-24.70±0.25)℃,显著低于其他虫态。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7.35±0.14)℃和(-2.07±0.11)℃;过冷却点由低到高顺序为:卵<1龄幼虫<3日龄蛹<2龄幼虫<1日龄成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预蛹<6龄幼虫。结冰点的变化趋势和过冷却点相似,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卵<1龄幼虫<2龄幼虫<3日龄蛹<3龄幼虫<1日龄成虫<4龄幼虫<预蛹<5龄幼虫<6龄幼虫;幼虫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频次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雌雄成虫过冷却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结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该结论为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抗寒性 过冷却点 结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马铃薯甲虫发育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洪波 程登发 +3 位作者 吐尔逊 郭文超 陈林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3,共4页
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在152、0、25、30℃和32℃及相对湿度75%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在20℃下完成整个世代需要59.2 d,... 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马铃薯甲虫在152、0、25、30℃和32℃及相对湿度75%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在20℃下完成整个世代需要59.2 d,而在32℃下完成1代则减少到32.9 d。并用直线回归法,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卵期11.9℃和32.26日.度,幼虫期4.6℃和526.32日.度,蛹期5.1℃和270.27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4.4℃和117.65日.度,整个未成熟期7.9℃和675.68日.度,整个世代8.1℃和832.35日.度。结合乌鲁木齐市各月平均气温和累积有效积温,推测出马铃薯甲虫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可以发生的理论代数为1.89代,与田间实际发生代数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昆虫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智 张云慧 +2 位作者 姜玉英 张鹿平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26,共9页
雷达昆虫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本文系统介绍了各类昆虫雷达的体制和功能,总结了相似体制天气雷达与昆虫雷达的主要区别,回顾了各相关国家雷达昆虫学的实践情况,归纳了昆虫雷达建制技术取得的进步,并展望了雷达应... 雷达昆虫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本文系统介绍了各类昆虫雷达的体制和功能,总结了相似体制天气雷达与昆虫雷达的主要区别,回顾了各相关国家雷达昆虫学的实践情况,归纳了昆虫雷达建制技术取得的进步,并展望了雷达应用的前景及其今后昆虫雷达建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昆虫雷达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雷达 扫描昆虫雷达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昆虫谐波雷达 激光雷达 害虫监测 建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幽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测定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琦 张云慧 +2 位作者 韩二宾 刘怀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明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旋幽夜蛾1~5龄幼虫、蛹(滞育、非滞育)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各龄幼虫过冷却点随龄期的增加逐... [目的] 探明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旋幽夜蛾1~5龄幼虫、蛹(滞育、非滞育)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各龄幼虫过冷却点随龄期的增加逐渐升高,1龄幼虫(-13.63 ℃)〈2龄幼虫(-12.50 ℃)〈3龄幼虫(-11.08 ℃)〈4龄幼虫(-11.05 ℃)〈5龄幼虫(-10.04 ℃)。相邻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虫态过冷却点滞育蛹(-24.94 ℃)显著低于非滞育蛹(-21.91 ℃),雌蛹(-23.84 ℃)〈雄蛹(-23.52 ℃),雌成虫(-15.75 ℃)〈雄成虫(-15.44 ℃),但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之间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旋幽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变化为蛹(-23.67 ℃)〈成虫(-15.60 ℃)〈幼虫(-11.48 ℃),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旋幽夜蛾的越冬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 过冷却点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武俊杰 蒋春先 +3 位作者 张云慧 齐会会 李庆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7,共7页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发生动态 迁飞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Agent和GIS的麦蚜种群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林 程登发 +5 位作者 陆庆光 田喆 姜玉英 孙京瑞 张云慧 乔红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38,共6页
利用Agent模型对昆虫及其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机模拟,比传统种群模型更为直观的体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文建立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小麦(TriticumaestivumL.)、天敌组合、环境4种类型Agent对象,观察了多种组... 利用Agent模型对昆虫及其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机模拟,比传统种群模型更为直观的体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文建立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小麦(TriticumaestivumL.)、天敌组合、环境4种类型Agent对象,观察了多种组合下的对象行为。以北京地区的历史日值均温、湿度、降雨量数据为主要环境数据,进行了区域模拟验证,与北京地区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在GIS平台上,以小麦生长季节的气象数据对宁夏、陇东、陕西3个地区进行了模拟,以环境数据进行驱动的4类Agent对象运行,得到了初步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AGENT System(MAS)多智能体系统 大区预测预报 GIS Logistic曲线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白眉野草螟的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 被引量:9
18
作者 彭赫 张云慧 +3 位作者 李祥瑞 邹明江 王海英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4-187,共4页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等地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由于对其生物学习性和防控技术缺少了解,致使当地小麦生产损失严重,对小麦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本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等地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由于对其生物学习性和防控技术缺少了解,致使当地小麦生产损失严重,对小麦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本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当前5种常用杀虫剂对其幼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辛硫磷的杀虫活性较高,LC50分别为0.39、1.75和10.75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0g/L毒死蜱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在施药7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分别为91%和90%,显著高于另外3种药剂,可作为防治白眉野草螟的首选药剂,施药方法建议在小麦返青前期灌根或播种前撒施毒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野草螟 化学防治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茎新害虫:白眉野草螟的鉴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付强 武春生 +3 位作者 张云慧 彭赫 董保信 原国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方法,调查研究近年发生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一种学名未知的小麦根茎害虫,确定其学名为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Eversmann,1844)],描述了其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学特征,并介绍了该害虫在我国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关键词 小麦害虫 形态特征 白眉野草螟 麦根茎草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外部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方梅 李祥瑞 +1 位作者 张云慧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62,67,共8页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 本研究结合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有翅型与无翅型麦长管蚜各龄期的外部形态进行详细测量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麦长管蚜1、2龄若蚜外部形态无明显差别,触角均为5节;2)3龄有翅若蚜中胸发达,可见初生翅芽,至成虫期发育为完整的翅;3龄无翅若蚜中胸结构简单,未见翅芽,3龄至成蚜触角均为6节;3)1龄若蚜尾片呈瘤状,着生2根刚毛;2、3、4龄若蚜尾片呈圆锥形;有翅成蚜尾片呈长锥形,无翅成蚜呈长舌状,2龄若蚜至成蚜尾片均着生6根以上刚毛。本文首次探讨了麦长管蚜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若蚜外部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与麦长管蚜的生活史、迁移特性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麦长管蚜分化的相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外部形态 触角 尾片 有翅型与无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