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越充填溶洞时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乔胜石 张乾青 +2 位作者 邢宇铖 张凯 王志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09-3920,共12页
采用圆孔扩张理论提出竖向受荷桩周地层对充填溶洞的水平和竖向作用力计算方法,采用Mindlin解建立溶洞段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基于桩-土(岩)界面、桩-溶洞界面的Boxlucas1荷载传递模型提出考虑地层-溶洞-桩共同作用的穿越充填溶洞型单桩沉... 采用圆孔扩张理论提出竖向受荷桩周地层对充填溶洞的水平和竖向作用力计算方法,采用Mindlin解建立溶洞段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基于桩-土(岩)界面、桩-溶洞界面的Boxlucas1荷载传递模型提出考虑地层-溶洞-桩共同作用的穿越充填溶洞型单桩沉降迭代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根据参数分析结果,研究溶洞与桩顶的距离、溶洞半径、溶洞充填物剪切强度、桩径、桩长等对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计算方法可用于分析单桩穿越单个或多个充填溶洞时的承载特性;充填溶洞距离桩端越远、半径越小、充填物剪切强度越强,单桩承载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圆孔扩张理论 MINDLIN解 Boxlucas1荷载传递模型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88,432,共8页
将均质土和成层土中的单桩桩顶沉降分成桩端力引起的沉降、桩身压缩和桩侧阻力引起的沉降3部分分别计算,获得单桩沉降后,运用等代墩法可获得群桩的平均沉降。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可考虑桩端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和桩侧阻力引起沉降的... 将均质土和成层土中的单桩桩顶沉降分成桩端力引起的沉降、桩身压缩和桩侧阻力引起的沉降3部分分别计算,获得单桩沉降后,运用等代墩法可获得群桩的平均沉降。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可考虑桩端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和桩侧阻力引起沉降的非线性特性,同时计算方法可考虑桩身压缩对桩顶沉降的贡献。算例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和其他方法的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群桩 均质土 成层土 沉降 桩身压缩 等代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拔单桩受力性状的解析算法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08-313,共6页
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抗拔单桩变形的简便解析算法。此法可反映桩侧摩阻力逐渐发挥至极限状态的过程,且可用于分析抗拔单桩位于成层土中的情况。算法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抗拔桩极限侧阻,进一步明确了抗拔桩极限侧阻计算时各... 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抗拔单桩变形的简便解析算法。此法可反映桩侧摩阻力逐渐发挥至极限状态的过程,且可用于分析抗拔单桩位于成层土中的情况。算法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抗拔桩极限侧阻,进一步明确了抗拔桩极限侧阻计算时各参数的取值,并指出应将抗压桩极限侧阻计算值的0.7倍作为抗拔桩的极限侧阻计算值。已有现场试验抗拔单桩实测数据和此算例对比分析表明此法是合理可行的且方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传递法 抗拔桩 成层土 极限侧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建筑刚性桩与柔性桩沉降差过大事故处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叶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73-378,共6页
以同一建筑刚性桩与柔性桩沉降差过大的事故为例,详细分析了单层粮库刚柔两种桩基础沉降差过大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加固方案。分析表明,对位于淤泥层较厚场地的单层粮库来说,不能采用刚性桩位于较好持力层而柔性桩位于淤泥层的设计方法... 以同一建筑刚性桩与柔性桩沉降差过大的事故为例,详细分析了单层粮库刚柔两种桩基础沉降差过大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加固方案。分析表明,对位于淤泥层较厚场地的单层粮库来说,不能采用刚性桩位于较好持力层而柔性桩位于淤泥层的设计方法。对于同一建筑刚性桩与柔性桩基础沉降差过大的事故,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梁板筏式基础的加固方案。这种加固方案可显著减小粮库地面沉降和粮库主体结构部分与粮库地面沉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桩 柔性桩 沉降差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抗压桩承载机理与受力特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乾青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105,共13页
桩基础具有竖向承载力高,基础沉降小,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强等优点,成为大型建构筑物的主要基础型式。桩基承载力与沉降分析是桩基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桩身布设钢筋应力计的单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分析了竖向抗压单桩荷载-沉降... 桩基础具有竖向承载力高,基础沉降小,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强等优点,成为大型建构筑物的主要基础型式。桩基承载力与沉降分析是桩基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桩身布设钢筋应力计的单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分析了竖向抗压单桩荷载-沉降关系、桩身轴力分布规律、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摩阻力发挥特性等,总结了不同桩侧和桩端荷载传递模型,明确了荷载传递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和取值方法。以桩侧和桩端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为例,考虑群桩中各基桩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群桩中各基桩的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结合荷载传递法形成了考虑桩-土体系渐进变形的桩基承载特性迭代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群桩 荷载传递模型 桩-土体系 渐进变形 承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与柔性桩承式路堤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乾青 李振宝 +3 位作者 马彬 李亮亮 李庶安 吴建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999,F0002,共10页
基于软弱地基高速公路桩承式路堤现场试验,获得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和高压旋喷桩承载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界面单元和本构模型选取的有效性。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预应力... 基于软弱地基高速公路桩承式路堤现场试验,获得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和高压旋喷桩承载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界面单元和本构模型选取的有效性。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不同阶段的承载特性,研究了桩长、桩径和面积置换率对桩承式路堤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桩承式路堤中刚性桩的设计优化参数。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桩帽可显著提高桩体承载力,且桩帽尺寸与桩间距比值对路堤沉降有显著影响,其比值为0.67~0.74时路堤沉降可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地基 刚性桩 有限元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单桩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岩土工程技术》 2009年第1期1-4,22,共5页
由于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的选取不易把握,而单桩沉降较易得到,找到一种用单桩沉降来代替群桩沉降的方法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单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桩端... 由于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的选取不易把握,而单桩沉降较易得到,找到一种用单桩沉降来代替群桩沉降的方法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单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利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单桩桩端沉降。同时在群桩沉降计算时考虑桩身压缩对沉降的贡献,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根据单桩和群桩沉降计算时的异同,提出了一种用单桩的沉降估算群桩沉降的方法,使得在群桩沉降计算时,参数选取较为容易,且计算较为简单。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桥梁工程桩基础沉降计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沉降 单桩沉降 桩身压缩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的群桩沉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岩土工程技术》 2009年第5期217-222,共6页
群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本文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用单桩的桩身压缩近似代替群桩桩身压缩,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推出了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的群桩沉降计算方... 群桩沉降由桩身压缩和桩端沉降组成。本文采用桩身线弹性的假定计算单桩桩身压缩,用单桩的桩身压缩近似代替群桩桩身压缩,并用承台下的平均附加应力乘以桩端荷载传递系数后作为桩端的附加应力,推出了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同时与其他计算方法和工程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沉降 桩身压缩 荷载传递系数 软弱下卧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土共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乾青 《岩土工程技术》 2008年第4期169-172,193,共5页
桩端刺入量与桩身压缩量之和等于桩端以上桩间土的压缩量,这是桩与土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从这个基本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求解任意荷载水平下桩间土的荷载分担量,进而可以方便的求解出... 桩端刺入量与桩身压缩量之和等于桩端以上桩间土的压缩量,这是桩与土共同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从这个基本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求解任意荷载水平下桩间土的荷载分担量,进而可以方便的求解出用桩量,同时将基础沉降分为桩间土变形量及桩端下卧土层的整体压缩量两部分进行分析,可以方便的预测基础沉降量,最后根据建筑物的允许变形来确定桩的设计荷载值。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共同作用 刺入量 桩身压缩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隧道塌方地质灾害成因及风险控制 被引量:72
10
作者 周宗青 李术才 +3 位作者 李利平 隋斌 石少帅 张乾青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75-1382,共8页
塌方是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利用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及风险规避方法进行实时控制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首先,采用洞内外相结合的地质调查方法,分析隧址区地质特征及塌方灾害风险诱因,并建立浅埋隧道塌方风险模... 塌方是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利用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及风险规避方法进行实时控制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首先,采用洞内外相结合的地质调查方法,分析隧址区地质特征及塌方灾害风险诱因,并建立浅埋隧道塌方风险模糊层次评价模型,进行基于孕险环境的静态风险评估;其次,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动态信息,对孕险环境进行动态修正,并汲取大气降水、开挖支护措施及监控量测等施工信息,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评估;最后,基于动态评估结果提出了风险规避方法,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核和优化,达到逐渐降低隧道施工风险、规避地质灾害的目的。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宜巴高速公路段家屋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效地规避了塌方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为同类工程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地质灾害成因 风险分析 动态评估 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爆施工条件下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最小安全厚度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李术才 袁永才 +3 位作者 李利平 叶志华 张乾青 雷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20,共8页
岩体裂纹的水力劈裂破坏是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从断裂力学角度分析了在钻爆施工条件下爆炸应力波对含水裂纹岩体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炸应力波通过增大孔隙水压力影响裂纹扩展模式;通过建立的岩体含水裂纹扩展计... 岩体裂纹的水力劈裂破坏是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从断裂力学角度分析了在钻爆施工条件下爆炸应力波对含水裂纹岩体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炸应力波通过增大孔隙水压力影响裂纹扩展模式;通过建立的岩体含水裂纹扩展计算模型,推导了在爆炸应力波作用下裂纹发生压剪扩展破坏时的临界水压力Pc,并被实例所验证。基于理论分析、数值试验及工程实例,得出了岩体含水裂纹压剪扩展破坏突水存在滞后效应,施工人员可利用这一特点,在发生突水灾害前,及时停工并迅速撤离,保证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安全。最后,通过对岩溶隧道掌子面与高压含水体之间裂隙岩体的防突最小安全厚度的研究,提出"两带"理论,推导了合理反映爆破开挖扰动与水压作用下裂纹岩体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并为工程实例所验证,其结果可为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突水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爆施工 裂纹扩展 突水滞后 最小安全厚度 应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大吨位超长试桩试验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3
12
作者 张忠苗 张乾青 +1 位作者 张广兴 施茂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543,共9页
温州350 m超高层中超长桩加载2800 t的试桩静载试验设计与分析表明:在地表土质承载力较低场地进行大吨位堆载试验时,可选择桩梁式堆载支墩-反力架装置来完成试验。对超长桩来说,在最大加载条件下,实测桩端阻力仅为桩顶荷载的25%左右,超... 温州350 m超高层中超长桩加载2800 t的试桩静载试验设计与分析表明:在地表土质承载力较低场地进行大吨位堆载试验时,可选择桩梁式堆载支墩-反力架装置来完成试验。对超长桩来说,在最大加载条件下,实测桩端阻力仅为桩顶荷载的25%左右,超长桩表现为端承摩擦桩性状。在使用荷载下,桩顶沉降的90%以上来自桩身压缩,在进行超长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桩身质量对试桩沉降的影响。同时,桩底沉渣清除的干净与否,也直接影响超长桩的沉降。超长桩桩侧上部土层摩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而中下部土层侧摩阻力具有较弱的强化效应,因此在超长桩承载力计算时,不同深度土层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都应乘以相应不同的修正系数。试验结果显示淤泥土、淤泥质黏土、淤泥夹粉砂土中极限侧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阀值分别约为5~7 mm、6~8 mm和8~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桩 沉渣 沉降 桩身压缩 侧摩阻力 桩土相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冲积平原地区超大型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徐飞 王渭明 +4 位作者 张乾青 李术才 李利平 刘洪亮 张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71-478,共8页
介绍了黄河冲积平原地区某开挖范围为271 m×192 m,开挖深度为18.7~19.5 m,采用土钉、预应力锚索加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的超大型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实例,研究了超大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锚索轴力的变化规... 介绍了黄河冲积平原地区某开挖范围为271 m×192 m,开挖深度为18.7~19.5 m,采用土钉、预应力锚索加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的超大型深基坑开挖现场监测实例,研究了超大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锚索轴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围护桩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向深部发展。基坑外纵向地表沉降大致呈马鞍形分布,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基坑中部附近,基坑角部沉降约为基坑中部沉降的33.9%,纵向沉降影响范围大于基坑开挖范围。基坑分层开挖过程中锚索轴力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下层锚索施工完成后,上层锚索的锚固力先减小后缓慢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锚索钻孔和高压注浆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已有锚索的扰动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深基坑 支护结构 监测 水平位移 地表沉降 锚索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用的新型相似材料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凯 李术才 +4 位作者 张庆松 张霄 李利平 张乾青 刘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21-2533,共13页
为研究隧道突水、突泥过程中断层及围岩各物理场变化规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原理,通过大量多组别配比试验,研制出适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新型断层及围岩相似材料。其中,断层相似材料以砂为粗骨料,滑石粉为细骨料,石膏、膨润... 为研究隧道突水、突泥过程中断层及围岩各物理场变化规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原理,通过大量多组别配比试验,研制出适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新型断层及围岩相似材料。其中,断层相似材料以砂为粗骨料,滑石粉为细骨料,石膏、膨润土作为胶结剂,液态石蜡作为调节剂;围岩相似材料以砂为粗骨料,重晶石粉、滑石粉为细骨料,白水泥及乳胶作为胶结剂。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对比分析原岩及相似材料变形特征及强度破坏特性,重点对单轴抗压强度、渗透系数、重度、泊松比、弹性模量等重要变形及水理特性参量进行调控,系统研究不同配比对材料参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力学参数变化范围广、性能稳定、操作工艺简单,可用来模拟不同渗透系数的低、中等强度岩体材料。将该相似材料应用于吉莲高速公路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力学性能及水理特性均达到试验要求,能够有效地模拟突水、突泥的发展演变过程,真实反映断层灾变过程中各物理场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流-固耦合 相似材料 胶结剂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压管桩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忠苗 刘俊伟 +2 位作者 俞峰 张乾青 张明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7-1213,共7页
静压桩瞬时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是不同的概念,从沉桩过程和承载力时间效应两个方面出发,对两者相关关系的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侧阻退化系数和时间效应系数的概念;基于静载试验的Q–S曲线,采用灰色理论对未达破坏标准的试验桩进行极限... 静压桩瞬时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是不同的概念,从沉桩过程和承载力时间效应两个方面出发,对两者相关关系的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侧阻退化系数和时间效应系数的概念;基于静载试验的Q–S曲线,采用灰色理论对未达破坏标准的试验桩进行极限承载力的修正,修正值的提高幅度随静载试验最终沉降的增大而减小;对近2000根静压混凝土管桩的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并与其它地区的相关资料展开对比。分析发现承载力与终压力比值(压力比)的概率点呈F分布,压力比随长径比的增加呈双曲线型增长,回归分析得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函数表达式。持力层为黏性土时压力比随长径比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它土层,而在持力层和长径比相同的情况下,桩侧为粉土时的压力比值通常大于黏性土和软土。桩身较短时极限承载力可能小于终压力,主要归因于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桩 极限承载力 最终压桩力 灰色理论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预应力管桩偏位处理实例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忠苗 张乾青 +1 位作者 刘俊伟 俞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5-980,共6页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管桩产生偏位的原因,介绍了预应力管桩偏位的处理方法。预应力管桩桩顶偏位桩的处理方法为:首先应先测量每根管桩的平面偏位情况;然后对所有管桩进行低应变动测确定桩身损伤情况及缺陷深度;最后根据管桩偏位和...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管桩产生偏位的原因,介绍了预应力管桩偏位的处理方法。预应力管桩桩顶偏位桩的处理方法为:首先应先测量每根管桩的平面偏位情况;然后对所有管桩进行低应变动测确定桩身损伤情况及缺陷深度;最后根据管桩偏位和损伤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严重偏位且断裂的桩进行补桩处理;对偏位较小且桩身质量完好的桩进行纠偏扶正处理;对偏位较大且桩身有损伤的桩进行先纠偏扶正,并在管桩内芯放钢筋笼灌芯加固处理,处理后的单桩承载力极限值可取原设计承载力极限值的60%;对偏位桩集中部位,处理后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桩处理。本工程经上述措施处理后建筑物实测最大沉降仅为13 mm且沉降较为均匀,说明效果良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管桩 偏位 桩身损伤 纠偏 灌芯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某高层预应力管桩偏位和上浮处理实例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忠苗 张乾青 +2 位作者 贺静漪 俞峰 刘俊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919-2924,共6页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管桩产生偏位的原因,介绍了偏位预应力管桩的处理方法。首先测量每根管桩的桩顶偏位和上浮情况,然后对所有管桩进行低应变动测,确定桩身损伤情况及缺陷部位,最后根据管桩偏位和损伤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预应力管桩产生偏位的原因,介绍了偏位预应力管桩的处理方法。首先测量每根管桩的桩顶偏位和上浮情况,然后对所有管桩进行低应变动测,确定桩身损伤情况及缺陷部位,最后根据管桩偏位和损伤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工程中对上浮桩采用复打复压处理;对严重偏位且断裂桩进行补预应力管桩处理;对偏位超过规范值但桩身质量完好的桩进行纠偏扶正处理;对偏位较大且桩身有损伤的桩进行先纠偏扶正,并在管桩内芯放钢筋笼灌芯加固处理;对群桩大面积偏位损伤部分由于处理后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采用补桩处理。建筑物经上述处理后的实测最大沉降仅为9mm,且沉降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管桩 偏位 上浮 纠偏 灌芯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岩质围岩亚级分级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术才 贺鹏 +4 位作者 李利平 张乾青 石少帅 徐飞 刘洪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7-976,共10页
在隧道工程岩体分级中,由于岩土体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各定性、定量评定指标在获取过程中由仪器误差、人为操作等产生的离散性及随机性,往往是应用同一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却得出不同的评判等级,尤其是在围岩亚级分级中,评定结果鲁... 在隧道工程岩体分级中,由于岩土体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各定性、定量评定指标在获取过程中由仪器误差、人为操作等产生的离散性及随机性,往往是应用同一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却得出不同的评判等级,尤其是在围岩亚级分级中,评定结果鲁棒性差,甚至出现跳级,这就决定了围岩类别的可靠性的存在。据此,基于《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通过分析岩石强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等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规律,引入体系可靠度分析理论,构建不同围岩等级的功能函数,经Monte Carlo法计算围岩隶属于各评定等级的可靠概率,进而提出了基于国标BQ法的围岩亚级分级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分类系统本身蕴含的信息,考虑了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及离散性,所计算可靠性指标可更为直观地对围岩等级作出稳健评估,且可靠概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包括局部破碎带、软弱夹层等掌子面围岩信息的离散程度。研究成果应用于济南绕城高速老虎山超大断面隧道的围岩亚级分级中,所评价结果与实际围岩等级完全吻合,且各等级可靠指标的延续性可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属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表征,有助于工程地质人员据此对围岩质量的渐变过程进行动态评估,为合理确定工法转换区间,优化支护参数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成果对类似超大断面隧道的围岩亚级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亚级分级 可靠度分析理论 不确定性分析 BQ法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家湾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综合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袁永才 李术才 +3 位作者 李利平 张乾青 孙柏林 石少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11,共9页
通过采用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预报尚家湾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规模与空间位置,结合超前钻探建立综合超前预报体系。针对发生的3次突水突泥灾害,通过现场踏勘和水文地质分析,查明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来源,揭... 通过采用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预报尚家湾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规模与空间位置,结合超前钻探建立综合超前预报体系。针对发生的3次突水突泥灾害,通过现场踏勘和水文地质分析,查明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来源,揭示尚家湾隧道突涌灾害源的赋存特征、致灾模式及其致灾机理,提出突涌灾害是由压力水、泥砂相结合的伴生灾害源和突涌通道2部分组成,伴生灾害源是内在源动力,突涌通道是灾害源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建立集内外结合(隧道内部揭露围岩与地表环境)、综合预报、"循环推进,交叉评价"、动态补探、综合治理相结合的伴生灾害源探测及防治技术,提出相应的治理原则、治理方案及后续施工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水突泥 灾害源 综合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超长单桩承载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骞 李术才 +2 位作者 张乾青 李利平 周宗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066-1070,共5页
软土地区超长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表明,浆液上返作用对桩侧泥皮的固化作用和桩端浆液对桩端沉渣和持力层的压密固化作用使得后注浆桩的承载能力得以提高。使用荷载下,桩身压缩占桩顶沉降的90%以上,最大试验荷载时桩顶沉降的70%来自... 软土地区超长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表明,浆液上返作用对桩侧泥皮的固化作用和桩端浆液对桩端沉渣和持力层的压密固化作用使得后注浆桩的承载能力得以提高。使用荷载下,桩身压缩占桩顶沉降的90%以上,最大试验荷载时桩顶沉降的70%来自桩身压缩。在对超长桩进行设计时,不能忽视桩身压缩对桩顶沉降的影响。超长桩侧上部土层摩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而中下部土层侧摩阻力未完全发挥。传统的超长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其实际承载能力会有一定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注浆 桩身轴力 桩土相对位移 桩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