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酵素果冻中非法添加双丙酚丁等新型高风险减肥药物 被引量:1
1
作者 芦童 忻璐琰 +5 位作者 徐婷婷 徐晓蓉 张爱芝 刘艳 汪佩宏 张书芬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酵素果冻中双丙酚丁、双醋酚丁、双酚沙丁的分析方法。酵素果冻样品经含0.1%甲酸的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后,采用BEH ...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酵素果冻中双丙酚丁、双醋酚丁、双酚沙丁的分析方法。酵素果冻样品经含0.1%甲酸的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后,采用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含乙腈-0.1%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UPLC-MS/MS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质谱碎裂电压、碰撞能量等,并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溶剂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化合物在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2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在3个添加水平下,3种化合物加标回收率为82.6%~94.2%,相对标准偏差为1.3%~7.8%。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定性定量准确,能满足相关测定的要求,适用于酵素果冻中双丙酚丁等新型高风险减肥药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丙酚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酵素果冻 快速测定 减肥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分子标记分析油菜品种间的多态性效率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2 位作者 马朝芝 朱家成 王建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3,共5页
应用RAPD、SSR和AFLP三种分子标记,对甘蓝型油菜恢复系垦C1和保持系1141B、32B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在648条RAPD引物、196对SSR引物、414对AFLP引物中,两组合材料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为172条和167条,131对和133对,147对和141对,而重复... 应用RAPD、SSR和AFLP三种分子标记,对甘蓝型油菜恢复系垦C1和保持系1141B、32B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在648条RAPD引物、196对SSR引物、414对AFLP引物中,两组合材料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分别为172条和167条,131对和133对,147对和141对,而重复性好、多态性比率高的引物分别有78条,50对,120对组合;结果表明,平均每个(对)引物可以扩增出多态性片段数目为RAPD2.1个,SSR2.6个,AFLP引物12.7个。AFLP多态性检测效率高。AFLP、SSR是研究油菜遗传多样性比较有效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分子标记 RAPD SSR AFLP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分离世代的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书芬 马朝芝 +3 位作者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傅廷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F2:3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及基因效应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书芬 宋文光 +4 位作者 任乐见 田保明 文雁成 刘建民 王建平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共3页
3个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5个双低恢复系为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采用ADM模型估计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芥酸含量、株高、角果长度等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 3个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5个双低恢复系为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采用ADM模型估计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芥酸含量、株高、角果长度等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效果较好。主花序角果数、硫甙含量、二次分枝角果数等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狭义遗传力低,不宜早代选择。单株产量、千粒重等性状由加性、显性和母体效应共同决定,遗传力中等,也不宜在早代而应在中世代以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数量性状 遗传力 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寒、抗病优质油菜杂交种豫油5号的选育 被引量:7
5
作者 张书芬 田保明 +4 位作者 文雁成 王建平 朱家成 刘建明 任乐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8-70,共3页
豫油5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寒、抗病等特点。不育系的不育率稳定在98%以上,恢复系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河南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2508.0kg hm2,比优质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22.... 豫油5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油菜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寒、抗病等特点。不育系的不育率稳定在98%以上,恢复系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河南省油菜区试平均产量2508.0kg hm2,比优质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22.1%,达极显著水平,比非优质杂交种秦油2号增产5.1%。全国(黄淮区)区试平均产量2702.2kg hm2,最高产量4053.4kg hm2。高抗病毒病,抗(耐)菌核病,抗寒性强。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14%,硫甙含量24.90μmol g,含油量43.01%。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寒性 抗病性 油菜 杂交种 豫油5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书芬 朱家成 +8 位作者 王建平 文雁成 张书 何俊平 曹金华 蔡东芳 赵磊 王东国 隋天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7-694,共8页
概述了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河南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概述了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河南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2003-2016年在省内平均单产为2 288. 6kg/hm2,比1978-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 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优质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三系 杂种优势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配合力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及细胞质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书芬 文雁成 +3 位作者 王建平 任乐建 葛云宪 隋天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采用M×N设计,研究不育基因在15个杂种F1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1性状的基因效应比较复杂,由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和剩余共同决定的,其中植株高度和芥酸含量的遗传简单,分别由母体效应和加性效应决定。单株产... 采用M×N设计,研究不育基因在15个杂种F1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1性状的基因效应比较复杂,由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和剩余共同决定的,其中植株高度和芥酸含量的遗传简单,分别由母体效应和加性效应决定。单株产量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的遗传最复杂,是由加性、显性、母体、上位性和超显性等效应共同决定的。在相同的核背景下,384A、217A两种不育胞质对产量性状如一次分枝角果数、全株总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有一定的正效应;对病毒病和菌核病的抗性则因细胞质、细胞核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高配合力 细胞质雄性不育 基因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生理优势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书芬 宋文光 傅廷栋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10,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种子吸水快,水解(脂肪)酶活性强;2.杂种根系伤流量大,合成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亲本;3.杂种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但光合速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4.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强度与杂种优势有较密切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种子吸水快,水解(脂肪)酶活性强;2.杂种根系伤流量大,合成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亲本;3.杂种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但光合速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4.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强度与杂种优势有较密切的关系,出现互补或杂种酶带的组合,杂种的产量优势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胞质雄性不育 生理 低芥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央行不良再贷款数额实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书芬 《金融经济》 2007年第22期128-129,共2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解决金融领域中的风险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央行再贷款是最重要的措施。我国的央行再贷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再贴现贷款有很大不同,多数是信用再贷款,少数是由地方政府担保的抵押再贷款。到目前为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解决金融领域中的风险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央行再贷款是最重要的措施。我国的央行再贷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再贴现贷款有很大不同,多数是信用再贷款,少数是由地方政府担保的抵押再贷款。到目前为止,央行不良再贷款到底有多少?我国官方文件上并没有公布。本文根据官方统计、书报刊杂志等资料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央行不良再贷款数额应该在2.4万亿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行 不良再贷款 再贴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合成的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文雁成 张书芬 +2 位作者 王建平 栗根义 张晓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11,共4页
通过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获得了50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田间抗性鉴定结果:17个组合抗寒、38个组合耐热、4个组合抗病毒病、42个组合抗霜霉病、39个组合避开了菌核病。合成组合中正常可育的组合24个,这些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生物... 通过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获得了50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田间抗性鉴定结果:17个组合抗寒、38个组合耐热、4个组合抗病毒病、42个组合抗霜霉病、39个组合避开了菌核病。合成组合中正常可育的组合24个,这些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都与它们的双亲尤其是母本甘蓝相似。正常可育的品系中19个自交不亲和,与胞质不育系41A测交的3个合成品系中没有找到恢复基因,但它们是理想保持系,其后代不育性彻底而稳定。从合成的甘蓝型油菜与双低品系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核不育材料。合成品系与双低品系杂交后代中自交不亲和组合高达80%,其生物学特性居中亲值,3个组合抗寒,多数组合晚熟、耐热、抗病毒病、油菜霜霉病和避开菌核病,千粒重和含油量普遍高于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大白菜 种间杂交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2 位作者 肖英杰 吴江生 刘克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7-405,共9页
关联分析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高效QTL定位方法。为初步揭示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基础,挖掘可能控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和自交系构建自然群体,利用1 109个SSR和AFLP标记对菜籽中油酸、亚油酸... 关联分析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高效QTL定位方法。为初步揭示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基础,挖掘可能控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和自交系构建自然群体,利用1 109个SSR和AFLP标记对菜籽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进行了初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最优的Q+K模型下,2009-2011年3年共检测到93个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对表型解释的效应值在3.04%-38.34%之间,其中有49个标记在2年或3年中被同时检测到(P〈0.001)。共检测到15个标记与多个性状共关联,其中有9个与油酸和亚油酸共关联。同时也检测到一些对油酸具有正向贡献的优异等位基因。这些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将有助于改良甘蓝型油菜的脂肪酸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脂肪酸成分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特性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文雁成 傅廷栋 +4 位作者 涂金星 马朝芝 沈金雄 文静 张书芬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裂角指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及其复配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油菜蚜虫控制效果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1 位作者 张书芬 梁九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165,共4页
2006-2009年,采用拌种和播种沟施药的方法,于河南郑州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对油菜蚜虫的全程控制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有效成分5g/kg种子拌种仅能有效控制苗期油菜蚜虫的危害,防治效果为90.79%~... 2006-2009年,采用拌种和播种沟施药的方法,于河南郑州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对油菜蚜虫的全程控制效果。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虫啉有效成分5g/kg种子拌种仅能有效控制苗期油菜蚜虫的危害,防治效果为90.79%~100%,对中后期油菜蚜虫控制效果不明显;用吡虫啉600g/hm2及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1320g/hm2采用播种沟施药对油菜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2%~94.49%和90.68%~95.34%;试验示范验证防治效果在92%以上,持效期长达7个月以上,可以达到一次用药控制油菜整个生长期蚜虫为害的效果,减少了用药次数,此方法简单易行、保护环境、保护天敌,是一种简化高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油菜蚜虫可持续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及其复配剂 拌种和播种沟施药 全生育期 油菜蚜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对土壤温度及甘蓝型油菜丰油10号抗寒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曹金华 朱家成 +4 位作者 张书芬 王建平 文雁成 赵磊 何俊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为了解低温冻害对我国黄淮油菜产区油菜产量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丰油10号为材料,于2009-2012年间进行3年覆盖处理田间试验,测定不同覆盖物及覆盖时期对各小区不同土层的温度、冻害程度、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可... 为了解低温冻害对我国黄淮油菜产区油菜产量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丰油10号为材料,于2009-2012年间进行3年覆盖处理田间试验,测定不同覆盖物及覆盖时期对各小区不同土层的温度、冻害程度、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可有效调节土壤温度,降低冻害指数,显著提高油菜越冬存活率。覆盖稻草的两个处理冻害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覆盖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1.55%~58.28%,且以冬前对油菜进行覆盖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这主要是得益于单株有效结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提高,各覆盖处理单株有效结角数比对照增加4.48%~20.39%,千粒重比对照增加29.97%~41.11%。因此认为,黄淮油菜产区稻草覆盖和培土壅根均能保温、防寒,有利于油菜增产,相关措施宜在冬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覆盖 土壤温度 抗寒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蚜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效及对产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金华 朱家成 +6 位作者 王建平 张书芬 文雁成 何俊平 赵磊 蔡东芳 王东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为明确地蚜灵(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的灭蚜效果,在油菜田间采用播种沟施药和土表撒施的方式研究播种期施不同药量对整个生育期蚜虫的防控效果,调查其安全性和对油菜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几种施用方式和用量中,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 为明确地蚜灵(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的灭蚜效果,在油菜田间采用播种沟施药和土表撒施的方式研究播种期施不同药量对整个生育期蚜虫的防控效果,调查其安全性和对油菜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几种施用方式和用量中,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较好,整个生育期防效在90%以上,成熟期防效仍达88.6%。施药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在13.7%~25.8%。所有处理中,用药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产量越高;用药量相同前提下,覆土前表面撒施的防治效果较好。各处理显著提高油菜籽粒的含油量和油酸含量,且菜籽中没有检测出地蚜灵的农药残留。综合防效来看,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的方法既简化又高效,是一种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环保型油菜蚜虫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蚜虫 地蚜灵(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 施药方式 防效 菜籽 杀虫剂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油菜杂交种杂双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建平 张书芬 +3 位作者 文雁成 朱家成 赵磊 李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93-6994,7118,共3页
[目的]选育品质优良、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的油菜品种。[方法]对杂双2号的选育经过、生物学特征、产量、品质及栽培要点进行综述。[结果]杂双2号在河南省和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1.20~2 866.35 kg/hm2,比对... [目的]选育品质优良、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强的油菜品种。[方法]对杂双2号的选育经过、生物学特征、产量、品质及栽培要点进行综述。[结果]杂双2号在河南省和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1.20~2 866.3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减产幅度为-2.82%~25.60%,菜籽芥酸含量0.44%,硫甙含量16.34μmol/g(饼),含油量41.24%,抗寒、抗病毒、耐菌核病。生产上要重施底肥,增施磷、钾、硼肥。[结论]该研究为杂双2号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双2号 选育经过 栽培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双低油菜杂交种——丰油10号
17
作者 张书芬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3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双低油菜 杂交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新品种选育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河南省农科院 油料作物 繁育技术 优质专用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表皮蜡粉遗传规律及其抗逆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文雁成 何俊平 +8 位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朱家成 王建平 曹金华 胡坤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0-1198,共9页
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 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DL22B077-1的光叶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含量分别为47.40μg/cm^(2)和76.93μg/cm^(2),光叶突变体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分别为40.40μg/cm^(2)和61.01μg/cm^(2),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减少14.77%和20.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无论是光叶突变体还是野生型,叶片蜡粉含量均低于茎秆表皮含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蜡粉组成成分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光叶与野生型间,也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与茎秆之间。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间蜡粉成分总体上相似,但是4种成分差异显著,其中三种(正三十六烷、十六烷氧基硅烷和15-Triacontanone)在野生型的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中显著高于光叶突变体表皮。另外,光叶突变体材料表皮蜡粉中也存在一种成分(1,40-Tetraconanediol)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还通过田间自然低温冻害比较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寒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比光叶突变体抗寒性强,光叶突变体出现严重冻害(受冻率100%,冻害指数达到0.80),野生型明显抗寒(受冻率15%,冻害指数只有0.25)。野生型与光叶突变体的抗寒性差异还反映在低温对二者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上。返青前,光叶突变体的单株长势比野生型差,其中光叶突变体的单株株高、单株干重分别只有其野生型的51.83%和29.08%。说明表皮蜡粉能够显著提高油菜抗寒能力。最后,在花期通过人工接种,考察二者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鉴定结果显示,光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菌核病抗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表皮蜡粉 含量 成分 抗寒性 菌核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文雁成 何俊平 +7 位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朱家成 王建平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表皮蜡质是油菜适应逆境的保护措施之一。本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个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叶突变体DL22B077-1。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ed a... 表皮蜡质是油菜适应逆境的保护措施之一。本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个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叶突变体DL22B077-1。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ed analysis,BSA)通过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获得的有效碱基数达10661.75 Mb,其中,Q30均值为92.99%,平均作图率为97.73%,平均测序深度为24×,平均覆盖率为82.06%,测序质量较高;此外,分析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和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与光叶性状的相关性。通过SNP标记,在5条染色体上得到7个相关区域和1509个相关基因。通过In-Del标记,在11条染色体上得到15个相关区域和2633个相关基因。SNP标记和In-Del标记关联分析结果的交集部分为C8染色体上8.60~10.39 Mb区域,总长度为1.79 Mb,共计130个候选基因,其中119个基因得到注释,它们参与了细胞成分的构建,确保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的顺利进行。DL22B077-1是第一个将蜡质基因定位到C8染色体上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据此判断其为新的光叶突变体。上述结果为选育高产稳产油菜品种、改良油菜抗逆栽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光叶突变体 全基因组重测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遗传规律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雁成 张书芬 +6 位作者 王建平 朱家成 何俊平 蔡东芳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了培育高产品种、改良叶片性状以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通过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两种通过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ll1和ll2的遗传规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遗传研究结果表明,ll2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ll1受1对... 为了培育高产品种、改良叶片性状以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通过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两种通过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ll1和ll2的遗传规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遗传研究结果表明,ll2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ll1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前期研究结果)。将ll1与ll2杂交、自交和回交,发现ll2与ll1相比表现为显性。这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突变基因紧密连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单株叶面积都显著小于野生型,原因是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叶片长度显著小于野生型。但是,到成熟期,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间的主要农艺性状(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裂刻叶缘性状对油菜产量的形成没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将为构建油菜理想株型、选育强优势油菜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裂刻叶缘 遗传 叶面积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