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clinD1、Cdk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廖秀芳 林宇静 曹婉维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8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CyclinD1、Cdk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3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CyclinD1与Cdk 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与Cdk 6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 目的探讨CyclinD1、Cdk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3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4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CyclinD1与Cdk 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与Cdk 6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yclinD1与Cdk 6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CYCLIND1 Cdk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阮国锋 林惠梅 +2 位作者 陈桂兰 李婵 廖秀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1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1例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1例置管均一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6周,最短者10 d,最长者8个月。分别出现尿盐结石101例,膀胱内刺激征39例,肉眼血尿97例,其... 目的探讨双J管内引流在上尿路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1例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1例置管均一次成功,平均置管时间6周,最短者10 d,最长者8个月。分别出现尿盐结石101例,膀胱内刺激征39例,肉眼血尿97例,其他较少见的有上尿路感染2例,管腔阻塞致肾积水和腰痛2例,伤口漏尿1例,取管困难2例。结论上尿路疾病的治疗中放置双J管作内引流,能及时引流尿液,减轻继发性肾功能损害,防止输尿管狭窄和尿外渗,利于伤口愈合,同时可避免外支架引流引起的感染。但留置双J管有血尿、尿路刺激征、尿盐沉积、膀胱输尿管返流、尿路感染、双J管滞留等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预防,以较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J管 尿路梗阻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灌注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宝珠 阮国锋 廖秀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了解膀胱灌注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首次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拔除尿管后测残余尿量,若残余尿... 目的了解膀胱灌注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首次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拔除尿管后测残余尿量,若残余尿量>100ml予重新留置尿管3d。观察组在综合治疗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膀胱灌注保留膀胱灌洗液,拔除尿管后不再留置导尿管。结果观察组有3例发生尿潴留,对照组有10例发生尿潴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配合膀胱灌注保留膀胱灌洗液对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灌注 保留膀胱灌洗液 宫颈癌根治术 尿潴留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有所思 学有所想——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被引量:5
4
作者 廖秀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第6期86-87,共2页
转化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效转化途径,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易懂的、简便的问题,从而实现以旧解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转化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效转化途径,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易懂的、简便的问题,从而实现以旧解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对象 转化目标 转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感染2例的护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廖秀芳 卓小华 +1 位作者 陈捷 赖江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期193-196,200,共5页
目的探析创伤弧菌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9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同时检索2010-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以“创伤弧菌感染”“护理”为关键词,结合文献复习该病... 目的探析创伤弧菌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9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同时检索2010-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以“创伤弧菌感染”“护理”为关键词,结合文献复习该病早期诊断、处理及护理分析。结果2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在经早期诊断、患肢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等干预后,其中病例1家属表示理解,要求放弃治疗出院;病例2在治疗12日后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病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感染 临床护理 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克隆 被引量:5
6
作者 许黎明 蒋国凤 +4 位作者 伍新龄 廖秀芳 劳夏姐 牙韩春 李秀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3-162,共10页
本研究以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乳酸脱氢酶(Lr-L-LDH)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较多的Lr-L-LDH1为对照,对基因组注释的两个Lr-L-LDH1和Lr-L-LDH2基因,进行异同分析。采用在线网站和专业软件对Lr-L-LDH1和Lr-L-LDH2的一级结... 本研究以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乳酸脱氢酶(Lr-L-LDH)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较多的Lr-L-LDH1为对照,对基因组注释的两个Lr-L-LDH1和Lr-L-LDH2基因,进行异同分析。采用在线网站和专业软件对Lr-L-LDH1和Lr-L-LDH2的一级结构、基本特性、亲疏水性、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三级结构进行同源建模以及酶和底物的分子对接分析,并对酶的编码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Lr-L-LDH1,Lr-L-LDH2有着相似的分子特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但Lr-L-LDH2编码序列短,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48.08%),有不同的进化地位;Lr-L-LDH2也含有乳酸脱氢酶催化活性位点序列和保守的NAD^(+)结合位点序列(GXGXXG),能够形成典型的活性三维口袋域,是NAD^(+)依赖型四聚体结构L-乳酸脱氢酶,在细胞中需要果糖1,6-二磷酸(FBP)来激活,催化丙酮酸还原为L-乳酸;体外克隆表达和酶学分析表明,Lr-L-LDH2酶活力极显著低于Lr-L-LDH1(P<0.01)。Lr-L-LDH1和Lr-L-LDH2都具有乳酸脱氢酶活性,推测二者在乳酸表达调控中相互作用,对鼠李糖乳杆菌L-乳酸脱氢酶的分子改造应同时考虑Lr-L-LDH1和Lr-L-LDH2的作用,研究对乳酸发酵工业的基因工程改造提供分子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L-乳酸脱氢酶 生物信息学 进化分析 活性位点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圣者”到爱国诗人、人民诗人——冯至的杜甫想象
7
作者 廖秀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9,共10页
冯至在抗战流亡中与杜甫发生共鸣,进而写诗作传称颂其为“圣者”。“圣者”在当时具有特殊性,其意在突出杜甫的超越性及对现代人的示范意义。50年代初冯至重写《杜甫传》,杜甫则由“圣者”转变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诗人的主体性特征亦... 冯至在抗战流亡中与杜甫发生共鸣,进而写诗作传称颂其为“圣者”。“圣者”在当时具有特殊性,其意在突出杜甫的超越性及对现代人的示范意义。50年代初冯至重写《杜甫传》,杜甫则由“圣者”转变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诗人的主体性特征亦随之变化。1962年,冯至又有三篇文章还原《杜甫传》中有所压抑的表达,另有小说《白发生黑丝》展示当下杜甫想象。冯至关于杜甫的不同想象,构成了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投射。这种诗人形象想象的背后,还关涉现代文学观念总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人的突出、主体性的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杜甫传》 圣者 爱国诗人 人民诗人 《白发生黑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卓小华 廖秀芳 陈小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7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究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9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50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抽取2019年4—12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 目的探究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9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50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抽取2019年4—12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60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平车常规护送),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耗时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出检查,包括超声、CT、X线等,转运耗时为(26.12±3.11)min、转入专科耗时(21.18±3.13)min、转入介入室耗时(5.32±1.19)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4.25±4.27)min、(25.33±3.07)min、(6.16±1.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中护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科室处理得分以及总分分别为(21.52±5.32)分、(34.56±7.13)分、(25.34±6.32)分、(76.35±11.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33±4.78)分、(32.33±6.25)分、(22.33±6.41)分、(73.62±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高,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以及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急诊科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