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廖旺娣 李国华 +5 位作者 陈江 万红萍 吕农华 谢勇 张焜和 王崇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中Notch1与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Notch1与Jagge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 目的探讨Notch-1与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中Notch1与Jagge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Notch1与Jagge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otch-1、Jagged-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癌远端组织(P<0.05);大肠癌中Jagged-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0.355、0.385、0.248,P均<0.05)。大肠癌中Notch-1蛋白与Jagge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Notch1及Jagged-1蛋白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JAGGED-1 免疫组织化学 大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胃泌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廖旺娣 谢勇 +1 位作者 陈江 王崇文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2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结果 球部有溃疡者 ,胃及球部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但球部Hp检出率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球部有溃疡者DGM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但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73.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37.5 % ,P <0 .0 0 1) ,DGM(++)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47.2 % )也高于Hp阴性组 (2 1.9% ,P <0 .0 5 ) ;Hp阳性者血清GAS浓度显著高于Hp阴性者 (P <0 .0 1) ,但血清GAS浓度在Hp阳性的DU、CU、GU与CG之间无差别(P >0 .0 5 ) ;有DGM者血清GAS浓度也显著高于无DGM者 (P <0 .0 1)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血清GAS浓度早递增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s=0 .4 2 ,P <0 .0 1)。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Hp可影响DGM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部分可能通过增加血清GAS分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上皮化生 十二指肠 胃泌素 十二指肠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强 龙顺华 +5 位作者 胡薇潇 舒徐 廖旺娣 朱萱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5期42-49,共8页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息肉切除出血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结果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P=0.017)、息肉部位(P=0.011)、息肉大小(P=0.004)、表面是否分叶(P=0.010)、内镜手术方式(P=0.02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息肉为观察单位,对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性别(P=0.012,OR=2.671,95%CI=1.246~5.728)为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部位为乙状结肠相对于直肠来讲为保护因素(P=0.011,OR=0.348,95%CI=0.154~0.786),息肉大小≥3.0 cm相对于息肉大小为1.0~1.9 cm来讲为危险因素(P=0.049,OR=2.530,95%CI=1.005~6.374)。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特征单因素分析时,发现表面是否分叶(P=0.001)、是否光滑(P=0.017)、山田分型(P=0.008)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时,得出表面分叶(P=0.001,OR=6.556,95%CI=2.326~18.475)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以息肉为观察单位,性别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表面分叶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内镜 出血 癌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1例胃Dieulafoy病出血临床特征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强 龙顺华 +7 位作者 胡薇潇 舒徐 李弼民 廖旺娣 蓝桂莲 朱萱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y病出血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在111例患者中,男97例(87.4%);发病部位主要好发于胃底及高位胃体53例(47.7%),按Forrest分级主要为Ⅰ期52例(46.8%)及Ⅱ期58例(52.3%);主要以内镜联合药物治疗为主101例(91.0%),内镜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为84.2%,单种内镜、两种内镜、三种内镜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分别为85.0%、84.8%、75.0%。对于101例行内镜联合药物治疗患者,胃底及高位胃体、中低位胃体、胃窦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3.7%、82.1%、88.9%。在111例上述观察指标中,年龄(P=0.002)和输血(P=0.004)在单因素分析中是再出血危险因素;在101例均已行内镜处理的Dieulafoy病出血的患者中,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输血(P=0.018,OR=37.77,95%CI=1.86~766.47)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出血部位不同在经治疗后再出血组与非再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临床特征 内镜 再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可回收支架置入治疗22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弼民 朱萱 +6 位作者 舒徐 廖旺娣 周晓东 刘志坚 吕农华 陈幼祥 王缨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 目的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1症状评分(8.12±1.88)VS(1.67±0.51),P〈0.01。2食管最大宽度为(3.35±0.23)VS(1.78±0.34),P〈0.05。3LESP为(41.36±8.24)VS(11.86±2.76),P〈0.01。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57.6%(15/26),支架脱落及移位15.4%(4/26),烧心等3.8%(1/26)。5随访3、6、12、24个月仅有0、0、1(3.8%)、2(7.6%)例患者复发。结论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少,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置入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卢睿凌 廖旺娣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0-614,共5页
目的综述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总结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基于该机制产生的抗炎作用。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 目的综述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总结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基于该机制产生的抗炎作用。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丰度。进而通过稳定胃肠道黏膜、促进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生成、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调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调节金属蛋白等方式产生抗炎作用。结论二甲双胍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抗炎作用,可作为慢性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潜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肠道菌群 抗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呕吐、进食梗阻感为主诉的系统性硬化病误诊分析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丁祥利 杨轶涵 +1 位作者 彭海丽 廖旺娣 《临床荟萃》 CAS 2018年第8期711-714,共4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农民。因反复呕吐10余年,加重伴进食梗阻2个月于2011年3月29日入我院。10余年来反复出现呕吐,于进食10余分钟后出现,非喷射性,量少,有发酵气味,与所进食物种类无明显关系,伴反酸,平卧后出现,症状呈间歇性,无进...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农民。因反复呕吐10余年,加重伴进食梗阻2个月于2011年3月29日入我院。10余年来反复出现呕吐,于进食10余分钟后出现,非喷射性,量少,有发酵气味,与所进食物种类无明显关系,伴反酸,平卧后出现,症状呈间歇性,无进行性加重,约每月发作1次;近5年症状加重,每日发作1次,夜间平卧多见,坐立位好转,无腹痛,无烧心及胸骨后疼痛,曾多次就诊当地医院,拟“胃病”给予胃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呕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