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
11
1
作者
廖敦平
雍太文
+3 位作者
刘小明
杨峰
苏本营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5-1402,共8页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三种隔根方式。分析不同套作模式下不同隔根方式对玉米地下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及地上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分隔处理时,与大豆套作的玉米根系活力、籽粒重及地上植株总吸氮显著高于与甘薯套作的玉米,分别高6.25%、8.69%和18.89%;部分分隔或完全分隔时,两套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隔根方式影响玉米的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表现为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3)不分隔有助于促进共生玉米生长,但不同套作模式的影响效果不一致;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不分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均高于隔根处理,比完全分隔处理的分别高25.65%、27.31%、64.69%和71.65%;玉米-甘薯套作下增加幅度为17.59%、19.83%、52.38%和46.21%,分别比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低31.44%、27.39%、19.03%和35.51%。4)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套作处理玉米地下根系干重与地上植株干物质重、叶片光合速率及籽粒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27和0.986(P<0.01);且地下根系活力与地上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9(P<0.01)。【结论】种植模式和隔根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不分隔时,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玉米的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总吸氮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隔根处理导致的生物量和吸氮量下降主要是由根系活力降低引起的。与玉米-甘薯套作相比,大豆促进了玉米根系活力的提高,有效调节了玉米地上部植株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实现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根系分隔
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
22
2
作者
王贝贝
廖敦平
+7 位作者
范元芳
王仲林
张佳伟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杨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4-742,共9页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米的全竞争强度(EFC)、地上竞争强度(ESC)与窄行距呈反比,大豆全竞争强度(EFC)和地上竞争强度(ESC)一致表现为:40cm<80cm<100cm;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窄行距从20 cm增加至100 cm,转移率增幅为11.0%~20.5%,贡献率为13.5%~27.0%;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率降低17.5%~28.5%,贡献率降低52.0%~71.0%。各窄行距于40cm处系统竞争达到平衡,可协调带状套作下玉米和大豆竞争互补以及物质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竞争力
竞争强度
竞争比率
相对贡献率
干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眉山市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廖敦平
王川
+3 位作者
吴芋钢
赵晓英
张翠苹
江勇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58-61,共4页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内著名的"中国晚熟柑橘之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柑橘"双晚战略",加快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晚熟柑橘已成为全区产业兴农、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本文作者针对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现...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内著名的"中国晚熟柑橘之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柑橘"双晚战略",加快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晚熟柑橘已成为全区产业兴农、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本文作者针对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熟柑橘
区域优势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眉山市东坡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
2
4
作者
廖敦平
吴芋钢
+3 位作者
古咸杰
徐应杰
赵晓英
罗璐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67-69,共3页
眉山市东坡区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西南地区的产粮宝地。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对东坡区水稻产业及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东坡区通过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东...
眉山市东坡区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西南地区的产粮宝地。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对东坡区水稻产业及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东坡区通过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东坡区防控经验,总结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症状、危害情况、发病原因、综合防治等经验,为水稻细条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发病规律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刘德芬
吴芋钢
+2 位作者
郑仕军
廖敦平
杨海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9期96-98,共3页
本文作者选用生产上3种常用药剂在晚稻不同生育期施药,研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同一时期施药、同一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效均差异显著,从药剂看,30%噻唑锌悬浮剂、3%噻霉酮微乳剂防效较好,对细条病具有一定...
本文作者选用生产上3种常用药剂在晚稻不同生育期施药,研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同一时期施药、同一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效均差异显著,从药剂看,30%噻唑锌悬浮剂、3%噻霉酮微乳剂防效较好,对细条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从施药时期看,在晚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施药,防治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细条病的发生蔓延,对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细菌性条斑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
11
1
作者
廖敦平
雍太文
刘小明
杨峰
苏本营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5-1402,共8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4-PS19)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96)资助
文摘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三种隔根方式。分析不同套作模式下不同隔根方式对玉米地下根系活力、根系生物量及地上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分隔处理时,与大豆套作的玉米根系活力、籽粒重及地上植株总吸氮显著高于与甘薯套作的玉米,分别高6.25%、8.69%和18.89%;部分分隔或完全分隔时,两套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隔根方式影响玉米的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表现为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3)不分隔有助于促进共生玉米生长,但不同套作模式的影响效果不一致;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不分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均高于隔根处理,比完全分隔处理的分别高25.65%、27.31%、64.69%和71.65%;玉米-甘薯套作下增加幅度为17.59%、19.83%、52.38%和46.21%,分别比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低31.44%、27.39%、19.03%和35.51%。4)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套作处理玉米地下根系干重与地上植株干物质重、叶片光合速率及籽粒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27和0.986(P<0.01);且地下根系活力与地上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9(P<0.01)。【结论】种植模式和隔根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不分隔时,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玉米的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总吸氮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隔根处理导致的生物量和吸氮量下降主要是由根系活力降低引起的。与玉米-甘薯套作相比,大豆促进了玉米根系活力的提高,有效调节了玉米地上部植株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实现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增加。
关键词
套作
根系分隔
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Keywords
relay intercropping
maiz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nitrogen uptake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3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
22
2
作者
王贝贝
廖敦平
范元芳
王仲林
张佳伟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杨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4-742,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209)。
文摘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米的全竞争强度(EFC)、地上竞争强度(ESC)与窄行距呈反比,大豆全竞争强度(EFC)和地上竞争强度(ESC)一致表现为:40cm<80cm<100cm;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窄行距从20 cm增加至100 cm,转移率增幅为11.0%~20.5%,贡献率为13.5%~27.0%;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率降低17.5%~28.5%,贡献率降低52.0%~71.0%。各窄行距于40cm处系统竞争达到平衡,可协调带状套作下玉米和大豆竞争互补以及物质分配。
关键词
套作
竞争力
竞争强度
竞争比率
相对贡献率
干物质分配
Keywords
intercropping
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 intensity
competition ratio
re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眉山市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廖敦平
王川
吴芋钢
赵晓英
张翠苹
江勇
机构
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58-61,共4页
文摘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内著名的"中国晚熟柑橘之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柑橘"双晚战略",加快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晚熟柑橘已成为全区产业兴农、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本文作者针对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晚熟柑橘
区域优势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分类号
F326.1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眉山市东坡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
2
4
作者
廖敦平
吴芋钢
古咸杰
徐应杰
赵晓英
罗璐
机构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省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蔬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67-69,共3页
文摘
眉山市东坡区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西南地区的产粮宝地。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对东坡区水稻产业及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东坡区通过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东坡区防控经验,总结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症状、危害情况、发病原因、综合防治等经验,为水稻细条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发病规律
防治策略
分类号
S435.11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
4
5
作者
刘德芬
吴芋钢
郑仕军
廖敦平
杨海龙
机构
眉山市植保植检站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眉山市青神县农业农村局
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9期96-98,共3页
文摘
本文作者选用生产上3种常用药剂在晚稻不同生育期施药,研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同一时期施药、同一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效均差异显著,从药剂看,30%噻唑锌悬浮剂、3%噻霉酮微乳剂防效较好,对细条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从施药时期看,在晚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施药,防治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细条病的发生蔓延,对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晚稻
细菌性条斑病
防治效果
分类号
S435.1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廖敦平
雍太文
刘小明
杨峰
苏本营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王贝贝
廖敦平
范元芳
王仲林
张佳伟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杨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眉山市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廖敦平
王川
吴芋钢
赵晓英
张翠苹
江勇
《农业科技通讯》
201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眉山市东坡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及防治策略
廖敦平
吴芋钢
古咸杰
徐应杰
赵晓英
罗璐
《四川农业科技》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刘德芬
吴芋钢
郑仕军
廖敦平
杨海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