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徐明清 陈文 +2 位作者 万震威 张伟平 廖成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1期48-51,共4页
目的 探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11例心内直视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局部麻醉(局麻)后采集右侧颈内的血液标本并实行... 目的 探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11例心内直视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局部麻醉(局麻)后采集右侧颈内的血液标本并实行心内直视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比较两组患者在逆行置管后(T0)、主动脉开放10 min(T1)、术后2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血浆神经组织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T0~T4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T0时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T1~T4时TNF-α、IL-8、IL-10均高于T0时,且观察组患者T1~T4时TNF-α、IL-8、IL-10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L-8、IL-10在T1~T4时随着时间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以T2时水平达到最高。T0~T4时,观察组患者S100β分别为(0.33±0.10)、(1.26±0.25)、(1.02±0.04)、(0.67±0.15)、(0.43±0.11)μg/L, NSE分别为(7.68±0.59)、(10.09±0.78)、(9.41±0.62)、(9.10±0.66)、(8.01±0.51)μg/L;对照组患者S100β分别为(0.31±0.08)、(1.52±0.35)、(1.18±0.12)、(1.05±0.33)、(0.52±0.25)μg/L, NSE分别为(7.56±0.65)、(11.35±1.33)、(10.66±1.01)、(10.56±1.02)、(8.98±0.68)μg/L。相比于T0时,两组患者的S100β、NSE水平在T1~T4时均有所上升(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100β及NSE水平在T1~T4时均降低(P<0.05)。结论 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可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 心内直视术 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活瓣及肺动脉注入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6
2
作者 廖成全 姜月平 +1 位作者 陈翀 万仁平 《现代医院》 2010年第7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l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泵入前列腺素El(PGEI);术后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分流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肺动...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l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同时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泵入前列腺素El(PGEI);术后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分流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肺动脉压(pae)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41例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2个月内单向活辩关闭、分流消失;术后PAP明显下降,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单向活辩补片及肺动脉置管泵入前列腺素E1(PGEI)能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增加囤手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单向活瓣补片 前列腺素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肺挫伤及休克缺血再灌注早期呼吸功能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廖成全 方丹青 彭品贤 《现代医院》 2006年第12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兔严重肺挫伤及休克缺血再灌注早期呼吸功能变化。方法2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严重肺挫伤组(SLC,n=10)、严重肺挫伤休克缺血再灌注组(SLC+IR,n=10)和对照组(MC,n=5),建立动物模型,在挫伤前及挫伤后1、2、3、4小时各时点监测心率、... 目的研究兔严重肺挫伤及休克缺血再灌注早期呼吸功能变化。方法2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严重肺挫伤组(SLC,n=10)、严重肺挫伤休克缺血再灌注组(SLC+IR,n=10)和对照组(MC,n=5),建立动物模型,在挫伤前及挫伤后1、2、3、4小时各时点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力、呼吸流率曲线、呼气末CO2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动静脉混和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出每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内分流、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及生理死腔与潮气量之比,用以评价肺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及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肺挫伤及休克再灌注后1h实验兔呼吸频率变浅变快,出现明显的肺内肺分流(p<0.05);肺挫伤及休克再灌注后2h实验兔生理死腔/潮气量明显增加,休克再灌注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亦增大明显(p<0.05);肺挫伤及休克再灌注后3~4h实验兔肺泡通气量降低、动脉血压分压下降(p<0.05),肺顺应性降低,肺阻力增大(p<0.01)。结论严重肺挫伤及休克再灌注后1~2h已有通气功能损害,3~4h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及呼吸力学损害更明显,并且严重肺挫伤合并休克呼吸功能损害比单纯肺挫伤损害出现早且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挫伤 缺血再灌注 肺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形肿瘤 被引量:5
4
作者 廖成全 彭品贤 +4 位作者 梁建辉 方丹青 郑兆斌 张鑫 蔡平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后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形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3月-2004年3月对本院胸心外科11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小切口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在电视胸腔镜辅助(VATS)下切除肿瘤椎管外部分。结果...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后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形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3月-2004年3月对本院胸心外科11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小切口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在电视胸腔镜辅助(VATS)下切除肿瘤椎管外部分。结果:10例患者用微创技术完整切除肿瘤,切除率100%,无1例出现血胸、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肺损伤及脑脊漏等并发症;1例因肿瘤巨大占据胸腔,附加一前外侧小切口,亦完整切除肿瘤。随访6个月至2年无1例复发。结论:与传统手术径路比较,背部小切口+VATS在后纵隔哑铃形肿瘤切除术中具有创伤小、暴露好、并发症少、I期完整切除肿瘤、局部复发率低等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后纵隔哑铃形肿瘤 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脓胸合并肋骨骨髓炎及大面积胸壁缺损一例的治疗
5
作者 廖成全 彭品贤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8-48,52,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脓胸 肋骨 骨髓炎 胸壁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微创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廖成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7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微创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微创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心律情况、出院时心律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起搏器安装情况、早期及晚期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两组窦性心律、房颤、起搏心律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房扑动(房扑)占比0低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起搏心律和房扑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窦性心律占比66.67%高于对照组的11.11%,房颤占比11.11%低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及晚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效果优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以促进临床症状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微创 导管射频消融 持续性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危险因素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9
7
作者 方丹青 葛林虎 +1 位作者 彭品贤 廖成全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在胸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重点研究VATS手术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2000年1月 ̄2005年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298例,主要病种包括自发性气胸172例,肺肿瘤54例,...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在胸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重点研究VATS手术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2000年1月 ̄2005年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298例,主要病种包括自发性气胸172例,肺肿瘤54例,纵隔肿瘤或囊肿32例,以及肺大疱7例,恶性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4例、脓胸7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d,手术效果满意。中转开胸完成手术24例(8.1%),手术并发症37例(12.4%),其中手术后死亡2例,无术中死亡。主要并发症为肺漏气、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复张性肺水肿、出血等。结论VATS及辅助小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术前心肺功能、病变的时间、部位、大小、良恶性、外侵程度、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加强围术期的管理,严格掌握VATS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正确使用辅助小切口或中转开胸,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