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廖常乐 杨道德 +1 位作者 李文健 陈高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6,53,共5页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为可划分为静止、跳跃、转向、捕食、侵占、驱赶、打斗、爬行。棘腹蛙幼蛙与成蛙、雌性成蛙与雄性成蛙之间在摄食行为上存在差异,其中幼蛙与成蛙之间在跳跃、转动、捕食、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年雌蛙与雄蛙之间在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腹蛙(Paa boulengeri) 非繁殖季节 摄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下采矿水养殖棘腹蛙研究初报 被引量:2
2
作者 廖常乐 杨道德 +1 位作者 李文健 陈高鹏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于2008年3月~2009年7月对在采矿水养殖条件下刚完成变态发育到性成熟期间的棘腹蛙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个月的精心养殖,棘腹蛙非冬眠组的体重、体长均大于冬眠组,并早于冬眠组达到性成熟;棘腹蛙由... 于2008年3月~2009年7月对在采矿水养殖条件下刚完成变态发育到性成熟期间的棘腹蛙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个月的精心养殖,棘腹蛙非冬眠组的体重、体长均大于冬眠组,并早于冬眠组达到性成熟;棘腹蛙由幼蛙发育到性成熟的体重增长经历了"慢-快-慢-快-慢"5个阶段,体长增长则经历了"慢-快-慢"3个阶段;平均相对吃食率为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腹蛙 人工饲养 生长速度 吃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5 位作者 刘礼跃 邓吉文 陈辈乐 李益得 温柏豪 米鸿旭 《热带林业》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淡水龟 种群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胸蛙种群分布和景观生态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廖常乐 张平 +3 位作者 陈冬洋 胡建平 华华 苏勇 《热带林业》 2019年第2期26-30,36,共6页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较少,为82811只±26279只,主要分布于炎陵县东部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好的天然阔叶林生境中;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差且生境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分布较少甚至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种群资源 景观生态 稳定性 炎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特征及栖息地生境初探
5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李益得 《热带林业》 2018年第2期19-21,18,共4页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白斑棱皮树蛙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地位于中高海拔的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栖息地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湿度大。该蛙繁殖季节为5月前后,通常在树洞内进行繁殖,产卵量少,约10枚左右。蝌蚪生活在树洞积水内,唇齿式为I:3+3/1+1:II。该蛙种群数量相对稀少,该文也对该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白斑棱皮树蛙 生物学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海南锯腿树蛙种群分布以及繁殖生物学研究
6
作者 廖常乐 《热带林业》 2013年第3期4-6,共3页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 hainanus)种群分布进行了调查,用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锯腿树蛙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m以上的溪...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 hainanus)种群分布进行了调查,用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锯腿树蛙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m以上的溪流边或是季节性水潭附近;该蛙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点;繁殖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6月,繁殖地为季节性水潭,繁殖包括鸣叫求偶、抱对、产卵三个过程,每次产卵量为126±77枚,蛙卵约7d孵化为蝌蚪,57d蝌蚪变态成为幼蛙。该蛙唇齿式为I:4+4/1+1:II,与云南部分蝌蚪标本以及越南采集的蝌蚪标本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海南锯腿树蛙 分布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