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其对聚丙烯的阻燃作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1 位作者 王坚 刘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7-89,92,共4页
通过热处理多聚磷酸铵与三聚氰胺的混合物,获得热稳定性较高(起始失重温度达250℃以上)和吸湿性较低的膨胀型阻燃剂MPPA.红外光谱和其它有关数据分析表明,MPPA是多聚磷酸的铵和三聚氰胺盐与三聚氰胺的混合物.燃烧试验... 通过热处理多聚磷酸铵与三聚氰胺的混合物,获得热稳定性较高(起始失重温度达250℃以上)和吸湿性较低的膨胀型阻燃剂MPPA.红外光谱和其它有关数据分析表明,MPPA是多聚磷酸的铵和三聚氰胺盐与三聚氰胺的混合物.燃烧试验表明,MPPA与季戊四醇复配后对聚丙烯的阻燃作用显著增强,这是因为季戊四醇的加入有助于阻燃聚丙烯在受热燃烧时形成膨胀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胺 聚丙烯 阻燃作用 改性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L-CaCO_3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韧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廖凯荣 陈学信 +1 位作者 卢泽俭 郑臣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8-53,共6页
研究了一种在轻质碳酸钙(L-CaCO3)填料存在下可生成较大量β-晶的聚丙烯(PP)与L-Ca-CO3热熔复合而得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行为。发现在L-CaCO3含量为20%~25%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断裂韧性和比母... 研究了一种在轻质碳酸钙(L-CaCO3)填料存在下可生成较大量β-晶的聚丙烯(PP)与L-Ca-CO3热熔复合而得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行为。发现在L-CaCO3含量为20%~25%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断裂韧性和比母体PP大得多的断裂伸长率(ε)。当L-CaCO3先用二核铝酸酯处理再与上述PP复合,所得的复合材料在L-CaCO3含量为10%~25%时的断裂韧性和ε又有显著增加。复合材料的ε随L-CaCO3含量而变化的规律基本上与PPβ-晶含量随L-CaCO3含量而变化的规律一致。扫描电镜观察表明,ε较大的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形成丝状结构。分析认为复合材料的ε的增加主要是在拉伸过程中在L-CaCO3粒子平行于拉伸方向的两极首先发生脱粘空化,并引起在L-CaCO3粒子表面和周围树脂基体的PPβ-晶发生塑性形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碳酸钙 复合材料 拉伸 韧性 断裂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碳酸钙/聚丙烯共混物中聚丙烯β-晶的成核结晶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廖凯荣 陈学信 郑臣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用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轻质碳酸钙/聚丙烯共混物(L-CaCO3/PP)中PPβ-晶的成核结晶现象,发现PPβ-晶的成核结晶与PP的来源和L-CaCO3在共混物中的含量有关,铝酸酯偶联剂对共混体系的PPβ-... 用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轻质碳酸钙/聚丙烯共混物(L-CaCO3/PP)中PPβ-晶的成核结晶现象,发现PPβ-晶的成核结晶与PP的来源和L-CaCO3在共混物中的含量有关,铝酸酯偶联剂对共混体系的PPβ-晶的成核结晶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分析认为共混物中PPβ-晶的成核结晶现象是PP中存在的某些杂质(主要是催化剂残余物)与L-CaCO3组成的复合成核剂作用的结果,而铝酸酯是这种复合成核剂的一种促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铝酸酯 聚丙烯 成核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型膨胀阻燃剂对聚丙烯的阻燃作用 被引量:49
4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苏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9-61,共3页
在改性聚磷酸铵中加入聚己内酰胺(PA6),可显著提高由它们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对聚丙烯(PP)的阻燃作用,PA6在其中主要起成炭剂的作用。热重分析表明,当IFR-PP受热燃烧时,IFR参与了PP的热分解反应并... 在改性聚磷酸铵中加入聚己内酰胺(PA6),可显著提高由它们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对聚丙烯(PP)的阻燃作用,PA6在其中主要起成炭剂的作用。热重分析表明,当IFR-PP受热燃烧时,IFR参与了PP的热分解反应并促使部分碳化。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IFR-PP受热燃烧时磷主要积聚在燃烧端面并以磷酸及其相应的铵盐存在,它们的形成与IFR受热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有关,并有助于焦化物的进一步炭化和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型 阻燃剂 聚磷酸铵 阻燃作用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核铝酸酯对碳酸钙的改性作用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廖凯荣 陈学信 +1 位作者 郑臣谋 黄坤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4-29,共6页
用经二核铝酸酯处理过的L-CaCO_2与聚丙烯(PP)共混,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观察均说明这些铝酸酯有显著的隅联作用。以2DH-306作偶联剂,当共混物的L-CaCO_2/PP<25/75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比PP平均高出10kJ/m^2,比未改性的L-CaCO_... 用经二核铝酸酯处理过的L-CaCO_2与聚丙烯(PP)共混,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观察均说明这些铝酸酯有显著的隅联作用。以2DH-306作偶联剂,当共混物的L-CaCO_2/PP<25/75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比PP平均高出10kJ/m^2,比未改性的L-CaCO_2的共混物高出近30kJ/m^2。所用的L-CaCO_3对PP的β-晶有成核作用,二核铝酸酯对此作用有增强的协同效应。共混物PP结晶中的β-晶含量对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核铝酸酯 碳酸钙 聚丙烯 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型阻燃剂中协效剂的碳化作用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倪跃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以聚(2,4甲苯二己二脲)(PHU)、聚(2,4甲苯二乙二脲)(PEU)和二苯甲酰己二胺(DBH)、二苯甲酰乙二胺(DBE)为协效剂,分别与三聚氰胺改性多聚磷酸铵的产物MPPA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它们对... 以聚(2,4甲苯二己二脲)(PHU)、聚(2,4甲苯二乙二脲)(PEU)和二苯甲酰己二胺(DBH)、二苯甲酰乙二胺(DBE)为协效剂,分别与三聚氰胺改性多聚磷酸铵的产物MPPA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它们对提高IFR对聚丙烯的阻燃性能都有显著作用,总的效果是PHU>DBE>PEU>DBH。虽然协效剂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但在各自最佳的IFR配方中的氮/磷比值基本不变,为1.6~1.7,热重分析表明IFR阻燃作用的提高主要是协效剂在MPPA作用下有效的碳化和成炭,同时也促进了聚丙烯在受热燃烧过程中焦化成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型 阻燃剂 协效剂 聚丙烯 碳化 阻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悬浮固相接枝丙烯酸 被引量:5
7
作者 廖凯荣 刘莹峰 +2 位作者 薄颍慧 姚浩 卢泽俭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886-889,共4页
以水为分散介质,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98℃和一定的搅拌速度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聚丙烯(PP)悬浮固相接枝丙烯酸(AA)反应中主要原料组份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投料质量比为PP... 以水为分散介质,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在98℃和一定的搅拌速度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聚丙烯(PP)悬浮固相接枝丙烯酸(AA)反应中主要原料组份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投料质量比为PP∶AA∶BPO∶H2O=30∶2.0~3.0∶0.50~0.75∶80,界面剂二甲苯的加入可明显提高接枝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反应时间、PP的等规度和颗粒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丙烯酸 固相接枝 改性 接枝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NMR法研究聚丙烯的氯化活性和氯化产物的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1 位作者 钟世舟 黄小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62,共6页
用Pinther等提出的氯原子对有关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的氯化增量经验值预测了等规聚丙烯(iPP)和含27.6%(摩尔)乙烯组分的嵌段型聚丙烯(Bco-PP)在四氯乙烷为溶剂氯化而得的氯含量约为30%(质量)的产物的13... 用Pinther等提出的氯原子对有关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的氯化增量经验值预测了等规聚丙烯(iPP)和含27.6%(摩尔)乙烯组分的嵌段型聚丙烯(Bco-PP)在四氯乙烷为溶剂氯化而得的氯含量约为30%(质量)的产物的13CNMR的化学位移和各种含氯结构,并用13CNMRDEPT技术加以确认。结果表明,iPP和Bco-PP中仲氢的氯化活性最大,叔H和伯H的氯化活性明显较低,但二者差别不大;Bco-PP中聚乙烯链段的氯化活性高于聚丙烯链段的平均氯化活性。在Bco-PP的氯化产物的甲苯溶液出现的凝胶中,聚乙烯链段的含氯基团浓度显著高于甲苯可溶部分,但13CNMR谱表明,尚有相当量的长乙烯序列未被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嵌段共聚 氯化 活性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 被引量:4
9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郑小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5-79,共5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考察了3种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过的玻璃纤维(GF),在含量为20%~30%时,对聚丙烯(PP)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F增强体系从熔体以降温速度φ>25℃/min冷却时,...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考察了3种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过的玻璃纤维(GF),在含量为20%~30%时,对聚丙烯(PP)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F增强体系从熔体以降温速度φ>25℃/min冷却时,发现有少量PPβ-晶形成,但当φ≤15℃/min时,它们对PP都无成核作用,GF增强体系中PP的结晶速度比不含GF的PP快,这可能与在结晶过程中基体树脂的收缩以及GF与基体树脂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GF表面大分子链与基体材脂产生拉伸和剪切应力,从而诱导并加这结晶所至。由于GF的加入,基体树脂的球晶结构变坏,且在GF含量增加变得更为严重,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的加入对增强体系中PP的结晶行为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聚丙烯 结晶 增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乙丙共聚物的热行为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林尚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1011-1013,共3页
用TMA、DSC和丁G/DTG研究了氯化乙丙共聚物CEP的热行为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氯含量时,丙烯组份含量高的CEP的软化温度和分解活化能均较高;乙、丙组份比相同的CEP的软化温度随氯含量增加而升高。在氯含量大于50%时,CEP脱HCl活化能... 用TMA、DSC和丁G/DTG研究了氯化乙丙共聚物CEP的热行为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氯含量时,丙烯组份含量高的CEP的软化温度和分解活化能均较高;乙、丙组份比相同的CEP的软化温度随氯含量增加而升高。在氯含量大于50%时,CEP脱HCl活化能显著增加。在CEP中加入热稳定剂,可有效地改善它的稳定性。在所试验的6种稳定剂中,以二盐基亚磷酸铅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丙共聚物 氯化 热行为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的氯化及产物的溶液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郑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以四氯乙烷为溶剂,考察了等规聚丙烯和嵌段共聚型聚丙烯在溶液氯化过程中特性粘度和熔融指数对氯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氯含量与特性粘度关系的研究和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这两种聚丙烯的氯化产物的溶液特性以及组成和结构。
关键词 聚丙烯 氯化反应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红外光谱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廖凯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1748-1751,共4页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M_w>1×10~5)的红外光谱-温度特性.3条非晶谱带(1368、1352和1304cm^(-1))的吸收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都比普通分子量聚乙烯增加的小,尤以高于140℃更甚.分子链中次甲基的近程构象序列分布随温度的...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M_w>1×10~5)的红外光谱-温度特性.3条非晶谱带(1368、1352和1304cm^(-1))的吸收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都比普通分子量聚乙烯增加的小,尤以高于140℃更甚.分子链中次甲基的近程构象序列分布随温度的变化不受分子量的影响,但旁式构象序列分布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和降温过程的红外光谱均表明1352和1304cm^(-1)两谱带随结晶状态的变化比1368cm^(-1)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超高分子量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氢化聚异戊二烯-苯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x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凯荣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04-305,共2页
氢化聚异戊二烯(HPIP)作为乙丙烯交替共聚的模型聚合物,其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已有报道。虽然在许多研究中都涉及到它与溶剂如苯等的相互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地表征过。另一方面,无序共聚的乙丙橡胶与多种溶剂的相互作用,早有广泛而深入的研... 氢化聚异戊二烯(HPIP)作为乙丙烯交替共聚的模型聚合物,其一些物理化学性质已有报道。虽然在许多研究中都涉及到它与溶剂如苯等的相互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地表征过。另一方面,无序共聚的乙丙橡胶与多种溶剂的相互作用,早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所用的方法是经典的平衡溶胀法,即聚合物在溶液中的浓度(或体积分数)较低。实际上聚合物常行在稀薄的有机蒸汽气氛中使用的情况。 本文报道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法(IGC)测定HPIP-苯在60~100C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X.并线性外推求得25C时的X=0.795,表明在常温下HPIP-苯的相互作用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色相色谱 HPIP-苯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酸酯偶联剂的合成及其对PVC/L-CaCO_3和HP/L-CaCO_3的改性作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廖凯荣 郑臣谋 区永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0-44,共5页
通过异丙醇铝与相应的有机酸反应,合成了4种单核型铝酸酯偶联剂。粘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碳酸钙粒子均有很好的表面改性作用。初步试验表明,有3种铝酸酯可明显提高软质PVC/L-CaCO_3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但4种铝酸酯... 通过异丙醇铝与相应的有机酸反应,合成了4种单核型铝酸酯偶联剂。粘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碳酸钙粒子均有很好的表面改性作用。初步试验表明,有3种铝酸酯可明显提高软质PVC/L-CaCO_3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但4种铝酸酯对PP/L-CaCO_3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均无改善,说明铝酸酯的偶联作用不但与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而且和偶联的对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酯 碳酸钙 聚氯乙烯 聚丙烯 偶联剂 改性
全文增补中
高分子量聚DL-丙交酯的合成及热降解 被引量:39
15
作者 全大萍 袁润章 +2 位作者 卢泽俭 廖凯荣 王海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研究了聚 DL-丙交酯 ( PDL L A)的合成及热降解性能 .发现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是单体的重结晶、引发剂的浓度以及安瓿瓶在封管时的干燥和真空度 .采用 DSC、TGA分析了PDL L A的玻璃化转变和热分解 .PDLL A是热不稳定聚合物 ,影... 研究了聚 DL-丙交酯 ( PDL L A)的合成及热降解性能 .发现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是单体的重结晶、引发剂的浓度以及安瓿瓶在封管时的干燥和真空度 .采用 DSC、TGA分析了PDL L A的玻璃化转变和热分解 .PDLL A是热不稳定聚合物 ,影响其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残留单体、催化剂和低聚物的含量 ,将聚合物溶解沉淀处理可以延缓其热解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DL-丙交酯 合成 热降解 骨折内固定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41
16
作者 刘军 廖凯荣 卢泽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75,79,共4页
设计并合成了5种不同分子结构的三嗪衍生物,将它们分别与多聚磷酸铵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体系。通过氧指数测定、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不同IFR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影响,初步总结出三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成炭效... 设计并合成了5种不同分子结构的三嗪衍生物,将它们分别与多聚磷酸铵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体系。通过氧指数测定、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不同IFR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影响,初步总结出三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成炭效果间的规律,发现含有单个羟乙基结构的三嗪衍生物具有最佳的成炭效果,根据IFR的成炭机理对这一规律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三嗪衍生物 聚丙烯 阻燃性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类生物可降解塑料概述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洪权 全大萍 +1 位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1999年第8期3-6,共4页
介绍了现有聚乳酸类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丙互 聚乳酸 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骨科内固定材料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洪权 全大萍 +1 位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1999年第9期11-14,共4页
聚乳酸是制作可降解骨科内固定器材领域最重要的材料。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介绍了聚乳酸材料在合成方法、加工工艺、力学性能、降解吸收性、生物相容性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聚乳酸 生物降解 骨科 内固定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修饰PLGA阳离子型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官习鹏 全大萍 +1 位作者 廖凯荣 麦堪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65-1968,共4页
采用单乳化-溶剂(O/W)挥发技术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HS)修饰聚乙/丙交酯(PLGA)纳米微球(PLGA/CHS),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可控制在150~200nm内,在pH=4时,纳米微球表面电位最高为55mV.影响微球... 采用单乳化-溶剂(O/W)挥发技术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HS)修饰聚乙/丙交酯(PLGA)纳米微球(PLGA/CHS),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微球粒径可控制在150~200nm内,在pH=4时,纳米微球表面电位最高为55mV.影响微球粒径的主要因素是聚合物的浓度,CHS的分子量和浓度以及介质的pH值对微球表面电位也有明显影响.制备粒径较小而表面电位较高的PLGA/CHS纳米微球条件为:ρ(CHS)=3mg/mL,ρ(PLGA)=10mg/mL,Vo/Va=1/4.SEM图像显示经CHS修饰的PLGA的纳米微球形状规整,荧光显微观察和XPS分析结果证实CHS包覆于微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纳米微球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侧氨基密度的PLGA-(ASP-Diol)_x-PLGA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洁 全大萍 +1 位作者 廖凯荣 伍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70-1573,共4页
以N-(苄氧羰基)-L-天冬氨酸和亚硫酰氯反应制备了N-苄氧基天冬氨酸酐,将其与不同链长的二醇(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聚乙二醇200和600)缩聚,合成了含端羟基的天冬氨酸-二醇交替预聚物(ASP-Di-ol)x;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以N-(苄氧羰基)-L-天冬氨酸和亚硫酰氯反应制备了N-苄氧基天冬氨酸酐,将其与不同链长的二醇(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聚乙二醇200和600)缩聚,合成了含端羟基的天冬氨酸-二醇交替预聚物(ASP-Di-ol)x;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进行丙交酯/乙交酯(摩尔比75∶25)开环共聚,合成系列含侧氨基的天冬氨酸-二醇-聚乙丙交酯[PLGA-(ASP-Diol)x-PLGA]多元三嵌段共聚物.用FTIR,1HNMR,EA,DSC和GPC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影响预聚物分子量的主要因素不是二醇的分子量,而是其端羟基的活性.随着二醇链段长度增加,多元共聚物中氨基含量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明显下降.通过改变二醇链段的长度(或分子量)可有效地控制PLGA-(ASP-Diol)x-PLGA中侧氨基的密度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 聚乳酸 聚乙醇酸 聚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