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风叶片倾角对旋风液态排渣锅炉燃烧及NOx释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为术 黄志豪 +1 位作者 房凡 廖义涵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3,共6页
针对纯燃高碱煤旋风液态排渣锅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一次风叶片倾角下该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温度场及各组分质量分数分布特性,分析了一次风叶片倾角对炉内燃烧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风液态排渣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 针对纯燃高碱煤旋风液态排渣锅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一次风叶片倾角下该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温度场及各组分质量分数分布特性,分析了一次风叶片倾角对炉内燃烧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风液态排渣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良好,烟气充满度高,错列逆向布置的旋风燃烧器可强化燃烧;在所选工况范围内,随着一次风叶片倾角的减小,炉膛出口烟温降低,炉膛出口NOx质量浓度先降低后升高;一次风叶片倾角为30°时,炉内整体温度和煤粉燃烧效率较高,炉膛出口NOx质量浓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液态排渣锅炉 一次风叶片倾角 NOX排放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湿法脱硫系统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军 罗晓宇 +2 位作者 廖义涵 王为术 徐凯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139-145,共7页
针对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湿法脱硫系统运行中存在运行能耗大、成本高等技术难题,采用NGA2000-MLT3型烟气分析仪实时测量湿法脱硫系统进出口SO2及O2浓度,得到机组脱硫效率,并测试或计算试验期间石灰石、SO2排污费及脱硫系统主要设备电... 针对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湿法脱硫系统运行中存在运行能耗大、成本高等技术难题,采用NGA2000-MLT3型烟气分析仪实时测量湿法脱硫系统进出口SO2及O2浓度,得到机组脱硫效率,并测试或计算试验期间石灰石、SO2排污费及脱硫系统主要设备电耗等成本。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研究了浆液循环泵组合方式、浆液pH、吸收塔液位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根据试验期间机组运行状况计算出脱硫系统总成本,得到脱硫系统最优运行方式。结果表明:1000 MW负荷工况下,机组运行过程中,选择BD浆液循环泵组合时,烟囱出口SO2浓度较低,但浆液循环泵电耗偏高;选择BC浆液循环泵组合成本适中,吸收塔脱硫效率可达97.06%,同时烟囱出口SO2浓度有一定裕度,是此工况下最优的浆液循环泵组合方式;吸收塔浆液pH值过高,不利于石灰石的溶解,pH值过低时,SO2吸收速率下降。1000 MW负荷、BC浆液循环泵组合时,最佳浆液pH值为5.50~5.60,pH值进一步降低,SO2排放将超过电厂排放限值;吸收塔液位对脱硫系统运行成本有重要影响,吸收塔液位升高,可提高系统脱硫效率,但会相应增加氧化风机电耗。最佳浆液循环泵组合方式及pH值时,通过不断调整吸收塔液位,研究吸收塔液位对脱硫系统总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此工况时最佳吸收塔液位为8.00~9.00 m,吸收塔液位由9.53 m降至9.01 m,脱硫总成本由2010.45元/h降至1916.65元/h,降低了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超低排放 燃煤机组 湿法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解炉分级燃烧三次风配风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为术 廖义涵 +2 位作者 田苗 刘军 房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159-165,共7页
针对典型TTF分解炉,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三次风速下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场及NO x分布特性,得到了不同三次风配风方式下分解炉分级燃烧规律和CaCO 3分解规律,确定了最佳三次风速。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三次风配风方式下分解炉内温... 针对典型TTF分解炉,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三次风速下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场及NO x分布特性,得到了不同三次风配风方式下分解炉分级燃烧规律和CaCO 3分解规律,确定了最佳三次风速。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三次风配风方式下分解炉内温度场、组分场及NO x分布趋势一致,炉内温度合理,均能满足煤粉燃烧和生料分解;随着下三次风速的升高,分解炉内平均温度升高,生料分解效率也提高;当下三次风速升高至36 m/s时,炉内平均温度不升反降,生料分解率降低。综合考虑,下三次风速20.1 m/s,上三次风速28.06 m/s时,分解炉内整体平均温度较高,CaCO 3分解效率较大,生成的CaO较多,同时保证了NO x排放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F分解炉 分级燃烧 配风方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电厂焚烧炉-余热锅炉性能及NOx排放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军 李全功 +1 位作者 廖义涵 王为术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4-1021,共8页
为了掌握新建机组运行状况,探索烟气再循环对垃圾焚烧电厂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针对某垃圾处理量为500 t/d的垃圾焚烧电厂,现场测试省煤器出口烟气成分及炉内烟气温度,试验研究焚烧炉-余热锅炉性能,定量计算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及各项热损... 为了掌握新建机组运行状况,探索烟气再循环对垃圾焚烧电厂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针对某垃圾处理量为500 t/d的垃圾焚烧电厂,现场测试省煤器出口烟气成分及炉内烟气温度,试验研究焚烧炉-余热锅炉性能,定量计算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及各项热损失,并根据试验测试结果,分析炉内NOx生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负荷下,机组总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炉渣热损失,在试验范围内,烟气再循环量对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影响较小;烟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烟气再循环对NOx排放影响显著,省煤器出口氧气的体积分数由4.52%增加到8.00%,NOx质量浓度由209.54 mg/m^3升高到307.30 mg/m^3,增加46.65%;与烟气再循环系统停运相比,当烟气再循环阀门全开时,省煤器出口NOx质量浓度由209.54 mg/m^3降为126.15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焚烧炉-余热锅炉 NOX排放 烟气再循环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