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纳米Ni块体材料 被引量:3
1
作者 庾正伟 罗江山 +4 位作者 雷海乐 刘颖 韩尚君 吴卫东 唐永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89-2992,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Ni粉体,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了直径10 mm、厚2mm,致密度为96.8%,显微硬度为4.17 GPa的纳米块体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了烧结块体样品的相组成、晶粒尺寸、微观形貌...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Ni粉体,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了直径10 mm、厚2mm,致密度为96.8%,显微硬度为4.17 GPa的纳米块体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了烧结块体样品的相组成、晶粒尺寸、微观形貌和显微硬度。研究表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块体样品的致密度和晶粒尺寸增大,当烧结温度为650℃时,致密度最高,晶粒尺寸为44.8 nm;显微硬度随烧结温度的增高先增大后减小,当烧结温度为550℃时,显微硬度最大为4.33 GPa;较高烧结温度下,断口微观形貌的纳米级韧窝出现,显示了韧性断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烧结制备 纳米块体材料 显微硬度计 烧结温度 晶粒尺寸 致密度 断口微观形貌 扫描电子显微镜 自悬浮定向流 射线衍射仪 样品 韧性断裂 相组成 纳米级 法制备 GPA 直径 特征 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磁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文泽 刘颖 +3 位作者 连利仙 刘海 庾正伟 涂铭旌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25,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微球表面镀镍,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金属/高分子(Ni/PS)纳米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对镀镍前后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相组...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微球表面镀镍,制备出了具有磁性的金属/高分子(Ni/PS)纳米复合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对镀镍前后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相组成、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复合微球的磁学性能。结果表明,活化工艺、还原剂浓度、镀液pH值和温度对镀后复合微球的磁性能有显著影响。根据磁性能结果,优化工艺参数,制备了具有规则球形、单分散性好、粒径约为100nm、镀层完整、均匀的磁性Ni/P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微球,并获得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Ms=8.8764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微球 磁性微球 化学镀镍 饱和磁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研究
3
作者 冷茂林 王晓敏 +3 位作者 王录全 何振娟 郭振 庾正伟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4-350,共7页
为了减少U—M_o微球在混料和成型过程中发生偏聚的现象,改善(U-M_o)-Al弥散燃料铀分布的均匀性,研究了多种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及建立的包覆工艺对微球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相近尺寸(直径约100μm)的不锈钢微球代替U-M_o微球。结果... 为了减少U—M_o微球在混料和成型过程中发生偏聚的现象,改善(U-M_o)-Al弥散燃料铀分布的均匀性,研究了多种U-M_o微球物理包覆工艺及建立的包覆工艺对微球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相近尺寸(直径约100μm)的不锈钢微球代替U-M_o微球。结果表明:直接添加黏结介质包覆工艺和自由落体包覆工艺不适合微球的包覆;采用溶剂挥发法在每颗微球表面都包覆了一层基体粉末颗粒,微球表面的粗糙度明显增大,流动时颗粒间产生机械咬合力,降低了微球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工艺 U-M_o微球 黏结介质 流动性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