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增黏微球的制备及其增黏机理研究
1
作者 庞长廷 唐晓旭 +3 位作者 李彦阅 宋鑫 吕金龙 苏程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3期22-26,共5页
针对“强注强采”开发条件下微球封堵强度不足及滞留能力差的问题,以白油、分散稳定剂作为油相,通过引入可分解交联剂、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等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现有微球体系为功能载体的耐温耐盐的... 针对“强注强采”开发条件下微球封堵强度不足及滞留能力差的问题,以白油、分散稳定剂作为油相,通过引入可分解交联剂、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等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现有微球体系为功能载体的耐温耐盐的新型增黏微球,探讨了其增黏机理。结果表明,常规用量5000 mg/L条件下,在90℃,矿化度为34124.2 mg/L的模拟地层水条件下老化,其水分散液黏度值高于100 mPa·s。结合透射电镜、核磁和红外测试结果分析,揭示了体系先通过表面强化的高分子交联单体与溶胀后的微球进行交联形成较大的团聚体,然后聚集体内部可分解交联剂断链释放增黏高分子的增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强化 可分解交联剂 增黏 增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仁静 刘慧卿 +2 位作者 李秀生 李建军 庞长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65,共4页
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差、破裂压力低、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为探讨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利用复配原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条件下溶解不同含量CO2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量、... 针对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浅层油藏储层物性差、破裂压力低、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为探讨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利用复配原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条件下溶解不同含量CO2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注气量、注入速度、注入方式、段塞大小及气液比等注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O2能很好地改善原油性质,CO2溶解能力强,能有效增加地层弹性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但是注气参数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气水交替注入方式优于连续注气开发,最优注气量为0.3PV,最佳注气速度为8×103m3/d.采用变气液比的方式开采,可以缩短投资回收期.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及类似油田的注气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特低渗透储层 注二氧化碳 注气参数 原油物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弱凝胶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劲舟 徐国瑞 +3 位作者 刘光普 庞长廷 鞠野 贾永康 《油气井测试》 2017年第3期58-59,共2页
弱凝胶体系是一种由低浓度聚合物和交联剂形成的凝胶体系,具有一定的粘性,弹性良好,强度较低,在地层中呈现动态波及效果,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经对酚醛树脂/聚丙烯酰胺弱凝胶体系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渤海油田油藏... 弱凝胶体系是一种由低浓度聚合物和交联剂形成的凝胶体系,具有一定的粘性,弹性良好,强度较低,在地层中呈现动态波及效果,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经对酚醛树脂/聚丙烯酰胺弱凝胶体系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渤海油田油藏条件的配方体系,对该体系的耐温性、耐冲刷性及封堵性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并在渤海油田矿场得到应用。结果显示,弱凝胶调剖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深部的非均质性,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调剖技术 渤海油田 室内实验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藏组合调驱增油效果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6
4
作者 吕金龙 刘长龙 +6 位作者 李彦阅 肖丽华 黎慧 王楠 庞长廷 宋鑫 鲍文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3,共7页
渤海地区稠油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针对矿场实际需求,以LD5-2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模拟对象,开展了组合调驱增油降水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并提出了一... 渤海地区稠油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针对矿场实际需求,以LD5-2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模拟对象,开展了组合调驱增油降水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可定量研究层内非均质储层吸液剖面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法,实现从注入端和采出端同时监测剖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组合调驱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在注入段塞尺寸为0.3 PV条件下,与单一三元复合体系调驱相比,组合调驱采收率增幅提高18百分点。“分注分采”岩心实验发现,在发生液流转向作用前提下,高渗透层入口分流率低于出口分流率,低渗透层反之。在调剖调驱过程中合理控制注入压力可避免低渗层受到较严重污染,有利于提高调剖调驱措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乳化降黏 多元组合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上油田的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
5
作者 李彦阅 吕金龙 +5 位作者 庞长廷 鲍文博 李晓骁 徐国瑞 王浩颐 李宜强 《油田化学》 2025年第2期260-268,共9页
海上油田调剖技术是高含水油藏的一种有效治理手段,聚合物凝胶封堵强度大但注入性较差,聚合物微球注入性能好但封堵强度受浓度影响较大。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单体AM、AA聚合反应物为聚合物微球的内核层,可分解交联剂PEGD... 海上油田调剖技术是高含水油藏的一种有效治理手段,聚合物凝胶封堵强度大但注入性较差,聚合物微球注入性能好但封堵强度受浓度影响较大。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单体AM、AA聚合反应物为聚合物微球的内核层,可分解交联剂PEGDA与功能单体AM、AA包覆聚合形成聚合物微球的外壳层,再将有机交联剂SZ修饰在高分子外壳层,得到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研究了体系增黏性能影响因素,结合显微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波谱和傅里叶红外测试手段对增黏组分释放过程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开展岩心物模实验考察调剖体系在目标区块的注入性能与封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剖体系初始以微米级微球状态存在,在1~7 d溶胀、释放增黏组分,增黏释放过程受单体、交联剂加量及温度、矿化度、剪切速率等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丙烯酸加量为40%时体系黏度最优,通过调节交联剂PEGDA加量(0.005%~0.300%)可实现增黏组分的可控释放,高活性交联剂SZ加量为2%兼具最优成胶时间与黏度特性。该体系在目标区块高渗储层的阻力系数<5,注入端、中部、深部的残余阻力系数分别达18、8、5,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及深部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调剖 包覆型缓释调剖体系 增黏 深部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